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clubhouse:孤獨人群的社交狂歡

2021-02-28 胸小有腦

以前,我們生來就在社區

現在,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需要尋找社區

 

我們渴望實時的

看到對方看到的

聽到對方聽到的

 

在一座千萬人的城市裡

我們都把自己隱藏的很好

沒有人看出來什麼是孤獨

聲音的信息密度

最近聽播客以及clubhouse爆火的一個感受,是發現了聲音這種媒介的魅力。

這是一種很特別的媒介。它比文字更親密,又比視頻更疏離,是非常微妙的一種創作介質。對比文字和視頻有更多的創作空間。

聽到聲音會產生視覺感受。如果你想像力豐富,會有很多驚喜的畫面。我在聽姜思達的播客時,能感受到非常多情緒的流動。

沒有任何一種媒介能像播客這種介質一樣,傳達出聲音裡面漸漸哽咽的過程和當時的氣氛。

作為一名苦逼社畜,每天被手機操控,盯著各種消息,感覺自己像是機器人。活著就只有呼吸。人味都被飛速運轉的社會機器窒息了。

在只有我一個人的房子裡,公放聽他絮叨,有很奇妙的化學反應。

突然冰冷的鋼筋水泥的房子裡就有了人味。灰色變成了暖色。

就像他在一篇播客裡說到去朝陽公園很開心。大家都以自己的生物屬性相處。而不是類似在娛樂圈時,處的都是社會標籤。

跟導演,明星在一起時,如果沒有作品,沒有人脈等來證明我自己是誰,就會沒有底氣。

在朝陽公園就沒有這種包袱,大家都做著最本能的事,老的健步,年輕的打球,小孩吃烤腸。沒有人對你有額外的期待。

只用考慮生物屬性,不用考慮社會屬性的短暫的卸下包袱的自由呼吸時刻。

但他的播客逐字文章更新在公眾號上,我看不下去。感受不到文字後面跌宕起伏的情緒共鳴,都是堆砌的流水帳。這篇文章真的是我聽到的聲音播客???

我想如果你去聽,也會被這種真實表達的情緒觸動。


能感受到來自聽覺的信息密度。

成年人的情緒都是靜音模式

人類需要自我表露,但我們日常生活太缺了。我們無法情緒流露,沒有暢所欲言表達的環境。

工作中要理性克制效率,當然不能想說什麼說什麼。

工作外呢?不好意思沒有工作外。生活和精神被996和007無情擠壓。如果你還住的遠,算上路上通勤時間,就更是工作之外寸草不生。

當代年輕人仿佛只有工作,人和人之間產生了各種異化。

即使每天扎在人海裡,幾十個群,每天幾百條聊天。

但都是戴上面具的機器人,都是功能性溝通。

成年人的情緒都是靜音模式。這是當代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矩。


越是孤獨還越是不承認。就這樣長期壓抑自己。

所以這兩年總是有崩潰大哭的新聞,連男神三浦春馬都自殺了。

孤獨和社交

所以最近小宇宙等音頻類產品有點潮,ch爆火。

因為我們太孤獨了,沒人聊天。

需要一個管道去抒發自己的情緒。

1,小宇宙等播客APP,對比公眾號文章,短視頻,突出的優勢就是能傳遞情緒價值。

播客是區別於聽書、聽知識付費的音頻內容。兩者不一樣:

知識付費的每句話都斟酌過,聽的時候高度緊張還要做筆記,但聽播客是放鬆的。

播客有觀點,它當中有很多觀點碰撞,或者是一個人在闡述觀點,聊自己的生活。

 

2,ch的價值就是為你創造一個聊天場景。

讓你們可以去掉包袱,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暢所欲言的聊。

突破平時的狹隘孤獨圈,能見識到各種各樣新鮮話題。

一個是情緒共鳴,一個是由於生存狀態,導致沒時間聊天。而且由於圈層越來越碎片化,也結識不到那麼多人。

兩者背後對應的都是同一個痛點:孤獨。

如果前幾年崛起的各種知識付費是焦慮經濟。近期的小宇宙,ch,等就都是孤獨經濟。

3,其實直播也是。

不用面對面交流的壓力,就能與屏幕那邊的主播實時交流,打賞就能獲得關注,存在感,這種快樂和零壓力交流是孤獨的人無法在生活、工作雙重壓力中獲得的。

五花八門的孤獨產業鏈

翻翻各種案例,這門孤獨的錢真好賺,套路五花八門:

1,失戀牆


你能想像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與卡地亞、Prada等相隔一層天花板的地方,有這樣一堵隨意粗糙的「哭牆」嗎?

