渡來人與「彌生飛躍」:日本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2021-01-10 國史拾遺

研究日本早期歷史,往往能聽到這麼一個名詞「彌生飛躍」,這指的是彌生時代(前10世紀到3世紀中期)後期,日本的文明程度突然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大概從公元前300年起,一直到3世紀,這段時間日本列島由舊石器時代迅速飛躍到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而生產方式也由以採集和狩獵為主變為以種植農業為主。

五六百年的時間,走完了大陸文明一千多年的進程,這個速度是非常快的,顯然這不是自然發展造成的結果,唯一可能的解釋是:文明程度更先進的移民到達了日本,重塑了日本列島的文明。

這個在考古學上也得到了證實:彌生時代前,日本人多身材矮小、圓臉;而到了彌生時代後,日本人似乎整體身材高大了一些,臉型也更細長。這些人是哪裡來的?其實就是大陸移民!

「彌生時代」想像圖

基本可以確定,現代日本人(大和民族)的基因主要就是由兩個集團構成的,一支是「繩文人」(繩文是指利用繩纏繞棒子在粘土容器及塑像上所加上的記號。),他們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後期,約自前145世紀至前10世紀左右,分布於整個日本列島。這些人其實也是由大陸遷移過去的,不過時間很早,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率領的研究團隊解構了一具女性繩文人遺骸的DNA,推定繩文人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去到日本,當時冰河期海面較低,有「陸橋」存在,日本和大陸是相連的。

之後,由於日本列島和大陸分離(末次冰盛期),成為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繩文人」也從大陸人中分離出來,也正是因為相對隔絕,所以日本列島的文明進程發展很慢,大陸已經出現奴隸制王朝了,而日本列島的繩文人還在茹毛飲血,談不上什麼文明。

而另一支,則是「彌生人」,這是指彌生時代(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3世紀)來到日本列島的移民團體,最初發現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彌生町,所以稱為彌生人,這一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提高,大陸人已經具備了到達日本列島的能力,他們帶來了大陸的先進文明,所以,雖然「彌生人」數量比繩文人少,但文明程度高,這些新移民到日本很快掌握了列島的主導權。

很多方面都能證實這段時期日本文明發生了質變,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首次出現了關於日本列島的信史記載,說明此時大陸已經能注意到日本列島,根據記載當時的倭(後來的日本)是由許多小國構成,這些小國大都位於日本西南地區,這很符合地緣邏輯,因為西南地區是日本列島和大陸最近的地方。

而一些傳說也能體現出這段時間日本文明程度的飛躍是大陸移民的功勞,最著名的就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徐福傳說」,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首次提出了徐福到達日本的觀點,不過在此之前成書於8世紀時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提到了中國秦漢時期有人移民日本。

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種、農具、藥物及捕鯨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與徐福有關。佐賀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為主神。日本官方為紀念徐福之偉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從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

當然,傳說無法證實,但這種傳說通常能體現出一個民族的「上古記憶」,「徐福傳說」實際體現的就是在日本人的記憶中:從大陸來的移民提升了整個列島的文明程度。

「彌生人」到達日本是陸陸續續地,延續了很漫長的時期(數百年),一般認為彌生人主要是來自江南吳越地方的水稻農民(翰苑中魏略提及倭人自謂太伯之後),而其他的彌生人則來自齊國(今中國山東省)、朝鮮半島。而福岡縣和山口縣地方的彌生人遺傳基因最接近中國西漢時期的江蘇人和山東臨淄。他們因為亡國等原因來到日本列島。後來雖然大陸地區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成,開始嚴格管制移民,大陸自由前往日本移民的情況已經很少,不過朝鮮半島這個和日本列島聯繫最緊密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和日本列島的交流,而「彌生人」之中,又有一部分移民對日本文明程度的提升起到了極大作用,這就是「渡來人」(「渡來系彌生人」,彌生人也可分為純大陸起源的渡來系彌生人和與繩文人有融合的繩文系彌生人,前者是相對較晚,大概秦漢時期移民日本的;後者大概在夏商時期就已經開始移民日本,並和繩文人融合)。

