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7日,鳳凰網財經峰會在北京舉行,據悉本次峰會以「破局與新生」為主題,梁振英、尚福林、殷勇、李揚、宋志平等多位政商學界嘉賓出席。
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線上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人類和病毒的關係就是迪斯尼樂園的貓鼠遊戲,Tom and Jerry。
高福表示,Tom 是不會把Jerry吃掉的,Jerry也不會把Tom打倒的。人類和病毒相生相依,互相依賴。比如,天花推動免疫學的發展,消滅天花開發了各種各樣的疫苗。
高福認為,由於人類長期對科學技術的投資,有些疾病對人類的影響發生了變化。現在,隨著免疫學發展,許多癌症可治癒。這也是今天的主題生物大產業,比如,pd-1單克隆抗體、CAR-T、TCR-T等高技術的產量都不錯,其中,單科隆抗體市場前景好,已廣泛應用。在人類跟病原微生物鬥爭的過程中,科學發展隨之發展,技術也不斷進步。
高福演講內容從病毒延伸至整個微生物,他表示,人是由10的13次方個細胞組成,而且在人的身上還有微生物10的14次方。也就是說,坐在這裡的我是軀幹和微生物的共生體。西方科學家已經做出的mRNA疫苗,其實就是生物體第一次被注射到健康人體內。不過,這裡還有一些未知尚待研究。
談及大健康產業,高福表示,以科學為基礎,民眾參與、民眾理解、行政決策是中國防控新冠疫情的法寶,而其背後也有產業支撐,比如測序產業。據高福介紹,中國對病毒測序,以及通過核酸檢測確定病毒、追蹤來源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檢測試劑、檢測試劑盒、檢測儀器都是大健康產業的一部分。
對於社會關注的疫苗問題,高福表示,國內的滅活苗、蛋白重組苗、腺病毒載體苗都進入了三期臨床,幾個滅活苗三期臨床已經結束。「現在從初步數據來看,效果也很好,但是我們並沒有宣布具體的百分數,據我掌握的情況也是非常好。」
以下為高福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高福,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我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同時還是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下一起討論大健康產業,尤其是在全球新冠疫情還在上升的時候,跟大家一起來討論生物產業和健康大產業。
新冠疫情百年未遇,因此它將帶來是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人類由於新冠疫情的出現,也被置於危機之中。正像總書記所言,危中還有機。
今天的演講嘉賓,有做藥物研發的,有做金融投資的。其實,包括大健康產業在內的任何產業之間的協調、合作、競爭,對促進產業發展非常重要。
所以,今天跟大家探討,在新冠疫情下,我對大健康產業發展的理解。
在任何國家,做任何事情,人類是一個有組織行為的社會。非常強的組織領導非常重要。在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在做閉卷考試的情況下,中國依然把疫情防控得這麼好。實際上,中國已經經歷了7波疫情,現在是第8波,它已在多個省份開始出現散發疫情。
武漢是最大的一波,從它發生到控制,非常重要的一條是病毒清零。實際上,國內總共有7波,武漢是第1波,東北第2波,新發地第3波,新疆烏魯木齊第4波,大連第5波,青島第6波,然後到新疆的喀什第7波,這些國內都回顧性地找到了0號病人,搞清楚了源頭。
更為重要的是,其中利用了現代生物技術、二代測序技術等典型生物產業。人類基因組結束後,測序產業在疾病診斷,防治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實,這次NGS在溯源方面也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已經清零的狀態下,後面幾波病毒源頭,零號病人的輸入,中國利用高技術,也利用生物產業二代測序技術已經弄清楚這些病毒的特點,它們跟每一波的病毒都不一樣。
目前,國內的第8波在內蒙、天津、安徽、上海已經有散發,中國也逐步地通過發現0號病人,追溯密切 quarantine,密切接觸者,最後通過二代測序找到病毒來源,及時防控。
