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有朋友給我推薦了這部名為《一人之下》的國產動漫,可由於自小對動漫缺乏興趣,我便沒有將之放在心上。直到今年夏天閒在家中頗感無聊時,為打發時間,才嘗試觀看了一下。然而,這部作品卻將我深深吸引,使「真香定律」印證在了我的身上。
為何我如此喜愛這部作品?我的理由是:這是一部「大俗大雅」、全方位展示中華文化、不愧被稱為「國漫」的良心之作。
《一人之下》的劇情中,有葷段子、方言、山歌等「大俗「者,它們使整部作品生活氣息十足。同時,每一集的標題、故事中的絕技都有跡可循,做到了」道「與」形「的結合;故事中的多處對話體現了作者對古籍的理解,推動劇情並將」道「的邏輯融入到異人世界的設定中,自然又不生硬;女主馮寶寶的個性恰好符合了「道」中的赤子;敘事方式雖克制,不夾雜多餘情感,卻能引起觀者共鳴,以上之「知其形」、「悟其髓」、「用其神」者,是作品所蘊之「大雅」的體現。如此「大俗大雅」,雅俗共賞,實為當代動漫所難得。
《一人之下》的劇情,真正融入了道教文化、禪宗文化、奇門遁甲等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例如,對於道教文化,並不單單只是套用「名詞「那麼簡單敷衍,而是揉入了傳統的道家事項,保證你在看漫畫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中國人民的智慧與道教文化的魅力。在這一切的基礎上,《一人之下》的劇情峰迴路轉,甚至柳暗花明,往往出乎意料,使觀者不得不回看,以去找出作者的伏筆,然後仔細思考,最後嘖嘖稱奇,驚嘆於作者劇情設置之巧妙,出乎意料卻又是情理之中。不同於日漫,給人以坐雲霄飛車的感覺,《一人》給人的體驗,更像是在林間漫步,不時會有讓人驚奇的偶遇。追隨主角團的步伐,線索慢慢的被發現,與之而來的是一個接一個新的謎團。「異人」的世界,足夠讓人沉的下去。
下面,我將通過對作品中的一些標題、情節、技能等進行闡發,以反映該作品中中國文化的融合。
1.作品第一篇名為「諦聽吾言,神欽鬼伏「,此句出自全真教呂洞賓呂祖的《勸世》,全文為:「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君莫作。衣食隨緣,自然快樂。算是甚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眼昭昭,報應甚速。諦聽吾言,神欽鬼伏。「第二篇名為「相自我改,命自我造」則來源於《了凡四訓》。第三篇篇名「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則來源於林則徐的《十無益》。第四集篇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則來源於道教祖師老子的《道德經》。第五集篇名」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來源於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第七集的」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來源於道家經典《陰符經》。第八集的」人心皆散亂,一念便純真「,是道教全真派早課中的《知表吟偈》。第九集的」一點誠心,萬緣俱息「,則來源於《唱道真言》:「一點誠心,萬緣俱息。內魔既清,外魔自絕。」第九集中的「有求皆苦,無欲則剛「,為禪宗思想。第十集中的「道去人死,水乾魚終」,摘錄的是《西升經》,全句是:「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乾魚命終。」第十一集的「人在道中,道在人中「,亦來源於此。第十二集」欲求無上道,大眾念天尊「,和」人心皆散亂,一念便純真「一樣是全真教早課中的《知表吟偈》的內容。每篇的篇名在引經據典的同時,很好地契合了該篇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2.三屍:道教術語,指道教的三屍神。屍者,神主之意。道教認為人體有上中下三個丹田,各有一神駐蹕其內,統稱「三屍」,也叫三蟲、三彭、三屍神、三毒。上屍好華飾,中屍好滋味,下屍好淫慾。早期道教認為斬「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成仙。也有指痴,貪,嗔欲望產生的地方。當人死亡後,三屍則從人的屍體脫離出來,變為游離狀態,其形象為人生前形象,稱之為「鬼」(《雲笈七籤》卷八十一曰:「(人)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因此,鬼並不是死人靈魂,而是游離的三屍。動漫中的「八奇技「之一,可以對身體與靈魂進行控制的」雙全手「,就是要通過掌握「三屍「才可以使用,在控制精神時將」上屍「和」中屍「請出體外,在控制肉體時將」中屍「和」下屍」請出體外。
3.奇門遁甲:動漫中的王也道長和諸葛青兩個人物使用的都是術法,而說起術法就不可不談奇門遁甲。奇門遁甲是對「奇門」和「遁甲」的統稱,可簡稱「奇門」、「奇門遁」、「遁甲」。「奇」就是乙(日)、丙(月)、丁(星)三奇,為天時。「門」就是休、生、傷、杜、景、驚、死、開八門(在排宮法中是八門,在飛宮法中九門:休、死、傷、杜、中、開、驚、生、景),為方位。遁就是隱藏,「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甲」是在十幹中最為尊貴,它藏而不現,隱遁於六儀之下。而奇門遁甲就是則天時、尋地理,求神煞得人和以此組成格局以趨吉避兇、佔驗未來的學問。根據古籍《軒轅本紀》和《秘藏通玄變化六陰洞微遁甲真經》等記載,昔日蚩尤作亂,九天玄女授奇門遁甲於黃帝以滅蚩尤。有詩云:「神龍負圖出洛水,彩風銜書碧雲裡。因命風后演成文,遁甲奇門從此始。」此處與動漫中的「八奇技「之一——」風后奇門「中的」風后「,是傳說中黃帝的宰相、伏羲與女媧的長子,是將八卦原理運用到軍事上作為」八陣圖「原理的第一人,」八陣圖「即」天覆陣「、」地載陣「、」龍飛陣「、」虎翼陣「、風揚陣」、「雲垂陣「、「鳥翔陣」、「蛇蟠陣」。奇門遁甲最初創立時,共有四千三百二十局,由風后改良為一千零八十局,到周朝時姜尚因為行軍布陣的需要壓縮為七十二局,漢代的張良得黃石公傳授後,再次改革,成為現在使用的陰遁九局、陽遁九局,共十八局。奇門遁甲包含有天文學、曆法學、戰爭學、謀略學、哲學等諸多學術領域,是中國古代很多代人共同研究的成果。