廉價的背板上都是痴男怨女留下的筆記。展館內,有用過的驗孕棒、失落的對戒、寫滿秘密的日記本。

想看嗎,票價49。

上海的失戀博物館還用上了盲盒玩法,新增了「脫單便利店」——每消費一次可以在膠囊裡留一個聯繫方式,如果有心交友,從牆裡掏走另一個人的膠囊即可。

2,虛擬情人

從2014年開始,「虛擬戀人」作為網絡新興職業,在國內流行起來。

「陪我」、「喃喃」等以陌生人付費情感社交為主營業務的APP迅速上線。

進化至今,虛擬戀人的品種和服務業務範圍都更豐富了。

「女友」有傲嬌、蘿莉、御姐、鄰家、可愛等類型,「男友」有高冷、暖男、逗比、正太、霸氣等類型。

可以遊戲陪玩、哄睡叫醒、情感諮詢、表白幫追等,還可代發簡訊,代打電話、代寫論文,並提供小青蛙、小火車之類的搞笑表演。 

淘寶可下單,明碼標價,並產生了大量灰色交易。

3,寵物

2019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已突破2.6億,逼近美國人口數。而中國養寵家庭數量攀升至9978萬戶,同比增長近兩成。

人不如狗,大家都知道寵物各種的衣食住行有多奢侈了。已經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了:從寵物交易、寵物用品、醫療、美容、培訓、保險等上遊+下遊都被開發出來了。

寵物的殯葬業也是暴利。寵物過世後,做喪葬儀式,買數千元的骨灰紀念品。經常有很多主人會在告別室待好幾個小時不舍離開。因為他們覺得人不如動物純粹

孤獨是未來營銷標配

前兩天看梁寧的產品經理課,裡面說到小米護城河是效率。

我不同意這個觀點。這個效率價值現在已經過時了。

不要再跟年輕人談性價比。

我們要的是懂我,既然生活已經如此孤獨,那就讓產品來讓我共鳴。

上一輩消費價值觀中要考慮的價格、質量、功能、品牌都過時了。

所以最近各種無品牌勢能的新興的消費品從0到1在爆發式增長。

孤獨是情感生意(之前寫過一篇情緒運營的文章),是非標生意,是體驗生意。

比如最近的支付寶活動在嗎。還不是社畜太孤獨寂寞冷,給顆糖就甜到憂傷。

雖然以前各種營銷活動也總說找情緒共鳴,但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是均衡分布的,現在更多是孤獨,單身了。

其他情緒都麻木了,就孤獨這點還不耐受,很敏感帶。

洞察孤獨是未來營銷標配。

(本篇有點隨心所至,調研的播客產品和樣本量也不是很大。感覺很可能有邏輯漏洞== 歡迎有不同意見的同學來聊:Effy42119 )