以科學為基礎,民眾參與、民眾理解、行政決策是中國防控新冠疫情的法寶,而其背後也有產業支撐,比如測序產業。新冠疫情爆發後,大家首先想到檢測和診斷。其實,大健康產業裡,檢測和診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分產業。中國在這個產業上發展很快。其實,中國對病毒測序,以及通過核酸檢測確定病毒、追蹤來源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檢測試劑、檢測試劑盒、檢測儀器都是大健康產業的一部分,它們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來
那我們現在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展望未來。
從診斷的角度,大健康產業以COVID-19為代表,未來在於實現可攜式家庭的快速診斷。
比如,冬天,新冠肺炎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混雜時,需要鑑別診斷。
如果某個城市的出現一次小規模的新冠疫情流行,城市的醫療資源就會被擠兌。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家庭可攜式診斷儀器,用戶在家裡邊用呼吸道試紙測試:流感,就找一點流感的藥;新冠,就請求疾控機構對其進行隔離。因此,可攜式診斷儀器是迫在眉睫。
與信息科學的結合
大家知道前兩天說,美國的MIT麻省理工學院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用 Machine learning,通過機器學習能夠把人的咳嗽區分開是不是新冠。
在當今的情況下,鑑別診斷新冠很重要。現代數字醫療,現代機器學習都可能應用到新冠為代表的診斷上。如果真能區別開,將來能從痰液裡邊,通過一些比較簡單的儀器,立馬能把人群分類,對控制發生類似武漢疫情非常重要。
中國發展大健康產業最重要的經驗是強基層。中國在各級基層診斷、檢測、監測,這幾年由於現代化儀器的使用做得非常好。
但在中國是一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國家。有些地區可能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設備,有些地方又需要接地氣的儀器設備。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界等領域需要考慮中國國情,開發適合不同地區檢測的監測儀器設備來。
最近,網上討論最多就是疫苗。
目前,美國Moderna研究的疫苗,有效性90%以上;Pfizer輝瑞公司研究能到90%以上;牛津大學和AstraZeneca研究也達到70%以上。從這些公布數據可看出,他們疫苗的效果都很好。這些疫苗裡面有腺病毒為載體,主要用的是大猩猩腺病毒,有mRNA的疫苗。
其實,國內的滅活苗、蛋白重組苗、腺病毒載體苗也都進入了三期臨床,像幾個滅活苗三期臨床已經結束。現在從初步數據來看,效果也很好,但是我們並沒有宣布具體的百分數,據我掌握的情況也是非常好。
其實由於人類長期對科學技術的投資,有些疾病對人類的影響發生了變化。
人類和病毒的關係就是迪斯尼樂園的貓鼠遊戲,Tom and Jerry。Tom 是不會把Jerry吃掉的,Jerry也不會把Tom打倒的。人類和病毒就這麼相生相依,互相依賴。所以它們可互相議論,互相共存。但由此也推動科學進步,科學發展。比如,天花推動免疫學的發展,消滅天花開發了各種各樣的疫苗。
現在,隨著免疫學發展,許多癌症變成了可治癒的疾病。這也是今天的主題生物大產業。比如,pd-1單克隆抗體、CAR-T、TCR-T、NKT的高技術一些產量不錯,市場又前景好的單科隆抗體廣泛應用。人類跟病原微生物鬥爭的過程中,促進了科學發展,促進了技術發展。所以我覺得,投資者一定要把這個機會抓到,一定要想到 Tom 和 Jerry,我們是要互相依賴,相依相存的關係。
把病毒延伸一下整個微生物,人是由10的13次方個細胞組成,而且在人的身上還有微生物10的14次方。也就是說,我就是坐在這裡,其實就是軀幹和微生物的共生體。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和人體就這麼個關係,軀幹加上微生物。因此,在討論健康大產業時,研究微生物尤其病原微生物,都說微生物是一個很好的陽光產業,未來產業。
當然了,Moderna為代表的西方科學家,西方人敢於冒險,做了mRNA疫苗。其實,mRNA疫苗作為生物體是第一次把它注射到健康人體內。既然是第一次,研究還有好多未知,暫時做出來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但由於它是個活生物體,它有沒有長期的不良反應還是未知。留下來的是科學問題。
Moderna都在做mRNA疫苗,我們為什麼還要?
