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讓人驚豔。 主辦方供圖
參展商超過1000家,前三天現場實際交易金額3.8億元,舉辦1場主旨論壇12場主題論壇……11月22日,為期4天的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上海圓滿落幕。近百家江蘇參展企業聯合組成的江蘇展區位於文博會綜合發展板塊,實際面積達到1955平方米。江蘇省另有300平方米展區位於博物館授權板塊,由南京博物院獨立參加。江蘇展區兼具科技含量、創意思維和文化內涵,營造人文厚重的「江蘇記憶」,呈現文化產業的「江蘇擔當」,推出時代特色的「江蘇體驗」。
帶你置身山水間,數字版「大運河圖卷」驚豔
一幅潑墨「捲軸」徐徐展開,河水潺潺,船隻往來,耳邊是飛鳥掠過的聲音,眼裡是萬裡山河的美景……走進長三角文博會江蘇展區,長135米、高3米的數字版《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讓人驚豔。站在畫前,人們可以體驗「融入山水」的感覺。
2018年10月,省文旅廳組織大運河沿線8省市15位藝術家實地考察、寫生,歷經一年半時間,創作完成氣勢恢宏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千年運河之美躍然紙端。
數字版《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圖卷進行數位化掃描與加工,將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等40個「運河最美地標」、300首大運河古詩詞、運河沿線水文信息等「運河大數據」有機整合到畫卷中,畫中雲氣流動、水波蕩漾、船舶徐行,運河地標伴隨著一首首經典古詩詞徐徐展開,充分彰顯致富河、幸福河的深厚文化底蘊。相關負責人介紹,數字圖卷未來將融入更多運河文化資源,實現圖像、影像、數據的可交互式體驗,成為感知運河、了解運河、研究運河的重要數位化載體。
機器人會唱戲,「數字戲曲人天團」酷炫
眉眼間油彩精緻、身上戲曲華服絢麗,20個萌萌的機器人邁著穩健的臺步,唱起大戲……長三角文博會上亮相的「戲曲機器人」,勾勒了一幅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交融、普及戲曲藝術的美好畫卷。
據介紹,這次亮相長三角文博會的「戲曲機器人」是我國機器人技術在戲曲文化中的首次應用。技術人員通過對戲曲人物動作的捕捉建立資料庫,完成數字版權登記確認後,進行細緻的創作和調整。這些機器人目前發展了三代,還成立了「圖靈藝術團」。三代機器人已可以通過細節動作演繹崑曲《遊園驚夢》,柔美的身姿讓觀眾感受崑曲的魅力。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在戲曲版權數位化再利用平臺不斷的完善下,『圖靈藝術團』不僅走進劇場、走上舞臺,未來還能組建家庭戲曲樂隊,真正打造數字戲曲人天團。」
四方亭自帶「擴音」效果
江蘇展區裡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構螺旋藻井四方亭」,演員在亭子裡表演時,仿佛自帶「擴音」效果,美妙旋律格外動人。尤其是亭子中央頂上的「雞籠罩藻井」,工藝複雜,一度失傳了200多年。
「藻井」就是建築內呈穹窿狀的天花板,傳統的「藻井」有擴音的功能,以前常用在戲臺上。站在亭子裡,抬頭往上看,金色漩渦一般的頂部就是「雞籠罩藻井」,它由12條弧形鬥拱盤旋而成,不用一釘一鉚。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蘇州崑曲博物館內有個古戲臺,上面使用了失傳已久的「雞籠罩藻井」技藝,常州市江南古建築工藝傳習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顧書華決定復活這項技術。江蘇展區這座四方亭由常州市非遺「江南古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香山幫常州分支的匠師群體精心製作完成,色澤和諧、結構緊湊、製作精細、布局機巧,成為展會上網紅打卡地。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