「渡來人」,這個詞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其廣義而言是古倭國(日本的舊稱)對朝鮮、中國、越南等亞洲大陸海外移民的稱號,不過,就考古學而言,特指約4至7世紀從外地遷移到倭國的人口。這些人通常是因國內戰爭頻繁或隨文化交流傳播而移居日本,他們人數不多,遠不到能改變日本民族基因的程度,但擁有高度文明,他們移居到日本,對日本發展自然能起到極高的作用,農耕技術、土木建築技術,以及燒制陶器、鍛鐵、紡織等農業文明均是由他們在日本傳播開並擴散的(日本彌生時代稻作文化傳入日本,雖然日本繩文時代後期就有稻作,不過真正開始普及,要到公元前3世紀以後才迅速在日本列島傳播開來)。

註:日本城堡,現在日本的城堡似乎成為 一種民族特色建築,事實上這種建築技術是來自於朝鮮半島,在飛鳥時代後期(664年),天智天皇築起水城,這種城多數在九州北部可見。後來百濟滅亡,很多遺民流亡到日本,引入新的築城技術,築起朝鮮式山城,這是日式城堡的雛形。

公元815年,日本朝廷編寫了整個日本統治階層的姓氏,1182個統治階級姓氏宗族裡205個來自中國(包括高句麗姓氏41個),154個來自朝鮮半島(百濟104,新羅9)

註:如果觀察日本人的話,可以發現其臉型有兩種大致的特徵,一種是繩文人特徵,另一種則是彌生人特徵,比如上圖,左圖為日本明星阿部寬,其繩文人特徵比較明顯;而右圖則是日本首先安倍晉三,彌生人特點明顯。日本較高層的政治家,甚至是日本皇室等統治階級基本都是彌生人,這些人的相貌和朝鮮半島居民相貌比較相似。公元663年,唐朝聯合新羅,攻滅了和日本聯繫緊密的百濟,許多百濟遺民逃往日本,並接受大和朝廷的保護,百濟王族子孫在日本傳百濟王統,甚至,日本皇室、貴族和百濟王室都有過通婚,所以,現在日本的上層人物乃至皇室中,均是有朝鮮半島血統的。

即使是到了彌生時代後的古墳時代(公元250年開始,迄於公元710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的文明交流仍然很緊密,這個時期,日本已經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國家雛形(大和王權),和朝鮮半島政權之間的交流有著「國與國之間交流」的特點,比如公元552年,百濟聖王派遣使者至大和朝廷,帶來了佛像與佛教典籍,佛教文化也隨之傳入日本,佛教傳入日本後,成為日本主要宗教之一,也成為現今日本文化的一環。

註:3世紀後期,在近畿地方(關西地區),倭國逐漸興起,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徵服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而這個部落(政權)的名稱便是「大和」,現代一般認為大和族是由朝鮮民族(百濟)、阿衣奴人(日本北部原住民,古代大和人蔑稱為蝦夷)、繩文人、漢族、南島民族、中南半島人等民族構成。從人類遺傳學角度分析日本、東亞和西伯利亞人口,發現了日本主要人口為繩文人、彌生人和中國漢族為主構成的混合人群,不過,在「大和王權」興起初期,大和部族顯然是由彌生人為主體,因為其文明程度在日本列島最高

「渡來人」實際上多數為漢人,也有一部分朝鮮半島人,但多由朝鮮半島前往日本,渡來人分兩種:一種是秦漢渡來人,他們多數是中原王朝極東之地樂浪郡與帶方郡被高句麗攻陷後,被逼南進移民百濟和日本的,屬於渡來人主體;另一種則是「今來才伎」(是技術高,知識新的新來人之意),這是相對於先前到達日本的大陸移民的稱呼,他們5世紀開始小規模移民日本,一般有著很高的技術(比如金工,建築,文教,醫學等),受到大和朝廷的極高重視。

「秦漢百濟內附之民,各以萬計」——《古語拾遺》(807年)

總體來說,從公元前3世紀到7世紀,由大陸移居到日本的「渡來系彌生人」使得日本列島由愚昧走向開化,他們可以說是日本文明的締造者,所以說,即使日本相對東亞大陸較為封閉,其文明也流淌著大陸文明的血脈。