第一,mRNA疫苗很多的風險,未知。
第二個,過去,中國在mRNA疫苗關鍵是製劑formulation和delivery兩個系統相對技術比較薄弱。但是,我們滅活疫苗卻做得很快。這是因為研究背後,中國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代表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中國把搞研究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及時地轉化成可以生產疫苗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很多西方國家沒有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他們做不了滅活苗。在這樣的背景下,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四級實驗室儀器設備各方面的配套,也是未來生物產業非常一大塊領域,投資者可以關注。
以mRNA為代表滅活疫苗,蛋白疫苗,其實還有好幾種疫苗,比如弱毒苗、DNA疫苗、納米顆粒疫苗都在研究之中,還都沒有進入到臨床,希望這些也能開發得很快。
現在再聊聊小分子。
其實剛才提到了CAR-T,TCR-T單克隆抗體,這都是大的 biologics,而biologics主要的問題是給藥途徑。這些東西我們又不能通過口服,因為它到胃裡後就會被消化,所以大部分都是通過血液注射輸入進去,小分子藥物是最理想的。其實,高新技術的產業裡,結構為基礎設計的藥物中,格列衛Glivec是典型例子。在電影《藥神》裡邊的就是這個藥,它就是用高新技術結構設計看到了未來,把這藥就開發出來了。
新冠出現以後,大家把瑞德西韋這個藥翻譯為「人民的希望」,這都是在過去長年的科學沉澱。
其實,新冠之前,人們已經發現這個藥物會對Mers、SARS等病毒起作用。小分子藥物由於給藥途徑好,可口服,成為了未來方向。未來藥物的對患者來講,藥物的依存性比較好,compliance比較好。大家躺在那打一針,和你早上起來喝點水吃點藥,這完全是兩個概念。在小分子藥物的未來發展上,中國政產學研金可以結合起來,開發出更為強有力的小分子藥物。
中國的優勢是政產學金研究密切配合,由政府主導的一些事情很容易做。中國的疫情控制這麼好,首先是政府主導,政府用英文來講叫 political view。政府在political view方面做得很好。今天,大家討論的健康大產業,其實國家已經看到了,政府已經知道投資這個方向非常好。投資界的朋友可在國家已經有political view的基礎上,朝著生物大產業投資。
生物大產業其實可以延伸一下,跟健康相關的各種產業都是健康大產業的一部分。比如補品、中藥製劑。這一類的東西有些機制搞明白了,有些機制不清。在產業發展方向上,既要依賴科學,又不能全靠科學。
科學求真、管理產業求實。真實非常重要,科學在找未知,也就是發現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加修飾,這就是真實的東西。但把它變成產品時,就要「實」。「實」裡邊包括真實,但更重要的是可操作,有些想法很好但不可操作,這些事情也不能做。
政產學研金投資往哪投,既要相信科學,又不能受科學束縛。大家要去評估科學成果能不能轉化成技術,技術技巧能不能轉化成產品,能轉換成小產品還是需要多人參與的大工程,這些都需要大家思考。
今天參加議題討論的同志們既有專家,又有大家。專家在垂直領域知道很多,大家雖然知道的不多,但問問題都難不倒他。所以有一句英文叫做Expert knows more and more,but about less and less。這個大家generalist,generalist knows less and less,but about more and more。
在討論產業時,我們需要專家和大家,大家 work together。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出聰明的判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出實際可操作的判斷,才能把科學轉化成技術,才能把技術轉化成產業,最後生產出產品,服務人類。
今天我們的主題大健康,為人類健康服務。作為今天的主題,給大家舉個例子在疫苗上。比如,我們實驗室研究的疫苗。它是中國5條路線之一的蛋白亞單位疫苗。一個專家科學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冠狀病毒,β-冠狀病毒的 spike s蛋白,表面這個蛋白,它的受體結合位點能形成二聚體。這完全是一個科學發現。隨後,我們又發現,這樣的二聚體通過二硫鍵連接,可以激發很好的免疫反應。最後,我們把二硫鍵去掉,將兩個同源蛋白融合到一起。結果發現三四年前,我們做的是Mers病毒,做疫苗效果非常好。
COVID-19一出,照方抓藥,做得很好,它是前沿科學,可以適用,達到科學的真和實踐中的實結合到一起。現在這個疫苗也已經進入到三期臨床,一二期臨床我可以給大家透露一下,它的陽轉率,綜合效率都是90%以上。展望未來,健康大產業、生物大產業,一定是用一句英文,它會Booming。
原來都說生物產業、生物技術是21世紀的新技術,但它是概念模糊。直到面對COVID-19,大家發現原來21世紀是生物技術、生物產業是真的。確確實實,我們看到了生物產業在救治生命,在推動社會進步,在推動人類進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