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樂聽說《安家》熱播了,我們不僅見證了靜宜門店同事的喜怒哀樂,我想大家也被劇中頻繁提及的上海老洋房給吸引了。
劇中火上熱搜的老洋房,大多取景自徐匯區,比如淮海路、復興路等。
人們或是被徐姑姑娓娓道來的老洋房歷史所震撼;或是看著娘娘騎著電動車滿街掃樓時,種草了浪漫的街景。
追劇之後,仿佛重新認識了一遍上海!
左手是新魔都的摩登妖嬈,右手是老上海的百年風華。原來,大上海不僅只有鋼筋水泥,還有風華絕代的洋房、搖曳生姿的梧桐……
而這,或許正是我們錯過的上海最動人的韻味。
都說上海是萬國建築群,
而上海的靈魂仿佛就濃縮在
這4000-5000幢的老洋房裡.
不管你去沒去過,
一旦你越深入了解這老洋房,
你越會深愛這座百轉千回的魔都。
1
每座老洋房的故事
才是上海最傳奇的往事
01 和平飯店
1923年,英籍猶太人維克多沙遜將家族產業沙遜洋行的經營重心從印度遷移到上海,除了販賣鴉片和軍火,也經營紡織品和房地產業。
1929年,樓高77米的沙遜大廈落成,底層大廳和4到9層成為上海頂級豪華飯店——華懋飯店,頂層則是沙遜自己的私人住宅。
金字塔式樣的綠色銅屋頂,從此成為外灘的重要地標,裝飾主義的風格也成為外灘建築潮流的轉折點。
1930年代的華懋飯店名流雲集,卓別林攜《摩登時代》女主角入住,魯迅與馬蘭爵士會面,英國劇作家諾埃爾·科沃德在這裡創作了知名戲劇《私人生活》。
02、杜月笙公館
不知上海灘是否真的有許文強,但說起舊上海十裡洋場的往事,必定繞不開一個人的名字——杜月笙。
這個在上海灘叱吒風雲的人物,即便已經離世近70年,但關於他的一切,依然在人們心中仍然覆著一層神秘的傳奇色彩。
而杜月笙的公館,成為他在上海留下的最深的印記!
在繁華的淮海中路,重重法桐的掩映下,一組低調而不失大氣的老建築散落其間。
扣開沉重的大門,隨著「吱呀」一聲,一座段沉重的歷史就被開啟,這裡就是杜月笙的豪宅——杜公館!
儘管因為戰爭原因,他並未真正入住,卻曾在此進行了一些事務性活動,時至今日,氣派依舊!
而紹興路54號,坐落著杜月笙另一處公館——笙館。
4300m²海派花園,是繁華都市中花園別墅瑰寶,奢華、浪漫、神秘和尊貴,是它給人的感受。
但最耐人尋味的,還是這裡金屋藏嬌的風月往事,和傳說中成就杜公傳奇一生的風水布局。
充滿神秘色彩的笙館,值得你為它走一趟……
03、孫中山故居
1918年孫中山先生辭去海陸軍大元帥之後從廣州回到上海,攜夫人宋慶齡搬進香山路7號。
在這裡,他完成了《孫文學說》、《實業計劃》等著作,也會見過李大釗、林伯渠等共產黨人和共產國際代表。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宋慶齡在此居住到1937年。
除了展覽館的部分,居住部分的室內陳設基本按照宋慶齡生前回憶進行布置,但居住部分不可以拍照。
04、思南公館
說完孫中山先生故居,必然少不了思南公館。
它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個以成片花園洋房的保留保護為宗旨的項目,坐擁51棟歷史悠久的花園洋房。
近代歷史名人柳亞子、梅蘭芳等曾先後在此居住。
這裡幾乎是來思南路必去的地方。
在濃鬱的法桐樹影下喝一杯咖啡,看著別具一格的洋房在滿目的綠色中交相輝映,別提有多愜意。
05、武康大樓