相關焦點

  • 徐福東渡,於是有了日本人?丨歷史八卦諮詢處
    由於這個時代的陶器最早出土於東京彌生町,史學界稱其為彌生時代(BC300~AD300)。雖然鈴木尚等少數日本學者堅稱彌生人是繩文人獨立演化的結果,但考古研究顯示,此時在日本列島上從事大生產的,是一個來自大陸的新群體——「渡來人」。正是他們的到來推動日本原始社會向前邁了一大步。
  • 中國人是日本人的祖先嗎?丨視知百科
    ● 繩文時代陶器公元前三到二世紀,日本原始社會發生了劇變。陶器上的繩索圖案消失,人們一夜之間從追著動物到處跑的原始人變成了熟練的水稻種植者,還鍛造出了青銅器和鐵器,而這個轉變在大多數文明中要花掉近千年時間。
  • 【鑑真之路·深度日本·博物行④】——彌生時代
    日本彌生時代,是日本歷史上一段重要的文化過渡時期,約公元前300-公元300年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繩文時代和彌生時代
    在我高中時期,沒有讀日本歷史之前。很多日本名詞我都聽不懂,不了解,所以覺得很神秘。例如:繩文文化、彌生文化、葛生人、牛川人、大和人、阿伊努人等等,看名字都暈了。這篇文章,我們就從日本的形成開始講起,順便對接對應的中國時期。作者先給各位朋友講一下日本地理上是怎麼形成的,因為不是重點講述內容,我們大致先了解一下。
  • 從彌生時代到律令時代:日本究竟從唐朝學去了什麼
    對當時的日本而言,中國唐朝(618—907)人口密度更大,農業也更發達;日本的狀況與唐朝截然不同,為了適應這種狀況,日本是否對中國制度進行了改造?若是如此,又進行了哪些改造?同時,這些改造又是如何助益日本社會和經濟狀況的?對中國制度的改造又揭示出日本朝廷怎樣的動機?本書橫跨了日本效法中國文明的兩個半世紀,史稱律令時代。
  • 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一千年前的一封國書,差點讓隋煬帝踏平日本!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聯繫,從出土於日本福岡市志賀島上的「漢倭奴國王金印」到日俄戰爭中被譽為軍神的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陽明」的崇敬,日本就如同中國的孿生小弟始終緊隨中原大哥的步伐。
  • 村上隆、草間彌生:與商業對接的日本當代藝術兩劍客
    要從村上隆作品中分析他是如何看待日本文化或迷失在歷史和頹廢的失控瘋狂狀態裡,而不是簡單地對村上隆的商業化做道德的批判。村上隆就這樣經營著有影響力的藝術企業「KaiKai Kiki」公司,策劃有遠見的超扁平(Superflat)藝術現象,常被譽為下一個安迪·沃霍爾。雖然他自己說這樣的比喻讓他傷心,但估計心裡還是高興的。
  • 在日本古代牙齒黑才算美女嗎?
    日本有一個平安時代,是代表日本遷都到平安京,平安時代從西元764年橫跨到1185年,大約是中國唐朝,五代十國到宋朝,在平安時代,日本美女有三大標準:白塗,引眉,齒黑,白塗就是把臉畫白,白臉妝可以襯託出紅唇紅眼影,在古代沒有化妝品,紅色顏料非常珍貴,因此這個稀缺性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而引眉
  • 日本歷史的開端:彌生時代,這些源自中國嗎?
    日本歷史的開端:彌生時代,這些源自中國嗎?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一下。在幾十萬年前,來自中國北方的原始人類開始往朝鮮遷移,在距今約三萬年前,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開始遷徙到日本。日本民族就是以這些遷徙人為主,又融合了蒙古人、中國古代中原人、馬來人等演變而來的。
  • 波點、南瓜和自拍:草間彌生如何從「驚世駭俗」變得「可愛可親」
    在陽光下祈禱世界和平,2016草間彌生圖片由東京/新加坡/上海大田秀則畫廊提供圖片版權:草間彌生從日本到紐約:踏入當代藝術洪流,編織無限幻象之網1929年3月22日,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一個從事育苗業的傳統家庭,是兄弟姐妹中的老么。
  • 日本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
    草間彌生,日本人,生於1929年。日本先鋒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是戰後紐約藝術界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他上演了一些挑釁性的事件,並展出了她的「無限網」(Infinity Nets)等作品,草間彌生把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和伊娃·黑塞(Eva Hesse)視為親密朋友,經常被認為是對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的影響,也是流行藝術的先驅。
