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創辦並主持財經人物紀錄片《遇見大咖》以來,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主持人、現已是紀錄片製作人的史小諾曾陸續採訪了柳傳志、王健林、潘石屹、王石、雷軍、劉強東等19位企業家大咖。備戰節目第四季的同時,史小諾出版了其首部隨筆集——《40而立,也不晚:遇見大咖背後的故事》。在書中,史小諾講述了大咖們鮮為人知的閱歷和「小咖」40而立的奮鬥史。其間可以看到叱吒商場的大咖鮮為人知的一面,以及在拍攝《遇見大咖》的過程中,史小諾採訪並跟拍大咖時的經歷和難忘時刻。
在《40而立,也不晚:遇見大咖背後的故事》一書中也可見史小諾從主播到製片人的角色蛻變——經歷了擺脫「美麗空想家」稱號的「懶惰式」進化,她在講述著真實的自己。2012年,史小諾已在央視晃晃悠悠地度過了十年,不惑之年的她,身體裡的某個進擊鍵突然被觸動,徹底終結此前「睡不醒」的人生黃金期。
史小諾在40歲之前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天生的優秀素質,加上關鍵時刻的好運氣,讓她從偏遠的山城進入了廣播電視行業的最高學府,25歲就成為重慶電視臺「一姐」,30歲被挖進央視成為經濟頻道知名欄目主持。
但是在書中史小諾屢次坦承懶惰:大學4年,她仗著「嗓音不錯」的優勢從未早起去練過聲,心想「反正我吃個饅頭就開嗓了」。據史小諾回憶,那時的她不僅懶,還愛吃,一米六二的個子體重最高時達到121斤,典型的「好吃懶做」。40歲前,史小諾是一個毫無職業規劃的人,在央視渾渾噩噩地度過了10年。
40歲時,一次在飛機上看雜誌,一篇題為《我們就是想有變化》的文章裡詳細講述了與自己同學、同事,但幾乎未交流過的導演哈文創新做春晚的過程,於是蠢蠢欲動想要做點自己喜歡的事,經過3年的磨合,終於製作出《遇見大咖》紀錄片,結束了30歲到40歲晚上睡不著、白天睡不醒的10年黃金期。
螢屏中,史小諾的形象幹練,播音自信流利,有著令人豔羨的工作平臺和個人名聲。生活中,史小諾卻一直被母親稱為「美麗的空想家」,因為她曾經非常認真地認為自己可以成為電影演員,或是桌球冠軍。在她剛有做節目的想法時,也備受母親的質疑:「不是已經有楊瀾了嗎?不是還有魯豫嗎?這些名人,早就被採訪過不止一遍兩遍了!」
但是40歲猛醒的史小諾沒有放棄,反而在朋友的支持下帶著一腔熱血找到了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志先生,和他聊了很多關於節目的構想以及自己40歲的焦慮。這個節目對史小諾來說不亞於一次創業,而40歲也正是柳傳志開始創業的年紀。
從零零散散的幫手,到如今的穩固團隊;從「一堆糟爛素材」到成型樣片,節目慢慢有了雛形,也有了未來。目前《遇見大咖》已播出三季,第四季正在緊張籌備中,作為《遇見大咖》的製作人兼主持人史小諾已採訪並跟拍了柳傳志、王健林、潘石屹、王石、雷軍、劉強東等19位企業家大咖。
柳傳志先生在為《40而立,也不晚:遇見大咖背後的故事》作序時寫道:「在書中她說她一直被媽媽稱為『美麗的空想家』,通過《遇見大咖》,『空想家』這個被帶了40年的帽子終於被摘掉了。我不知道小諾的媽媽現在如何稱呼她,如果換一頂帽子,我建議是『美麗的創業者』。」
史小諾在央視10年的主播經驗,對轉型的幫助卻是微乎其微,《40而立,也不晚:遇見大咖背後的故事》中她坦言:「在節目中談到的經濟、商業,我就是在念稿子,其實都似是而非,不太懂,下臺後怎麼跟那麼厲害的企業家對話?!壓根沒法兒跟人家交流,所以都不好意思往人跟前湊,實在迎頭碰上了,也就頂多端著紅酒杯跟人碰個杯,說兩句客套話,這樣的我,上哪兒去找知名企業家上我的節目?」
對史小諾來說,與大咖的每一次對談都是一次挑戰,她常常緊張到失眠,準備問題時要仔細斟酌是否妥當。她在書中寫到,曾向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請教:「白老師,怎麼辦?我沒辦法集中精力聽別人說了什麼,我問完第二個問題就在背第三個,根本聽不清嘉賓的話。」白老師很犀利,直接說:「這時候已經晚了。」然而,哪怕前期準備得再充分,錄製過程中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甚至遇到過問題不被認可,大咖當場罷工的情況,她也被團隊指出採訪全程「死」著一張臉。
但史小諾的軍師——《遇見大咖》總導演胡蓉,一個80後「勵志姐」成為她的精神助推器,懈怠時打雞血,攻堅時出奇招,在兩人的磨合中,史小諾逐漸摒棄自己十幾年來培養出的「提詞器」思維,採訪李彥宏時,她深刻體會到:「問到的可能是對方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時,更要勇敢,更要平和,你不是在滿足八卦的獵奇心,你是媒體,是社會公器,你需要他在這個問題上做一個權威的解釋,這種直面和闡述,是我們對採訪對象最大的尊重……」
《遇見大咖》推動了史小諾的成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教授甚至給了史小諾很高的肯定:「主持人在節目中承擔了非常好的角色,這個角色既像是記者,又像是朋友。她不跳凸、不搶眼,不裝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