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索爾·巴斯(SaulBass)之前,電影海報的主流還是以片中的關鍵場景或者電影明星為主要內容。
1955年,還不出名的巴斯為《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設計海報,簡潔的圖形改變了電影海報乃至平面設計的審美風格。
《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1955
索爾·巴斯眼光敏銳,馬丁·西科塞斯稱讚他有雙珠寶商一樣的眼睛。他能將腦海中的無數想法變成簡單的圖形,當有藝術學院的學生問他該如何為未來的職業做準備時,他總是告訴他們,畫畫。
1920年,猶太移民後裔的巴斯在紐約出生,從小就表現為一個極有創造力的孩子,一直熱愛畫畫。
《火海情濤》In Harm’s Way,1965
1946年他搬到芝加哥做電影商業廣告,1952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954年,他為奧託·普雷明格的電影《卡門·瓊斯》(Carmen Jones)設計的海報頗受這位獨立導演和製片人欣賞。
第二年,他就為巴斯提供了一個一展抱負的機會,為一些遊走在好萊塢主流題材邊緣的「現實主義」電影設計海報,其中就包括他的《金臂人》,《聖女貞德》(Saint Joan,1957),《你好,憂愁》(Bunjor Tristess,1958)和《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1959)。
《你好,憂愁》Bonjour Tristesse,1958
《金臂人》講述的是弗蘭克·辛納屈扮演的爵士音樂家克服毒癮的故事,這顯然在當時是不容於主流的話題。因而,巴斯放棄了用大明星辛納屈的頭像做海報主題,轉而使用圖形設計——黑色的扭曲的強壯手臂,就是一個同毒品抗爭的典型符號形象,放在白色背景中尤為醒目,琥珀金色的字暗示了主人公的天賦和潛力,立體的色彩與抽象的圖形都是來自現代藝術的視覺語言,與電影主題相呼應。
《失蹤的邦尼》Bunny Lake is Missing,1965
而影片的三位主角,巴斯把他們的名字用參差不齊的字體排列在海報頂部,但沒有使用他們的形象,這在電影行業中絕對是個革新。
《金臂人》只是一次,但從此之後,巴斯把電影海報從糟糕的商業廣告變成了視覺藝術,裝裱在鏡框裡的《金臂人》海報完全可以當做一件藝術品被收藏。
《聖女貞德》講述貞德1431年被指控犯有異端邪說和穿著士兵衣服而被燒死。巴斯的海報上,用黑色的,燒焦的盔甲碎片傳達她的力量,同時,也迫使觀眾正視她是如何死的。貞德雖然死了卻沒有被打敗,她手中仍然握著劍,看起來像是基督教十字架的形狀,預示她的殉難。多彩的背景鑲嵌,讓人想起中世紀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暗示她後來成為聖徒。
《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1959
《桃色事件》把一具屍體的輪廓分割成七個部分,與片名雙關,也捕捉了這場桃色事件中的道德含糊。有趣的是,斯派克·李1995年的《黑街追輯令》(Clockers)海報與此很相似,設計者阿特·西姆斯(Art Simms)稱,「這是致敬而非抄襲。」但巴斯不接受這種說法,反擊道:「一般有人想剽竊的時候都會說自己是在致敬。」
《霹靂神風》Grand Prix,1966
他的海報極具辨識度,頗有現代主義風格,用大膽的圖形設計和富有表現力的色彩組合,以隱喻的手法表現電影主題,再搭配以精細的字體和深思熟慮的版式。
《老人與小孩》The Two of Us,1967
20世紀90年代初,巴斯曾說,「我一直在尋求一個簡單的想法,當談到視覺問題時,我們的挑戰是把所有事都化繁為簡,在此基礎上完成創作。但如果過分簡單就太無聊了,我們嘗試的是用簡單的事情引發你的思考。」
《華府千秋》,1962
1962年的《華府千秋》(Advise & Consent)改編自獲得普利茲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揭露了美國參議員的陰謀和狡詐。普雷明格清晰準確地戳中政壇中的醜陋,巴斯使用視覺雙關語的大膽設計,片名半露半隱藏在掀開的蓋子裡,而蓋子看起來又像白宮又像鳥籠,將導演的政治寓意準確用視覺表達了出來。
1963年的《紅衣主教》(The Cardinal),講述一個普通牧師一路奮鬥到羅馬天主教會紅衣主教的地位,電影主旨是從從戰爭、政治到婚姻,婚外戀,墮胎和種族主義等多角度質疑教會的立場。巴斯沒有使用教會符號,以免觀眾還沒走進電影院前認為這部電影只是部純粹的宗教電影。