  • 如何欣賞草間彌生的作品?
    草間彌生作品我真的佩服有人以為有些神經質的島國大神婆,至今依然活躍世界一線時尚、藝術舞臺,草間彌生真正的將自己的藝術和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和世界各大時尚品牌的合作足以說明其藝術的魅力在母親看來,草間彌生所謂的幻覺都是胡說八道,畫畫更不是富家女應該做的事,她毀掉了草間彌生的畫布,罰她和工人一起幹活,還經常把她關起來打罵。「母親常跟我說,沒生你就好了,還打到我幾乎失聰。我經常離家出走,晚上站在街頭希望過往的車輛結束我的生命,我曾企圖臥軌自殺,但那時的我太小太輕,風太大,我的身子飄了起來。」
  • 日本古代神話懶人包,脫線的愛情故事以及日本人是怎麼移居島上的
    原來,從200多萬年前開始,地球處於第四季的冰川時期,地球表面很多的地區都被冰川覆蓋,所以注入海洋的水分減少,海平面就會明顯的下降,那時候日本列島的南端和北端與亞洲的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原始的人類完全可以在打獵的時候跑啊跑啊,一不小心就從大陸跑到了日本列島,最後一次冰川期結束一萬多年以前,這時候的地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日本列島才與大陸分離開來,形成了孤島,而這一時期
  • 日本催淚愛情片《彌生、三月》曝預告
    日本催淚愛情片《彌生、三月》曝預告 時間:2020.01.2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時光網Mtime
  • 中國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日本的是啥?很簡單,就3個字
    日本的全稱就是「日本國」,而日本國家的名稱與我國有著不小的關係,日本在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因為渡來人的移入,逐漸形成了一個農業社會,當時我國在世界上已有不小的影響力。於是當時還未形成一個國家的日本派遣使者來到了中國,東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史上最早接見日本使者的皇帝,使者表示願為漢臣藩,請求漢皇賜名,於是有了「倭國」一名,因為當時的日本人長得矮小。使者又請求漢皇賜封,因此獲封「倭奴王」,使者回國後,日本舉國大喜。
  • 日本「波點女王」草間彌生作品首次在內地出版
    日本「波點女王」草間彌生作品首次在內地出版 2014-10-22 11:20:10來源:烏魯木齊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來自日本的「波點女王」草間彌生為《愛麗絲漫遊仙境》繪製了插圖,並於近期在中國出版,改譯名為《愛麗絲奇境歷險記》,這也是草間彌生在大陸出版的首部作品。  作為當代藝術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草間彌生的作品曾賣出579萬美元的高價,使她成為在世的作品最貴的女藝術家。  草間彌生一直堅稱自己是「精神病藝術家」。
  • 草間彌生的南瓜
    高凡拍攝第一次看到草間彌生的作品是到島根美術館遊學的時候,當時展什麼我已經沒有印象。
  • 「登呂遺蹟」和「彌生遺蹟」被認為是彌生文化的兩大發現
    作為一個歷史時代的彌生時代的「彌生」,原是紀年名:在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校園內的原水戶屋遺址,有一塊水戶藩主德川齊昭題寫的「向網紀」紀念碑,碑文上刻有落款日期「文政十ー年彌生十日」。之後,彌生不僅是一個時間概念,而且成了一個空間概念:東京大學所在地東京都文京區本鄉彌生町的町名。
  • 日本議員議會上狂飆普通話,還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早在日本文明誕生之初,就曾有一批名為渡來人的外來集團,不僅深度參與了當時日本國家的政治活動,甚至還一度佔據政權中樞。而在這些渡來人集體中,最有代表性勢力的是便是秦氏(はた)和漢氏(あや)。雖然在現在看來,這些記載的可信度非常低,因為大凡移居日本的中國人或朝鮮人,為了抬高身價經常誇耀自己是某帝王的後裔。但是這支來自百濟的渡來人集團,有可能真的是秦人後裔。秦氏集團的故鄉,據說位於當時朝鮮半島的南端,也即是辰韓地區。
  • 彌生,還是迷生?
    聽說《彌生》是每一個密室愛好者都不可錯過的主題,抱著很大的期望去玩,結束以後發現甚至超過了期望。身處其中的時候被環境的恐懼所主導,出來以後不停地回想每一個房間,每一個線索,把整條故事連成線,還去搜索了各種其中所包含的一些日本民間傳說。當一個遊戲能在結束後仍引人深思,甚至是念念不忘時,這個作品便算是一個優秀的作品,也算是擁有了靈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