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作為一檔擁有辯論元素的說話達人秀節目,自從2014年的首播至今也收穫了媒體和大眾的好評,但是在看了今年第六季的節目後,突然覺得我們最愛的奇葩說真的有點變味了,人氣口碑創下歷屆節目的新低,此刻不由得讓喜歡觀眾的人們深思,在這季節目慘遭口碑撲街後,這節目還會有必要出下一季嗎?那麼今天作為老粉就來跟大家來聊聊這件事!
小編我覺得如果《奇葩說》還想繼續做第七季,那麼首先我覺得節目一定要解決兩個問題,分別是定位和賽制。先拿定位來說吧,我覺得節目定位一定要找好,不然口碑會像《極限挑戰》第六季一樣徹底崩掉。在看了這一季《奇葩說》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覺得奇葩說的定位越來越模糊?就我個人來說,我認為辯論是純理性的「戰鬥」,是理論與理論的較量、邏輯和邏輯的PK,即使有感性(煽情或搞笑或其他)也是引出或強調論點的技巧。
可奇葩說節目中呢?觀眾投票很多都是誰更搞笑我投誰,誰更感人我投誰!很多辯手也掌握了這個風向:我的發言要儘可能抓住觀眾的同理心,讓他們感同身受,這樣就能拉到更多票,即使有些偏題或偷換概念也沒關係!那麼問題來了,曾經備受國民喜愛的奇葩說的定位究竟是什麼?小編我是這樣理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定位1:綜藝節目
那以上這些都無可厚非,網友們也爭來爭去的了,因為節目本身就是以辯論為形式的秀。從主持人到導師、從辯手到現場觀眾,所有鏡頭裡你能看到的人有個共同角色:演員。過程也好,結果也罷,一切以節目效果為重,需要製造話題甚至炒作從而保證收視率和流量,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只要享受這場秀就足夠了。
定位2:辯論賽
如果是這樣,那麼在推出第七季的時候,節目組能否考慮摒棄感性過多的風向?因為在我看來辯論應該是不帶個人感情的,辯手用邏輯和理論發言戰勝對手,觀眾用理性投票支持更站得住腳更有說服力的表現,而不是現在節目中的樣子。
如果定位是辯論賽,那麼出的辯題要儘可能中立,而不是讓人一眼就有個先入為主。說他是綜藝節目,一辯已經輸了。說他是辯論賽,舞臺之外的綜藝卻那麼多。為了擴大影響力,舞臺外綜藝一些也可以,這好比深入採訪奧運選手的日常;但舞臺上如果是辯論賽就該更嚴謹一些.
那麼接下來再來說下賽制,這一季的賽制存在很明顯的不足說白了就是在吃老本,第六季我覺得是對殘酷真人秀和對模仿的模仿的模仿,先把所有人變成辯論咖,再確定辯論咖和綜藝咖。這是個無聊的遊戲,有一批記得住一堆辯論咖的老觀眾。現在是讓新觀眾相信,他們看到的奇葩說就是前五季的奇葩說。前兩季是模仿歐美精英,三四季是辯論化,第五季是針對老辯論咖,第六季是用第五季的賽制,模仿著第三四季對第一二季的尊重樣子,繼續玩著三四季的遊戲。
雖然目前發生的看起來像囚徒困境,但看起來不是。因為參與者或者說背鍋者奇葩說都吃不下,這些部分看起來奇葩說。雖然《奇葩說》實際上各個部分都爆出了明顯的問題,如現場觀眾投票、金主投資,新人嘉賓,導師言論。但奇葩說,有趣的是,到現在都沒有巨大的問題。
第一次改革之後,不是辯論咖邪惡,也不是他們太強,而是其他勢力太弱。抑制強者很簡單,但扶持弱者很難,甚至不知道該扶持誰。除了辯論咖,並不知道目前還存在什麼,所以很難說這是囚徒困境。奇葩說是一個綜藝節目,從奇葩說歷史的角度講,它前五季不只是綜藝節目。第一季宣傳的是政治正確,一二季政治正確,三四季和馬克龍對黃背心的做法一樣,第五季主流代表得到了bbk,主流化和辯論化至此結束。
《奇葩說》節目中一辯的真正對立面或者支持者是導師,那麼三辯不過是靈活調節導師(觀眾)壓力的部分,一辯辯論再強也沒用,那只能求立場強。一辯太弱,導師無壓力,三辯沒功勞。再回顧歷史,一二季的《奇葩說》是一辯,三四季是三辯,第五季是導師。我不是說要養寇自重,因為奇葩說絕不可能有這能力,我國人民的思維也和小島國的不一樣,反而導師面對的挑戰是永遠存在的,寇已經存在。
所以我覺得如果把節目定位和賽制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和創新,那麼我覺得還是可以繼續做第七季的,相反我覺得也沒必要再做第七季了。但是話說回來如今的《奇葩說》難就難在,變異很難是突變的,有用的也很少。不是所有非常態的立場都能突然變出一大群人,並且足夠合理。而有危害的變異,就更加難處理,因為奇葩說裡總是兩個好選擇。觀眾不願意,導師也不願弄髒自己,不過我還是挺期待《奇葩說》第七季開播的,不妨就期待下節目組的創新吧!
最後一句
你覺得這節目還有必要出下一季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