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生來就在社區
現在,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需要尋找社區
我們渴望實時的
看到對方看到的
聽到對方聽到的
在一座千萬人的城市裡
我們都把自己隱藏的很好
沒有人看出來什麼是孤獨
聲音的信息密度
最近聽播客以及clubhouse爆火的一個感受,是發現了聲音這種媒介的魅力。
這是一種很特別的媒介。它比文字更親密,又比視頻更疏離,是非常微妙的一種創作介質。對比文字和視頻有更多的創作空間。
聽到聲音會產生視覺感受。如果你想像力豐富,會有很多驚喜的畫面。我在聽姜思達的播客時,能感受到非常多情緒的流動。
沒有任何一種媒介能像播客這種介質一樣,傳達出聲音裡面漸漸哽咽的過程和當時的氣氛。
作為一名苦逼社畜,每天被手機操控,盯著各種消息,感覺自己像是機器人。活著就只有呼吸。人味都被飛速運轉的社會機器窒息了。
在只有我一個人的房子裡,公放聽他絮叨,有很奇妙的化學反應。
突然冰冷的鋼筋水泥的房子裡就有了人味。灰色變成了暖色。
就像他在一篇播客裡說到去朝陽公園很開心。大家都以自己的生物屬性相處。而不是類似在娛樂圈時,處的都是社會標籤。
跟導演,明星在一起時,如果沒有作品,沒有人脈等來證明我自己是誰,就會沒有底氣。
在朝陽公園就沒有這種包袱,大家都做著最本能的事,老的健步,年輕的打球,小孩吃烤腸。沒有人對你有額外的期待。
只用考慮生物屬性,不用考慮社會屬性的短暫的卸下包袱的自由呼吸時刻。
但他的播客逐字文章更新在公眾號上,我看不下去。感受不到文字後面跌宕起伏的情緒共鳴,都是堆砌的流水帳。這篇文章真的是我聽到的聲音播客???
我想如果你去聽,也會被這種真實表達的情緒觸動。
能感受到來自聽覺的信息密度。
成年人的情緒都是靜音模式
人類需要自我表露,但我們日常生活太缺了。我們無法情緒流露,沒有暢所欲言表達的環境。
工作中要理性克制效率,當然不能想說什麼說什麼。
工作外呢?不好意思沒有工作外。生活和精神被996和007無情擠壓。如果你還住的遠,算上路上通勤時間,就更是工作之外寸草不生。
當代年輕人仿佛只有工作,人和人之間產生了各種異化。
即使每天扎在人海裡,幾十個群,每天幾百條聊天。
但都是戴上面具的機器人,都是功能性溝通。
成年人的情緒都是靜音模式。這是當代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矩。
越是孤獨還越是不承認。就這樣長期壓抑自己。
所以這兩年總是有崩潰大哭的新聞,連男神三浦春馬都自殺了。
孤獨和社交
所以最近小宇宙等音頻類產品有點潮,ch爆火。
因為我們太孤獨了,沒人聊天。
需要一個管道去抒發自己的情緒。
1,小宇宙等播客APP,對比公眾號文章,短視頻,突出的優勢就是能傳遞情緒價值。
播客是區別於聽書、聽知識付費的音頻內容。兩者不一樣:
知識付費的每句話都斟酌過,聽的時候高度緊張還要做筆記,但聽播客是放鬆的。
播客有觀點,它當中有很多觀點碰撞,或者是一個人在闡述觀點,聊自己的生活。
2,ch的價值就是為你創造一個聊天場景。
讓你們可以去掉包袱,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暢所欲言的聊。
突破平時的狹隘孤獨圈,能見識到各種各樣新鮮話題。
一個是情緒共鳴,一個是由於生存狀態,導致沒時間聊天。而且由於圈層越來越碎片化,也結識不到那麼多人。
兩者背後對應的都是同一個痛點:孤獨。
如果前幾年崛起的各種知識付費是焦慮經濟。近期的小宇宙,ch,等就都是孤獨經濟。
3,其實直播也是。
不用面對面交流的壓力,就能與屏幕那邊的主播實時交流,打賞就能獲得關注,存在感,這種快樂和零壓力交流是孤獨的人無法在生活、工作雙重壓力中獲得的。
五花八門的孤獨產業鏈
翻翻各種案例,這門孤獨的錢真好賺,套路五花八門:
1,失戀牆
你能想像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與卡地亞、Prada等相隔一層天花板的地方,有這樣一堵隨意粗糙的「哭牆」嗎?
廉價的背板上都是痴男怨女留下的筆記。展館內,有用過的驗孕棒、失落的對戒、寫滿秘密的日記本。
想看嗎,票價49。
上海的失戀博物館還用上了盲盒玩法,新增了「脫單便利店」——每消費一次可以在膠囊裡留一個聯繫方式,如果有心交友,從牆裡掏走另一個人的膠囊即可。
2,虛擬情人
從2014年開始,「虛擬戀人」作為網絡新興職業,在國內流行起來。
「陪我」、「喃喃」等以陌生人付費情感社交為主營業務的APP迅速上線。
進化至今,虛擬戀人的品種和服務業務範圍都更豐富了。
「女友」有傲嬌、蘿莉、御姐、鄰家、可愛等類型,「男友」有高冷、暖男、逗比、正太、霸氣等類型。
可以遊戲陪玩、哄睡叫醒、情感諮詢、表白幫追等,還可代發簡訊,代打電話、代寫論文,並提供小青蛙、小火車之類的搞笑表演。
淘寶可下單,明碼標價,並產生了大量灰色交易。
3,寵物
2019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已突破2.6億,逼近美國人口數。而中國養寵家庭數量攀升至9978萬戶,同比增長近兩成。
人不如狗,大家都知道寵物各種的衣食住行有多奢侈了。已經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了:從寵物交易、寵物用品、醫療、美容、培訓、保險等上遊+下遊都被開發出來了。
寵物的殯葬業也是暴利。寵物過世後,做喪葬儀式,買數千元的骨灰紀念品。經常有很多主人會在告別室待好幾個小時不舍離開。因為他們覺得人不如動物純粹。
孤獨是未來營銷標配
前兩天看梁寧的產品經理課,裡面說到小米護城河是效率。
我不同意這個觀點。這個效率價值現在已經過時了。
不要再跟年輕人談性價比。
我們要的是懂我,既然生活已經如此孤獨,那就讓產品來讓我共鳴。
上一輩消費價值觀中要考慮的價格、質量、功能、品牌都過時了。
所以最近各種無品牌勢能的新興的消費品從0到1在爆發式增長。
孤獨是情感生意(之前寫過一篇情緒運營的文章),是非標生意,是體驗生意。
比如最近的支付寶活動在嗎。還不是社畜太孤獨寂寞冷,給顆糖就甜到憂傷。
雖然以前各種營銷活動也總說找情緒共鳴,但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是均衡分布的,現在更多是孤獨,單身了。
其他情緒都麻木了,就孤獨這點還不耐受,很敏感帶。
洞察孤獨是未來營銷標配。
(本篇有點隨心所至,調研的播客產品和樣本量也不是很大。感覺很可能有邏輯漏洞== 歡迎有不同意見的同學來聊:Effy42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