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微果醬(ID:wjam123456),作者: 陳奕璇&Ceci ,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微信讀書又放大招了。
近日,安卓版微信讀書APP悄然上線4.5. 0 版本。全新的版本中,首頁底部的「故事」版塊升級為「看一看」。
從形式上看,「看一看」版塊依舊是關於公眾號文章、視頻以及書籍推薦,然而果醬妹仔細觀察後發現,版塊內容上少了「朋友在看」,更多的是平臺基於用戶自身閱讀公眾號或書籍習慣而推薦的內容,版塊內容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微信讀書打通公眾號的「前世今生」
實際上,這並不是微信讀書和公眾號的第一次結合。作為騰訊的「乾兒子」,微信讀書這些年來在引入公眾號文章上一直舉措不斷。每更新一次,便和微信聯繫更緊密了一些。
1、公眾號文章支持在微信讀書打開
2018 年 4 月,微信讀書更新2. 4 版本,開始引入公眾號。打開一篇公眾號文章右上角的菜單(前提是安裝了微信讀書APP),可以看到「在微信讀書打開」的選項。
用微信讀書打開後,直接點擊文章上方「書架」按鈕,添加到書架後就能在微信讀書上閱讀公眾號的所有文章。
值得關注的是,微信讀書裡的公眾號文章具有獨立的轉贊評系統。在公眾號文集裡,同樣可以對文章進行轉發,點讚和評論,但是卻與公眾號完全分離。即使原文有10W+的顯眼數據,有數十條精彩的留言,在微信讀書裡一切都要重新再來。
2、支持公眾號搜索
隨後,2.4. 1 版本上線時,微信讀書便開始支持搜索公眾號文章。用戶在「發現」頁搜索框中輸入公眾號名字,搜索結果會以公眾號文集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3、發現優質公眾號
點擊微信讀書書城,會發現其中有一個「公眾號」模塊,單擊可以發現該模塊分為猜你喜歡、熱讀榜、Top200 公眾號、金融財經、人文歷史、時尚美容、攝影藝術、影視等多個子模塊,均收錄了來自微信公眾平臺的各個自媒體號中的文章。據果醬妹觀察,其中還包含不少優質大號。
4、「看一看」版塊推薦公眾號文章
2019 年 7 月,微信讀書將底部導航中的「想法」改為「故事」,裡面的內容也由原來用戶自發的書籍、文章評論改為算法推薦的內容,包括好友最近閱讀、近期熱度較高的內容和書籍推薦,而形式上則包括公眾號文章、視頻、書籍三者。前兩者都是基於微信公眾號,後者則是微信讀書裡的書籍。
現在,「故事」模塊升級為「看一看」,形式不變,內容上則缺少了好友最近閱讀的內容,更多的是平臺根據用戶自身閱讀公眾號和書籍的習慣為其推薦的內容。
微信讀書和公眾號打通意味著什麼?
微信月活11. 5 億用戶,微信讀書倚靠微信這顆大樹,是趨勢,也是必然。這一舉措背後,也是對多方有利。
1、對運營者來說,獲得免費曝光機會
微信讀書會對優質的內容進行推薦,對於公眾號內容生產者來說,相當於獲得免費曝光機會,然而運營者也應該意識到,用戶在微信讀書裡無法通過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所以公眾號若依靠微信讀書為其導粉想來應收效甚微。
2、對於用戶來說,提高了閱讀效率
微信作為一個以社交功能為主的產品,並不適合用戶深度閱讀。而將公眾號文章放到微信讀書後,用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幹擾,此外,微信讀書還有「語音閱讀」功能,用戶可以在這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提高閱讀效率。
而且,隨著訂閱號信息流的出現,不少用戶都感覺越來越難找到自己想看到的內容,將公眾號加入微信讀書書架,有了一個新的機會去整理自己關注的公眾號,對用戶來說也是一大便捷。
3、對於微信讀書來說,豐富了平臺內容
雖然公眾號也面臨打開率下滑等問題,但優質公眾號的內容還是足以擴充微信讀書的內容池。多樣性的內容會吸引不同用戶群體的加入,在促活拉新方面起到長效作用。有利於擴大用戶群體,使得微信讀書的用戶量級更往上走一步的可能性。
微信為什麼要這樣做?
