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鯊利器揚威名 戍衛祖國海天間
——紀念殲15艦載機首飛十一周年
2020年是殲15艦載機實現陸基首飛的11周年。殲15作為我國自行研製的首型艦載戰鬥機,具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艦載戰鬥機研製在中國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新技術多,探索性強、風險極高,跨行業協作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艦載戰鬥機研發流程、標準規範體系、機艦適配性試驗/試飛方法、飛行員培訓等方面的經驗和基礎幾乎空白。對中國航空工業而言,殲15的研製,沒有研製規範和技術體系可遵循,也沒有設計基礎和使用經驗供參考,是一次從零開始的突破。航空工業沈飛和瀋陽所在殲15艦載機研製過程中,堅持自主創新,屢克技術難題,將無數的「不可能」變為「可能」,經過艱苦卓絕的拼搏奉獻,鑄造出戍衛海天的國之利器。
殲15飛機以遼寧艦為平臺實現了諸多第一次:第一次走向南海;第一次赴香港參加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的慶祝活動;第一次參加「慶祝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閱兵活動;第一次參加航母編隊實彈射擊演習;第一次穿越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第一次參加「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0周年」閱兵活動。殲15飛機是遼寧艦上的核心裝備之一,是我國海軍走向深海的第一把出鞘利劍。2018年12月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2020年7月首次完成夜間空中夥伴加油訓練,標準著我國艦載機部隊全天候遠程作戰能力取得新突破。
堅定貫徹戰略決策 確定研製思路方向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關於發展航空母艦的重大戰略決策,2003年,相關單位開展了前期論證工作,確定了殲15飛機研製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研製思路。
一是立足現有,確保飛機上艦。利用現有條件,以突破艦載關鍵技術為主線,突出研製工作的重點,確保按時完成研製任務。二是集成創新,適應未來作戰需求。適時綜合集成國內先進的機載航電和武器系統,提升裝備技術水平。三是加強機艦協調,滿足工程總體進度要求。艦載戰鬥機服從工程總體進度要求,加大機艦協調力度,實現艦載戰鬥機研製與遼寧艦的建設同步完成。四是強化綜合保障。同步開展綜合保障工作,全面貫徹通用化、標準化和系列化要求,確保儘快形成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五是鍛鍊隊伍,奠定未來發展基礎。逐步建立和完善艦載機研製、試驗、試飛和保障體系,同步開展艦載機試飛技術研究和試飛員隊伍建設,掌握技術,鍛鍊隊伍,積累經驗,為後續自研航母艦載機的發展奠定基礎。
整合現有資源 合力創新攻關
與陸基飛機不同,艦載機的起降條件十分苛刻,僅有陸基機場十分之一長的起飛/著艦跑道。在如此短距離的跑道上,要使飛機能夠順利起飛,給艦載機的氣動設計和起降裝置設計帶來極大的挑戰。
針對此特殊情況,沈飛提早開展飛機試製準備工作,成立了專項研製團隊,在瀋陽所並行開展協同設計和工藝準備。研製團隊為縮短研製周期、降低研製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採用全新的三維數位化手段進行設計和協調,實現飛機設計100%產品數位化定義、100%虛擬裝配、100%產品數字樣機等新突破,實現設計與工藝並行。與傳統三代機相比,工裝減少60%,工裝返修率由300%降至20%,提高設計質量,縮減了研製周期。
在航空工業沈飛和瀋陽所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廠所網絡連通和設計與工藝平臺運行,保證瀋陽所設計製造數據集、製造數據集和相關工藝文件及時傳輸到沈飛。同時,沈飛提前進行關鍵件和長周期零件的原材料採購準備,並組織部裝工藝人員對數模進行初步工藝性審查;完成飛機工藝總方案、裝配協調方案等綜合性頂層文件編制。
相關參研單位大膽探索,勇於創新,通過採取數位化設計、製造技術,組建聯合工作團隊,實施並行工程和項目管理,有效化解研製風險,大大縮短研製周期,創造了我國軍機研製新紀錄:從設計發圖結束到首飛,僅用時20個月,與以往軍機型號研製周期最短紀錄相比縮短3個月。
廠所合作顯身手 屢克難題創佳績