《基輔怨》The Fixer,1963
他決定把這部電影的名字作為「象徵」,把這部大膽的現代作品的海報分為兩部分,中間用「奧託·普雷明格電影」分割開,上半部分突出黑色的大寫字母「The」代表羅馬天主教權威,而「紅衣主教」這個單詞則矮小畏縮在黑色之下,海報的另一半全黑,暗示影片主題。
《迷魂記》Vertigo,1958
巴斯為希區柯克的《迷魂記》(Vertigo)設計的海報,人物被吸進螺旋漩渦,既直觀表達了片名,也捕捉了電影中的焦慮和迷失,與這部佳作一起都成為經典。
《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
而與希區柯克的合作還有一個不太為人知的公案。《驚魂記》(Psycho)裡那場著名的浴室殺人的場景,巴斯說是自己拍攝的,拍完後他跟希區柯克要拷貝,導演並沒有給他,反而用在了電影裡,成為如今被無數次解讀的經典段落。這段公案已經無解,連當時一起工作的人也沒法說出個究竟,只是,這個快速剪輯的鏡頭的確與希區柯克一向的長鏡頭風格不同。
《閃靈》The Shining,1980
而巴斯為庫布裡克的《閃靈》設計的海報,雖然流傳度不高,但其力度足以讓人一眼辨認出設計者是誰。單一的大色塊背景,和一張驚恐的用點畫效果渲染的臉,以及大大的片名,都突出了驚悚色彩。據說,在這個版本之前,巴斯設計了不下300稿。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
除了這幾位大導演,他還和比利·懷爾德合作過。他設計的最後一部電影海報是為史蒂文·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製作的,但從未發行過。
《第二生命》Seconds,1966
索爾·巴斯對電影工業的貢獻不僅僅是海報,他還為好萊塢設計了超過50個電影片頭,有時候他既為電影設計海報,也設計製作片頭,正是他參與過很多大導演的作品,才有了前文那段與希區柯克的無頭公案。
他的第一個片頭就是普雷明格的《金臂人》,當膠片送到影院的時候,盒子上貼了便籤:放映員,請拉開帘子。因為當時的電影片頭都是主創名單字幕,因為太無聊,放映員多是拉上鏡頭前的帘子,等到正片才拉開。
《暴風眼》Storm Center,1956
但是巴斯讓這些名字動了起來,配上生動活潑的動畫人物,用他們的形態動作巧妙地提示了影片的主題,反映了影片的基調。片頭的觀賞性不僅大大提高,還成為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的片頭片尾在現在並不少見,全都要感謝巴斯的大膽創新。
《這麼好的朋友》Such Good Friends,1971
索爾·巴斯說,「我對片頭最初的想法是,它是電影故事核心的核心,是用某種隱喻的方法表達故事。片頭應該是調動觀眾的方式,當電影開始時,觀眾就有了感情的共鳴。」
《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1957
1964和1967年,隨著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巴斯把自己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家庭與短片拍攝上。1968年,巴斯憑藉短片《人為何要被創造》(Why Man Creates)拿到了一座奧斯卡獎盃。
《拉瑪九小時》Nine Hours to Rama,1963
80年代,馬丁·西科塞斯發現了巴斯的片頭,讓他為自己的四部電影《好傢夥》(Goodfellas)、《恐怖角》(Cape Fear)、《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和《賭城風雲》(Casino)設計製作了片頭。這是1996年巴斯離世前完成的最後的電影項目。
《出埃及記》Exodus,1960
最後,你還需要知道的是,作為一個傑出的設計大師,巴斯也為很多大型公司設計企業LOGO,包括目前正在熱火朝天收購華納兄弟的美國電信巨頭AT&T,而巴斯1974年為華納唱片設計的LOGO沿用至今,甚至化妝品牌KOSE的LOGO也出自他手,從1991年使用至今。
他認為,理想的企業LOGO「是被推到極致的抽象與模糊,但仍然是可理解的」,指出它們通常是「一種或另一種隱喻……在某種意義上,思維是可見的。」這其實與他設計電影海報的想法如出一轍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