早在訂閱號列表正式改版為信息流前,張小龍就說過,為了改善閱讀效率而誕生的「看一看」是微信信息流的官方代表,但由於長期被遺忘,讓人忽視了微信對它的重視。
微信讀書這次升級為「看一看」,除了推薦內容上有所差別外,模式上相當於微信看一看裡面的「精選」模塊。據果醬妹的觀察,同一用戶不排除「精選」內容同步出現在微信讀書「看一看」上的可能,#網際網路精英看過、#影視愛好者看過等標籤和「精選」模塊的分類如出一轍。
不難看出,這次改版是微信早在將主打好友推薦的「想法」改版為算法推薦的「故事」時就埋下的伏筆,目的是打造一個基於微信生態的巨大內容流量池。如果將「看一看」擬作一個獨立的產品,微信讀書的這次升級,就是「看一看」內容流量池的一次擴容。
為什麼是微信讀書?
在 2019 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就曾說過:「『好看』(如今的『在看』)是在朋友圈之外開闢的一個圈子,不只是為了分享,還是一個閱讀的地方」。這與微信讀書的產品調性基本一致:讓用戶脫離微信後擁有一個能夠進行深度閱讀的地方。
善於做聯繫的微信團隊抓住了兩者的共性,實現了一次契合度頗高的聯動升級。
從出生就被寄予拯救公眾號流量、打開率的厚望,「看一看」如今已經走過了近三個年頭,基於熟人生態以及用戶興趣的分發機制,以標籤的形式向用戶推薦內容,這也是它有助於提高用戶閱讀效率的體現。
在剛剛過去的 2019 年,長期被用戶忽視的「看一看」得到了微信的不少寵愛,持續的更新使其趨於人性化,內容也日漸「豐滿」:
• 1 月份,「看一看」的「朋友在看」欄新增「不喜歡的原因」功能,可屏蔽好友推薦,用戶點擊「不看 XXX 的推薦」後,就不會再收到對應好友的好看推薦;
• 4 月份,「看一看」的「精選」欄搜索框上線,用戶可對「看一看」的內容進行搜索;
• 5 月份,好友分享在朋友圈的文章以及好友在朋友圈分享文章下互動,都會被「看一看」標註為 「XX在朋友圈提到」 內容;
• 7 月份,由微信「看一看」精選視頻進入來源公眾號,其歷史消息頁面會優先展示視頻內容。
但這一時也無法大量引起大眾對「看一看」的關注,此前「表現平平」的印象仍然存在,不過無法否認的一點是,它的誕生於公眾號而言是一次絕對的利好。
首先它為公眾號提高了一個全新的曝光渠道,在原本的微信生態裡,朋友圈是運營者們推廣公眾號的重要渠道,但如今的朋友圈,沉重得像一個由圖文、視頻、連結熬成的大雜燴,轉發到朋友圈的公眾號文章容易被刷掉,相反,閱讀氛圍更強的「看一看」將它們集中起來,觀感上更為清晰明了。
此外,由於看一看「精選」模塊裡的推薦文章不一定是最新的,幾天甚至一周前的文章也可以看到,這就大幅地延長了文章的傳播周期,增加了曝光的持續時間,為公眾號帶來持續不斷的流量,而且是巨大的。
總的來說,「看一看」帶來的流量在持續反哺給公眾號,果醬妹在此前的文章中就曾提到,不少運營者嘗到了「看一看」帶來的流量甜頭。其中一個健康類的公眾號的一篇非頭條文章被「看一看」精選後帶來了 17 萬+的閱讀,佔所有來源的94.2%。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推薦機制我們仍無法參透。
經過一年的改版變化,起步較弱的「看一看」正奮起直追,越來越多的流量及勢能釋出,作為仍未開放完全的流量窪地,值得運營者們去主動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