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九回,發生在「淮南三叛」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毌丘儉、文欽、文鴦和司馬師。故事梗概如下:
司馬師罷黜了曹芳、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鎮守淮南的曹魏鎮東將軍毌丘儉非常憤怒,與揚州刺史文欽商議對策。文欽曾是曹爽的門客,早就對司馬氏恨之入骨,對於毌丘儉提出的討伐主張非常贊同。此後,二人謊稱奉太后的密詔,在淮南起兵,徵討司馬師。
毌丘儉起兵的消息傳到京城時,司馬師正因為左眼肉瘤疼痛難忍在家養病。他召集太尉王肅和中書侍郎鍾會商議對策。王肅認為,淮南叛軍的家屬都在中原,應該立即進行安撫,防止他們前往淮南。鍾會則認為,毌丘儉部眾驍勇善戰,必須由司馬師親自掛帥徵討。於是,司馬師留下司馬昭鎮守洛陽,自己親率大軍來到了襄陽。
得知司馬師親自率部前來,毌丘儉立即離開項城,向南頓進軍,途中卻突然得到兩個消息,一是南頓已被司馬師大軍搶佔,二是東吳將領孫峻率部偷襲自己的老巢壽春。毌丘儉大驚,連忙放棄原定計劃,全軍退守項城。此後,尚書傅嘏向司馬師提出,兵分三路,由揚州刺史鄧艾進攻樂嘉城,其餘兩路兵馬分別向項城和壽春發動進攻,司馬師當即應允。不過,毌丘儉也擔心樂嘉城有失,便派文欽、文鴦父子二人各率二千五百兵馬前去增援。
文欽父子在前往樂嘉城途中,與司馬師遭遇,隨即展開混戰。年僅十八歲的文鴦與鄧艾大戰五十個回合不分勝負,隨後又衝入亂軍之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令曹軍將士無不聞風喪膽。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戰爭故事,在歷史上確有發生,時間是在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就在這場戰事爆發的前一年,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與張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密謀除掉司馬師,結果事洩被殺。司馬師隨後罷黜曹芳改立曹髦為帝。早就不滿司馬師專權的毌丘儉、文欽等人聞訊後,隨即在淮南起兵。這也是繼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王凌起兵後淮南地區爆發的第二次企圖推翻司馬氏專權的大規模戰事。
對於如何應付這場突如其來的叛亂,司馬師的大將軍府中意見出現較大分歧。由於此時司馬師剛剛割掉眼部的肉瘤,身體極度虛弱,部分文武建議採取防禦策略,慢慢消耗毌丘儉的兵力。不過,這一主張遭到尚書傅嘏和中書侍郎鍾會的極力反對。兩人都認為只有司馬師親自領兵出徵,方能平息叛亂。最終,司馬師採納了傅嘏和鍾會的建議,帶病出徵。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司馬師大軍搶佔樂嘉城的故事情節,也是歷史的真實,執行這一軍令的將領便是時任兗州刺史的鄧艾。鄧艾搶佔樂嘉後,故意在河邊修建浮橋,擺出一副兵力不足、戰鬥力渙散、防禦鬆懈的姿態,誘使叛軍進攻。同時,司馬師親率主力連夜趕往樂嘉,欲在樂嘉地區殲滅叛軍。
不明真相的毌丘儉果然中計,命文欽率部突襲,結果遭到鄧艾所部及司馬師主力的夾擊,文欽傷亡慘重,不得不倉皇而逃。不過,在這場短暫的戰鬥中,年僅十八歲的文欽之子文鴦卻一鳴驚人,僅僅帶著十幾名騎兵便殺入了司馬師的中軍,令司馬師猝不及防,疲於招架。文鴦在亂軍當中反覆衝殺,一度距離司馬師的營寨只有幾步之遙。司馬師大驚失色,尚未治癒的眼疾復發,連眼珠子都從眼眶中掉了下來。因為擔心將士們為此恐慌,司馬師只得忍痛將自己的頭蒙在厚厚的被子裡,後來竟然將被子都咬破了。
顯然,歷史上文鴦的神勇表現引起了作者的關注。於是,小說中便出現了文鴦大戰鄧艾並在亂軍當中如入無人之境的精彩情節。這一情節也引起了不少三國武評愛好者的濃厚興趣。有不少人認為,如果說呂布是小說前半部分的頭號高手,那麼文鴦就是小說後半部分的最強者。
武評愛好者們為何會得到這個結論呢?與小說中文鴦與鄧艾的單挑有關。按照小說的描述,文鴦與鄧艾單挑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此後,文鴦又在萬軍叢中反覆衝殺,全身而退,宛如趙雲重生,可見其武藝之高強。
再以小說中鄧艾的表現相比,他與姜維也有過數次單挑,雙方也是經歷了五十多個回合難分高下。因此,文鴦的武藝不會低於鄧艾和姜維。在鄧艾和姜維二人中,姜維又曾經與趙雲打成平手。而在這三人當中,文鴦是最年輕的一位,武藝仍有上升空間。因此,他應該是小說後半部分的頭號高手。不知這個看法您是否同意呢?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