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新聞又看到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什麼感覺《家有兒女》中的劉星總被排擠?
這個話題隔一段時間,就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上一次頭版頭條。說實話,小時候還挺喜歡這部劇的,覺得很搞笑,當作喜劇看。當然,他確實就是情景喜劇。
但現在再要我來看,我完全看不下去,只有吐槽。至於吐槽的原因,就是因為開頭那個話題。
小時候看不懂,只知道一家人熱熱鬧鬧好開心,現在我看到的全是劉星弱小無助的樣子。雖然他很調皮、成績也不好,但這些不應該是他不被信任、被排擠的原因。
電視劇裡的劉星大大咧咧、沒心沒肺,不管父母和姐弟怎麼嘲諷、冤枉他,他依然健康快樂地成長。可如果劉星是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呢?情況可能就不會那麼樂觀了。
所以,這部堪稱經典的《家有兒女》其實只適合小朋友看,他們可以學一下劉星的心態,不至於被父母罵兩句就情緒崩潰,然後再學一下小雪的努力好學,成績好。至於家長們,那就不要看了,因為我害怕你們看到他們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模樣,就認為「孩子皮實,被罵被冤枉沒事」、「你是哥哥,要讓著弟弟啊」……
其實你們知道嗎?《家有兒女》是翻拍的一部非常經典的美劇《成長的煩惱》。
《家有兒女》為了讓家庭矛盾更突出化,把劇情設定成了後媽、後爸的重組家庭。也許是想做一個和原版有區別的東西,或者想把劇情變得本土化,但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家有兒女》的喜劇效果是有了,不過這些喜劇效果都放在了悲催的劉星身上,觀眾「哈哈哈」看完之後,既得不到實際的感同身受,也得不到教育意義。
反觀《成長的煩惱》,這部美劇卻實實在在的影響了中國一代人,尤其是80後。小時候的每個暑假,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守在電視機旁,看《成長的煩惱》。
我說《成長的煩惱》影響了中國一代人,不只是因為它陪伴了我們的童年,更多的是給我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成長的煩惱》一家人
劇中講述了住在美國郊區的西弗一家的故事。
家裡的爸爸傑森·西弗,是一名精神學醫生,在家裡上班。
媽媽是一名報社記者,在家做了10年家庭主婦的她,在丈夫的支持下,重新返回職場。
還有三個孩子:邁克、開蘿爾、本恩。邁克調皮搗蛋、成績差;開蘿爾懂事、成績優異;弟弟本恩古靈精怪。
邁克、開蘿爾、本恩
故事就這樣開場了,在家上班的爸爸負責三個小傢伙的大部分事宜。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戀愛、考試、跳級、選擇,以及各種小煩惱,爸爸媽媽都能機智地幫助孩子化解。沒有死板的說教,而是讓孩子自己思考「為什麼不可以」。
有一次邁克花樣騙弟弟妹妹的錢,為了讓邁克感受被騙的滋味,一家人合夥做了一件大事。
首先,弟弟本恩說自己花5美元買了一塊魔石,可以幫你實現願望。這麼假的套路肯定沒人相信,媽媽和哥哥姐姐都笑他被騙了。可是,魔石卻幫媽媽找到了保險單,還治好了媽媽的牙疼,其他人都說「巧合啦」。
晚上,爸爸要邁克整理房間,邁克想敷衍了事,卻被爸爸發現。這時候,本恩拿著魔石來了,他用魔石在門上畫了兩圈,邊比劃邊說「快打掃房間吧」。邁克當然不信,他把門打開,正準備笑話那塊魔石時,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地上的髒衣服不見了,垃圾全部收拾好了,床上也乾乾淨淨。
這下由不得邁克不相信了,正苦惱於演講作業的他,立馬掏錢把魔石給買了回來。這下,弟弟妹妹被騙的錢全都回來了。至於魔石真的幫助邁克的演講作業了嗎?當然沒有。那房間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媽媽和姐姐提前躲在衣櫃裡,趁著弟弟在門外施魔法時,把房間垃圾全部收走了。
我之所以對這個故事印象深刻,是因為我看完這集後,也跑到屋外找了好久的石頭,希望也找到一塊魔石。小時候看,覺得好玩,現在再看,裡面充滿了智慧。
