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穿越回十年前,我結婚那一年。
在愛人老家的縣城,我和愛人預訂了一家婚慶。要價,4800元,包括婚慶現場的布置、主持、跟拍和當天的化妝。預定好後,還約定了一天,先期進行試妝。
大家知道,試妝的時候,一般新娘頭上都會佩戴一個皇冠(古代叫鳳冠)。就是那種金閃閃的,雖然一看都知道是地攤貨,但配上婚紗,上頭的效果還是不錯的,有種高貴的感覺。
可是,化妝師這時提醒我們說:「這個皇冠,是要租的,一天要價200元。」我一聽,這個明顯不合理啊,於是我就跟化妝師理論。我的理由是:「4800元中已經包含了化妝的費用了,這個皇冠不能再另外要價。」但化妝師堅持自己的意見,並說是婚慶店老闆規定的,讓我去跟老闆理論。
那我就去找老闆了,但老闆給我的回覆是:「我們這邊一直是這麼處理的,不是因為你是外地人,我們就故意抬價。」顯然,對這一回復我是不滿意的。我想著這個假皇冠,即使從商店裡買一個的話,也不會超過20元。所以,我就跟老闆理論,直至發生了爭吵。
既然吵都吵了,後來我就退了那家婚慶,重新找了一家。
現在想來,當時的我為什麼會為這一事而發生爭吵呢?這兩天,我發現了一個參考答案。
先來看一個例子吧!
假設你打算去一家溫泉店泡溫泉,你花了200元門票進去了,你泡著很舒服。但是你渴了,想喝水。你一看飲料單,一瓶普通2元錢的礦泉水,在這裡居然要價20元,是外面的10倍價格。
這個時候,你會不會買?
你多半會猶豫(不差錢的除外)。為什麼會猶豫?因為你覺得這個價明顯不合理啊,這不是故意「宰客」嘛!本來泡著舒舒服服的好印象,因為一瓶礦泉水,多半一下子就消散了。
假如你實在很渴,你咬咬牙買了一瓶,但你心裡一定不舒服啊,你甚至會在心裡認定:「下次不來這家溫泉店了。有那麼多可以泡溫泉的地方,我下次換一家試試。」你看,在這一過程中,把你趕跑的,並不是泡溫泉本身,而是那瓶不起眼的高價礦泉水。
現在再假設另一種情況。還是這家溫泉店,這時把門票提高至220元。價格看上去是貴了20元,但你跟其它溫泉店橫向一比較,差不多都是在200元上下浮動,你心裡自然也就接受了。
然後,當你進門的時候,門口的服務員熱情地給你送上來一瓶礦泉水,並且告知你:「所有進來泡溫泉的顧客,都可以領取一瓶免費的礦泉水。」你看,這種情況下,你是不是會感覺體驗好多了?!答案是很明顯的。
其實,兩種情況下,最終你都是付出了220元,但是所獲得的體驗感卻完全不同。區別在哪?關鍵就是「交易效用」不同。
對於交易效用,是指人們在考慮商品價格與參考價格之間的差價,佔到參考價格的百分比。這個比例越大,交易效用越大,人們越難接受;比例越小,交易效用也就越小,人們越能接受。
比如,對於220元的門票,相對於200元的參考價格來說,交易效用是(220-200)/200=10%。交易效用比較小,心理上相對能夠接受。而對於上文中講到的礦泉水來說,交易效用是(20-2)/2=900%,這個顯然會結消費者帶來非常大的負交易效用,所以消費者就會拒絕購買。這就是「交易效用」在人們心理上的普遍反應。
那麼,針對上述例子,如果讓你二選一:
①200元溫泉門票+20元的礦泉水
②220元溫泉門票+免費的礦泉水
請問:你會選擇哪一項?你為什麼會選擇第2項?你感覺到兩者之間的不同了嗎?
你所感覺到的不同,就是我為了「200元租用一次假皇冠」而發生爭吵的理由。因為對於那個假皇冠來說,200元僅僅租用一次,交易效用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我不能接受。
所以,婚慶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總價提高至5000元,相對於原價4800元來說,提高200元所形成的交易效用並不是很高,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心理上是能夠接受的。而其它的零零碎碎,比如那個「假皇冠」,則完全可以作為「免費」服務,贈送給客戶。
如果是這樣,我相信,那家婚慶店肯定能夠在當年把我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