相關焦點

  • clubhouse爆紅背後,中文網際網路對高質量社交的極度渴望
    也有人盛讚,它將開闢一個社交新時代。據觀察目前clubhouse的中文區用戶大部分網際網路人尤其是pm、投資人和社交相關創業者還有媒體人士,和知乎還有即刻初期用戶群體十分相似。這些網際網路創新群體都聚集一起形成了clubhouse中文區獨特的高質量討論氛圍。這款軟體究竟是如何走紅中文網際網路的?為什麼如此多網際網路精英人群對它上癮?中國版clubhouse有希望嗎?
  • Clubhouse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Clubhouse,本周的社交話題。感謝我的好朋友,邀請我進入了 clubhouse,讓社交對於我不至於超綱。
  • clubhouse,現在火出圈的語音社交App
    Clubhouse是一款僅接受邀請碼才能加入的語音社群應用程式,該平臺的定義是「利用語音讓人們隨時隨地發聲、說故事、創造想法、深化友誼,並和世界各地有趣的人交流的新型社交產品。」簡單來說就是一款可以即時語音通話的社交APP,使用者加入後可以開啟聊天室(Room)或加入聊天室,收聽其他人的語音即時對話。
  •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而狂歡則是一群人的孤獨.
    在前期的自我思考中,曾特別提及過,關乎友善的孤獨者這個話題。
  • 一周兩收購 播客併購戰場轉向廣告技術領域 | 播客現場 Vol.60
    目前,應用在蘋果App Store的標題已更新為:「SoundClub跨界聲音社交 by SoundOn聲‪浪‬:華語Podcast播放器與聲音互動社群」,谷歌應用商店中的描述也已更新為:「SoundClub 跨界聲音社交 by SoundOn—華語Podcast播放器+Clubhouse」。
  • 用戶五千、估值過億,社交新貴 Clubhouse 席捲矽谷
    Clubhouse 之所以迅速引發討論,其實是佔了播客和社交這兩個時下很火熱、且所有人都難以抗拒的話題的便宜。 播客的妙處在於,它可以是一種有效拉近用戶和「名人」距離的社交方式(儘管這種「社交」並不對等)。
  • Clubhouse是如何火遍全網的?
    火速轉戰了另一款美國語音社交App Clubhouse。誰在締造clubhouse?接近clubhouse的投資人告訴Tech星球,馬斯克是clubhouse的創始人刷臉刷來的,還有一個更為隱蔽的關係是,B輪投資領頭方Andreessen Horowitz曾經投資過Robinhood,馬斯克的合作方Astranis(衛星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撥開這層雲霧再看,馬斯克的入駐似乎不過是為了還風投機構一個順水人情。
  • 偷偷遠離人群,一個人也可以狂歡,與自己對話的3星座
    在人群中,你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即使陌生人群中,你都是閃光者嗎?或者正好相反,完全默默坐在角落,等著別人來搭話或者默默離開的人呢,就像是沒有來過一樣呢?今天,八鬥講講3個星座,在人群中在社交場合,默默地坐在角落,然後偷偷地溜出去,獨自開心的人。看看你是不是這樣呢?
  • 寵物播客節目「解救」孤獨動物
    【新華社微特稿】如果你擔心愛犬獨自在家會感到孤獨,不妨試試瑞典媒體公司「斯波蒂菲」專為寵物推出的播客節目「我家狗最愛的播客」。英國《泰晤士報》報導,「我家狗最愛的播客」與動物行為專家合作,由英國兩名知名演員參與錄製,為獨自在家的狗播放帶有肯定、安撫信息的音頻,以緩解狗見不到主人時的心理壓力。狗會聽到許多安慰的話語,比如「如果可以,我願意一整天在這裡撫摸你」「每天早晨就看到你開心的臉,我十分高興」「你是那麼忠誠、機警,我很喜歡」。節目還會配上風吹拂樹葉的「沙沙」聲等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 小眾播客的大市場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孤獨是時代的癥結,當個體意識逐漸取代集體意識時,當個人空間的生活重要性不斷拔高時,孤獨自然也如影隨形。隨著2014年美國一檔名為《Serial》的播客的火爆,播客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根據愛迪生研究公司(Edison Research)的統計,2019年,全美12歲以上聽過播客的人群佔比將首次超過50%。在中國,播客依然還是一種十分小眾的媒體形態。
  • 即使自己身處人群,任然感到孤獨?