爸爸和邁克
還有另一集也令我印象深刻,姐姐開蘿爾準備跳級,爸爸擔心她會沒有朋友、沒有社交生活,會過得不開心。開蘿爾卻說,我跳一級就可以早點成功,不用像媽媽這樣後悔了。
媽媽聽了很難過,她一再和開蘿爾解釋自己從來沒有後悔過,並且很開心生了三個寶貝。後來,爸爸媽媽也是用了一個辦法讓開蘿爾相信,媽媽選擇當家庭主婦,從來沒有後悔,也從來沒有期望過要開蘿爾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開蘿爾:媽媽,我知道了,你想要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媽媽:不,不是的
開蘿爾:那媽媽,你是希望我可以考一個好大學
媽媽:不,我希望你有自己的選擇,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
至於為什麼喜歡這一段,不用說,你們肯定也知道,誰不想要這樣的父母呢。小時候看是羨慕,現在看是警醒。
最好的爸爸和媽媽
看這部劇時,我第一次見識到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原來小朋友做錯事不用挨打的;原來和父母交流可以用那種方式的;原來美國的每個小朋友都會自己的房間的;原來……不打不罵是真的可以教育好孩子的。
劇中不止有小汽車、洋房,還有令人羨慕的美式父母子女相處模式,他們自立、平等、樂觀、獨立。並且最重要的是,這部劇給了我正確的人生觀。
好懷念這一家人啊!
你們都知道,有一種父母叫做「中國式父母」,其共同點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了事事包辦、控制孩子的一切,或者另一種極端:放養式。總之,中國式父母不論是「事事包辦型」,還是「放養型」,都帶有悲情色彩。
他們不和你講道理、不會在你迷茫時答疑解惑,更不會和你平等的溝通,他們只會說「我們這麼做,全是為了你好」。
看《成長的煩惱》時是20年前,當時它給了我極大的衝擊,又帶給我無盡的嚮往和羨慕。可惜父母是沒有時間看的,即使有時間,他們喜歡看金庸古龍的武俠劇,這種吵吵鬧鬧的外國人,又怎麼入得了他們的眼。
後來和我老公聊起過這個話題,原來這部劇也是他的人生導師。他的爸爸很嚴厲,也稍固執和古板,他的童年過得很壓抑。
小時候的他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坐在門口發呆,其他時間要麼玩小霸王遊戲機,要麼看電視劇。出去玩?不可能的,因為他爸爸擔心他被欺負,擔心他玩髒了衣服,擔心外面的小孩把他帶壞……
我老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爸爸在家的時候。因為氣氛很壓抑,並且爸爸管得非常嚴格,飯要吃得一粒不剩;夾給你的菜不論多少,必須全部吃完;寫作業不會時,一巴掌甩過來……
他說幸好遇見了《成長的煩惱》這部劇,帶他走出了陰霾,劇裡的爸爸對兒子、女兒說的那些話,他幻想那是對自己說的。「爸爸」鼓勵著他、引導著他,然後慢慢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方向。
劇中的爸爸
可是,你說我老公的爸爸不愛他嗎?肯定不是,家裡有好吃的、好用的都盡著他來,生活上處處關心,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可到頭來,孩子卻痛苦,這大概就是「中國式」父母最悲哀的地方。
《成長的煩惱》這部劇過去已經差不多20年了,可在我看來,依然是經典中的經典。裡面的相處模式、家庭教育理念和育兒方法,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小時候看劇是羨慕,現在重新再看是學習和感悟。我希望經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我們的孩子可以過上幾十年前美國孩子過的那種家庭生活,不是指物質,而是指精神。
希望我們可以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在20年後,他們依然在吐槽「中國式父母」,而是驕傲的說「我的爸爸媽媽可太厲害了,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