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郭德綱已經成為了當今的「商演相聲之王」,他對相聲市場的功勞,可謂「前無古人」,德雲社的崛起,帶動了整個相聲大環境,無數新生代相聲演員猶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而這一切,在郭德綱、德雲社沒有走紅以前,是難以想像的。
郭德綱是天津人,天津被稱為中國的「曲藝之鄉」,在這種文化氛圍下薰陶成長,郭德綱在小時候就對相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家裡通過熟人介紹,把年少的郭德綱推薦給了常寶豐先生,常寶豐是馬三立的弟子,當時已經成為大師級相聲演員,郭德綱此後經常去常寶豐先生家裡學藝。起初,郭德綱是很想拜常寶豐為師的,登門的時候還會帶些點心補品之類的禮物,但遭到了常寶豐的批評:你一小孩,弄這些幹什麼?以後別帶了,屋裡頭的書想看就看,有什麼想問的就問。
拜師的事情就這麼沒了下文,郭德綱前後去了常寶豐先生家裡十餘次,後來再也沒去了。多年以後,常寶豐在網上看到有人把郭德綱稱為「常寶豐徒弟」,還遭到了常寶豐的當年質問:誰跟你說的你算我徒弟?
兩人沒有因此鬧翻,但也斷絕了來往。如果郭德綱能夠成功拜常寶豐為師,那他在相聲界的輩分不但很高,還能落個「師出名門」的榮耀。
此後,郭德綱又輾轉來到了文化館,跟當時的館長楊志剛學習相聲。兩人一直以「師徒」相稱,但沒有舉行「擺知」儀式,在傳統曲藝界,沒有正式的拜師程序,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師徒關係,加上後來兩人「互相檢舉揭發」,關係降到了冰點。
郭德綱剛到北京城闖蕩的時候,為了「方便」,依然對外宣稱自己是楊志剛的徒弟,直到後來兩人對簿公堂,才徹底鬧翻。
因此,楊志剛應該算是郭德綱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師傅,但沒有拜師儀式,兩人也互不相認。
郭德綱的第二個正式師傅,則是金文聲。
1997年,郭德綱在演出時認識了金文聲,兩人相見恨晚,算是忘年交,此後兩人還成為了搭檔,除此之外在演出之餘,金文聲私底下還教授郭德綱相聲,當時已形成了師徒關係,但那時候郭德綱太窮了,所以一直沒有舉辦拜師禮。
直到金文聲70大壽,前來賀壽的郭德綱才趁機行了拜師禮,郭德綱成名以後,還補辦了一場隆重的儀式,這是後話。
2004年,是郭德綱走紅的前夜。也是這一年,郭德綱正式拜侯耀文為師。
此時的郭德綱已經「學業有成」,雖然說「活到老學到老」,但他投入侯耀文門下當然不是為了學習相聲,而是衝著「侯耀文」的身世和名聲。
侯耀文是侯寶林先生之子,加上他自己本身的成就,在曲藝界可謂舉足輕重,加上「敢說敢做」
的個性,這期間他為郭德綱說了很多話,有了這層「背書」,郭德綱在相聲界開始如魚得水。
更何況,在傳統曲藝界,一直有「師承」的說法,「師父」就是作為一名相聲演員的「出世紙」,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權威,越「師出名門」就越顯得身家厚重、本領了得。如果沒有「師父」,你在相聲界就是一名「海青」。
即便是侯耀文這樣的相聲名門,也需要「師承」,眾所周知,侯耀文當了很多年知青,直到1994年才以「代拉入門」的方式拜了趙佩茹老先生為師,侯耀文算是「帶藝投師」,而郭德綱拜侯耀文,更像是一種「歸為正統」。
除了相聲,郭德綱還非常喜愛京劇。
京劇和相聲一樣,「師承」非常重要,也正因如此,郭德綱一直追隨京劇名家趙麟童老先生,趙麟童是「麟派」京劇的代表人物,是京劇名家,如果能成為趙老先生的弟子,對於郭德綱這樣的京劇票友來說,將是無上的榮耀,而趙老先生也應諾了此事(拜師),後來卻因為身體原因一直被耽擱了下來,直到老先生離世也沒能舉辦收徒儀式。在趙麟童老先生的追悼會上,前來悼念的郭德綱以弟子身份跪拜,當時就遭來一片譁然,畢竟,兩人並沒有舉行儀式,口頭說定是得不到業界承認的,郭德綱也因此被批「吃相太難看」。
相聲界一直存在「引保代」和「擺知」的規矩,因為「師承」對於相聲演員來說太重要了,對此,郭德綱最深有體會。
也正因為如此,郭德綱對於「德雲家譜」非常重視,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會進行一次「修譜」,也得益於他當年投入侯耀文門下,因此現在的德雲弟子都可以稱為「名門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