    即使自己身處人群,任然感到孤獨?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人都喜歡獨處,因為一個人不管做什麼都可以自由自在;而有孤獨心理的人,儘管常常獨自生活,甚至進行社交活動,但他們的這種獨處時被動的選擇,因為害怕社交活動,而且往往還在社交中感到消極,更有甚者有一種所謂的外向孤獨症;他們在人群中,永遠是嘻嘻哈哈的那個人,但在內心深處卻有抑制不住的孤獨感,無法將其消除。
  • 播客業2019:戳破泡沫危機,你還在「充耳不聞」嗎?
    細觀這一日益壯大的人群,《報告》發現,過半聽眾是男性,佔比55%。就年齡層而言,聽眾平均年齡為39. 5 歲,X世代(報告定義為目前35- 49 歲人群)佔比最多,為30%;其次為千禧一代(25- 34 歲),佔比27%。
  •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細數過往,時光的影子緊隨腳步,泛起淡淡的孤獨;時間的腳印灑在沿途,留下了串串孤獨的痕跡。有人說,孤獨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忘我的狀態。獨自一人,擁有自己的空間,心境平和,或思考或寫作,思維會非常細膩清晰。獨自一人,端一杯清茶,捧一冊詩書,聽一段音樂,那是一種超然俗世的酣暢。也許我們只有經歷過孤獨的磨練,才會有靈魂的升華。孤獨的最佳情形是寧靜,寧靜可以致遠。
  • 小宇宙——為播客而生
    在現今,微信、抖快等大量社交、視頻類產品充分搶奪用戶的視覺注意力。視頻類,社交類產品已是一片紅海,而聽覺市場還有很大潛力,搶佔播客市場意味著能從「耳朵經濟」中分一杯羹。而在小宇宙推出之前,國內沒有一款針對播客的產品,播客均是作為各大音頻類app的一個板塊,如網易雲音樂,喜馬拉雅。
  • 即刻團隊推出播客應用「小宇宙」,工具+社交的新嘗試(送邀請碼)
    播客內容在這個視頻當道的年代顯得有些不合群,它無法靠炫目的畫面吸人眼球,「標題黨」對於一個需要沉浸體驗的音頻內容來說也毫無意義。不過經常聽播客的人應該能理解這一點,當你習慣了一個電臺的氛圍、喜歡上一個主播的聲音,它就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很難捨棄。
  • Clubhouse 不新鮮,但人有意思
    其實我日常通勤時間,經常聽播客。但播客聽久了,就會發現,由於大多數播客都是依靠主播的輸出,而個人的內涵都是十分有限的,一檔播客,做到幾十期,就難免不新鮮了。播客也是策劃和剪輯的結果,聽的過程其實和閱讀一篇文章或採訪報導,收穫是差不多的。播客請嘉賓,也往往是有確定的目的性。所以,播客不過就是廣播節目在網際網路這個載體上的續命。
  • 如果厭倦了撕 X,短視頻和社交網絡,那來聽聽播客吧
    當一個社交話題出現,發達的網際網路讓信息快速傳播,人們可以快速進入討論,但和談話節目溫和、隨性、和而不同式的討論不同,現如今大家都急著表態,一件事的走向仿佛只有非黑即白,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難接受和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
  •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哪怕孤身一人,也要活的精彩!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哪怕孤身一人,也要活的精彩!其實孤獨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盲目的社交,可怕的是低質量的社交。你為了擺脫所謂的孤獨,委曲求全與和你性格不合適或者傷害你的人做朋友,到最後遍體鱗傷,這才是最可怕的。當你感到孤獨的時候,試著做下面三件事,你會發現一個人也挺美好的。一:不要因此心慌意亂,過好自己的生活。
  • 播客的春天
    行業頭部播客《日談公園》的創始人兼主播李志明向PingWest品玩表示。在他看來,這一方面是因為播客在中國還處於發展早期,有聆聽播客習慣和了解播客概念的人群基數比較小,播客尚不具備被平臺重視的價值;另一方面,基於網際網路創業本身的規律,平臺會相對更看重有利於迅速聚集海量流量和短期變現的音頻內容,「流量指向了下沉市場,變現指向了知識付費,甚至指向了知識付費類的下沉市場。」
  • 播客十餘年,淘金熱未涼
    內容形態逐漸被主流人群認可,規模也在急劇擴大,唯一容易被苛責的是,距離盈利尚有一段路要走。而近幾年,不論國內海外,幾乎每年都會冒出「播客復興之年」的吶喊。重要的其實不是問為什麼當下它值得關注,而應該問,為什麼它屢屢「復興」、但又似乎從未真正繁榮?先把時間撥回 15 年之前,理解「Podcast(播客)」一詞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