艦載機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飛機尾端的攔阻鉤。細節決定成敗,責任重於泰山。艦載機的著艦速度顯著高於陸基飛機,導致起落架著艦時所受的衝擊力巨大。同時,特殊的海洋環境,要求艦載機的起落架既要十分結實、又要很輕巧、非常耐腐蝕。這就對結構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如此艱巨的考驗,研製團隊提出了在國內研製新型高性能、耐腐蝕材料的目標,並聯合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不斷失敗、不斷嘗試中歷時三年,終於突破關鍵技術,基本形成了高強度、耐腐蝕材料的技術體系。經過一系列試驗的考核,確保安全可靠地應用在「飛鯊」的起落架上,為艦載機長壽命、高可靠性的使用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提高了國內材料研製技術水平。
殲15研製團隊攻克研製生產難題。一是在製造過程中應用數位化技術。制定了協同工作規範、產品數位化建模規範、產品設計方案、適應數位化要求的裝配協調方案、工藝容差分配方案、零件及工裝加工及驗收規範、數字量協調規範體系規範;完成了廠所環境建設;建立相關工藝資源庫、加工參數庫和標準件庫;開展了全機數位化仿真裝配研究。二是應用整體壁板展開及成形工藝技術。完成了工藝適應性分析、可展開產品數模設計、特殊壁板展開數模設計、壁板成型模擬仿真、成型工藝基礎及模擬試驗。三是攻克摺疊肋組合機構製造技術。制定工藝方案,模擬典型結構形式,配合完成測試試驗,完成工藝試驗,確定工藝。四是改進風擋、艙蓋骨架組件製造。改進裝配協調方案、完善面向製造的風擋和艙蓋骨架工程數據集、風擋和艙蓋骨架鑄件數位化設計;完成多項鑄件生產、模具設計和製造;完成工藝攻關和產品裝機應用。五是攻克摺疊翼裝配技術。完成了制定裝配協調方案、裝配順序圖表、零件製造及部件組裝生產計劃、工藝驗證試驗件設計、摺疊翼數字裝配設計。裝配仿真技術應用研究與系統實現、機翼摺疊機構組件製造技術、製造技術管理標準規範體系建立及應用、廠所協同設計製造集成系統開發及規模應用等獲國防科技進步獎。
在研製的過程中也湧現了許多讓人銘記的先進人物,飛機總設計師孫聰帶領技術攻關團隊,分析關鍵飛行參數與飛機響應的相關性,確定陸基著艦訓練的流程、飛行航線、指揮要素與控制要求等,保證著艦姿態穩定和落點精準。通過近5個月的陸基模擬著艦訓練,使試飛員駕駛技術和著艦指揮官的指揮引導技術得到明顯的提高。時任殲15研製現場總指揮、航空工業沈飛董事長、總經理羅陽,他在隨遼寧艦完成殲15飛機首次著艦任務後,因公殉職。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批示:羅陽同志秉持航空報國的志向,為我國航空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羅陽同志的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
打造國之利器 彰顯大國力量
殲15飛機的成功研製,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英明決策,是總裝備部、海軍的正確領導、大力支持和全體參研人員不忘初心、航空報國、自主創新的共同成果。這不僅是中國自行研製的首型艦載戰鬥機,也是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的一項重大科技成果。它的成功研製,標誌著中國戰鬥機研製實現了從陸基到海基的歷史性跨越,對於加強國防建設、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殲15研製是一場創新技術攻堅仗,研製成功將開創中國軍隊裝備的一個新時代,實現我國艦載機研製技術創新的新突破。面對關鍵結構件生產任務需要攻克的技術、質量、進度三大難關,殲15研製團隊充分發揮黨組織作用,立項共產黨員先鋒工程、開展黨員立功競賽,以黨員為核心開展創新攻堅,為攻關的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殲15艦載機的成功研製,是中國航空人的夢想和「航空報國」情懷的實現,更是幾代航空技術深厚積澱的累累碩果,彰顯了中國智慧和力量。艦載機「飛鯊」團隊,用事實告訴世界,中國人有能力創造自己的艦載機。
全體參研人員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忠於祖國、獻身航空;不辱使命、勇克難關;英勇奮戰、敢於勝利;團結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份在研製中激發、凝聚、沉澱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讓飛鯊振翅高飛的不竭動力。沈飛公司將再接再厲,與瀋陽所齊心協力,研製更多更先進的產品,為祖國航空事業、為國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既是沈飛人,亦是航空人,忠誠祖國,奉獻航空,逐夢藍天永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