4.大羅洞觀:為動漫中「八奇技「之一,是一個可以自由穿梭時間和空間的技能。其中」大羅「是指道教三十六天中的大羅天界,意為一切空間永恆逍遙,而」洞觀「出自《水經注·清水》:」其水歷澗飛流,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謂清澈見底,引申為透徹的了解和深入的觀察。
5.六庫仙賊:為動漫中「八奇技「之一,又名」聖人盜「。《莊子·胠篋》有云:」聖人已死,則大道不起;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反映了莊子對當時混亂時局的看法與無奈。原本」聖人「與」大盜「應當分清界限。但在動漫中,該絕技的創始人阮豐認為,任何人皆有盜竊之心,包括聖人,不過小賊竊珠,大賊竊國。而能令聖人產生盜竊之心者,唯有天地之間的生機。六庫仙賊的技能設定是以六腑為基礎,構建出一套完整的消化系統,快速將物質分解吸收,提高本人能力,並延緩衰老、告別自然死亡。
6.道教八大神咒:咒語是在道法的過程中配合符,印,罡,訣,法器來行道施法,代神明宣言的一種咒術,是行法演道的核心手段。是修道之士日常生活中防身保命的武器,也是溝通神靈的媒介,更是驅妖除邪的法寶。《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十六說:「夫大法旨要三局,一則行咒,二則行符,三則行法。咒者上天之秘語也,群真 萬靈隨咒呼召,隨氣下降。」可見在道教法術中,道教咒語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八大神咒出自《早晚功課經》,是道教諸多門派廣泛普遍遵行的幾種常用咒語。包含淨心神咒、淨口神咒、淨身神咒、安土地神咒、金光神咒、淨天地神咒、祝香神咒、玄蘊咒。動漫中出現的有淨心神咒和金光神咒。
淨心神咒
太上臺星,應變無停。
驅邪縛魅,保命護身。
智慧明淨,心神安寧。
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淨心神咒為八神咒之首,顧名思義為修道之人早晚功課及學煉符法時淨化身心,排除雜念,安定心神時所用之咒。此咒能使凡心入於冥寂,返觀道心,入於清靜之中。並有保魂護魄的作用。
金光神咒
一卷神光咒,物象空中有,念動金光咒,萬神都拱手。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廣修萬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誦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馭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亡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金光神咒以修煉道體之心性為主,主張以內鍊金光元神護體,降魔衛道。金光為道之發見,神之神光。金者剛強不壞之意,求道者玄功廣博,光華外著,足以驅鬼魅、斬妖氣,役神將。如金器之剛強不屈,灼然赫奕也,是號金光。此咒因其用途廣泛,法威強大。所以為道門秘咒神咒,其咒暗藏修煉之法。各門派的修法也 不盡相同,民間道派也有很多關於此咒的秘法,或用此咒結金光諱為符令;或是運潛金光,內煉成丹;或悟道修真,雷神護衛;或加持法寶,遁地偷天。
7.雷法:道教可以呼召風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的一種方術。起於北宋,興盛於南宋、金、元時期。創始者為神霄派的王文卿、林靈素等,為神霄、清微等派所傳習,東華、天心、正一派亦兼習之。其法主要載於《道法會元》《清微丹訣》《法海遺珠》等書中。主張內煉成丹,外用成法。雷法將內丹與符篆咒術融為一體,既講存思、存神、內丹修煉,又講祈禳齋醮、符篆咒法,是道教諸方術的融合體,但強調以內丹修煉為本,以符篆咒法為用。其思想基礎是天人感應論,認為人身是小天地,人體各部分皆與大天地相符相應,其頭像天,足像地,四肢像四季,五臟像五行,其精氣神無不與天地相通相感。雷法道士根據天人感應的思想,不僅設想出人的精神可以感通天地,影響自然,而且還進一步設想可以主宰天地風雷。在雷法道士們眼裡,風雲雷電晴雨等自然現象,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存思氣功製造出來。呼風喚雨、翻江倒海,似乎都在指顧之間。道教認為,諸法之中,雷法威力最大,王文卿在《雷說》中提到:「故雷乃天之號令,其權最大,三界九地一切皆屬雷可總攝。」在眾多道門高真的倡導下,雷法盛行天下,曾經一度雄踞萬法之首,成為道教法術的最高代表,引起世人廣泛關注,影響非常之大,一直延續至今。
結語:
《一人之下》是一部極具中國特色的動漫,雅而不覺疏遠,俗而不失內涵,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實為當代動漫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