距離「上生·新所"大約10分鐘車程,就到了鄔達克的另一個作品——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原名諾曼第公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也是上海最早一批現代化高層公寓。
由於大樓地塊呈30度角,只有站在特定角度才能看清全貌。
上世紀50年代,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鄭君裡、王文娟等文化演藝界名流都曾居於此處。電影《色戒》和《喜歡你》也在這裡取景。
儘管時光遠去,
但這些老洋房矗立依舊,
為如今的上海增添了幾分風情幾分魅力。
2
上海窄路小巷的老街
也是驚豔了時光
試想一下,走在老街路上:身邊昏暗的路燈亮起,電車,黃包車橫穿而過,閣樓上的留聲機裡放著輕柔的交響曲……
他們是支撐起魔都繁華喧鬧的支點。
去這些老路走走,細數一下那些藏在歲月深處的故事吧。
去武康路,武康大樓裡感受形色名流穿梭其中的處處風流。
酷似熨鬥狀的武康大樓是這條路上最顯眼的標識。小尖頂的洋房佇立在道路旁,意式玫瑰花的陽臺上常青藤纏纏繞繞。
「當角辮散了,蝴蝶花不在飛翔,唯聽皮鞋聲沉悶,孤獨。」
《色戒》中王佳芝和和易先生就常幽會在福開森路「武康路」99號,而故事在這裡一開始就註定了孤獨。
去多倫路,臺格小路上看盡流淌在街道上的百年老故事。
它是在上海虹口區,550米的一條短短的小馬路,路雖短,故事卻很長。
慢慢行走在這條小方塊的臺格路上,靜心體會在景雲裡那段灰白歲月中,魯迅、茅盾、瞿秋白、丁玲匆匆而過的身影。
周身散發著專屬老上海氣質,向來往的人訴說著這座城市最完整的模樣。
陰翳的懸鈴木幾乎遍布曾經法租界的街頭巷尾,這些曾是法租界慰解法國人的思鄉之物。
如今生根百年在這塊土地上,比巴黎原生的更茂密,卻無南京古木的厚重,繁盛而優雅是思南路的法桐。
去湖南路,曲徑青苔上再一眼梧桐掩映下的文藝老城。
街邊延展著諸多老式弄堂,窄窄的巷子,曲徑通幽,雨後常會泛起淡淡的青苔。
馬路兩旁的老房屋在梧桐的綠蔭裡露出一角,那小樓的窗戶裡裝滿了名流人物的風流韻事。
老唱片裡唱著老上海的愛情故事,像張愛玲的書,像阮玲玉的電影。
去愚園路,人群舒朗中體會恬靜又風度翩翩的上海風情。
錯開人們上班的尖峰時間,看路上迎面走來的行人,慵慵懶懶。
似是久處快節奏的生活終於找到一處來安置放空和發呆。
沿著一道沒有門的圍牆轉進去,到弄堂深處,是紅牆白頂的建築。
洛可可風格的外牆裝飾,讓這別墅仿若是從童話裡走出來的一樣。
王伯群曾在這裡上演過一場近代史版的「金屋藏嬌」。
藏美人,不惜接人饋贈,將這樣一座英式莊園風格的豪宅用來藏嬌,後來人走到這裡不免總要一陣唏噓。
去紹興路,弄堂、書店、出版社間感受書香氣難掩的老上海。
走走方大同幼時穿梭過的弄堂,紹興公園裡也總能看到坐著下棋的老人。這東西不過五百米,卻雲集不少出版社。
此情此景,
這讓人忍不住想起那個
曾令我們著迷的老上海:
《上海灘》裡許文強的那個江湖、
張愛玲陛下的華靡與奇情、
《情深深雨濛濛》裡的愛恨糾葛、
《偽裝者》裡的殊死較量、
《花樣年華》裡的風情萬種……
等疫情過後,
好想找時間去上海走走,
不去迪士尼、不去外灘,
就慢悠悠地遊走在這些街道洋房中,
沿著時間隧道回到上個世紀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