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被《神奇動物在哪裡》的資料貼刷屏了沒?
嗯哼,是不是已經看過一大堆解密貼了?
——感覺自己已經不再是一個麻瓜了!!
話說小妹從13歲起開始就是個哈迷了,收集和學習了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知識,每每以為觸摸到了魔法世界的蕾絲邊裙角,但一覺醒來後,發現自己竟然還是個資深麻瓜,於是再次走上孜孜探索的道路。
那麼問題來了——J.K羅琳構建的魔法世界為什麼辣麼讓人著迷呢?
新鮮?刺激?能讓人做白日夢?還是有一種久違的溫暖?
都對,也不對。
今天,小妹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看過電影的瞧一瞧,百(wo)惑(chui)皆(ge)消(niu),沒看過電影的看一看,擼片更爽,不廢話了,走起!
麻雅趕腳,魔法世界的一大魅力就是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俗話說:好奇心改變世界。
人類不了解的事物,講真,超級多。
不了解,怎麼辦?
發揮想像力!!!
神話基本上就是這麼來的——人們越好奇什麼,什麼就越有故事價值——羅琳大嬸深諳此道。
她筆下的神奇動物大體可以分成三種:
一、從神話裡直接剪切出來的;
二、來自神話傳說,設定上做微調;
三、大嬸自己把現實裡的動物神話了。
雷鳥Thunderbird——北美印第安神話
故事中,男主從偷獵者的手裡救出了一隻雷鳥——這動物現實中沒有,在北美印第安神話裡倒是有。
北美原著民認為,雷鳥是全能神靈的化身,拍翅產生雷鳴,眨眼產生閃電,不僅能降雨,引起火災,還能刮熱風(電影裡沒來得及秀)。
印第安人說,雷鳥是鯨魚進化成的巨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古人的想像何其相像。
所以按照印第安人的說法,《神奇動物》中的雷鳥可能還是只小小鳥。
再有,就是借鑑神話傳說,但動物的長相或功能有調整的:
囊毒豹Nundu——非洲傳說Dingonek
囊毒豹一直呆在男主角手提箱的動物園裡,還好,沒有跑出來,不然就慘了。
儘管電影裡沒對這隻生物做太多描述,但羅琳大嬸在書作裡的設定是:囊毒豹能呼出致命毒氣。
為啥主角和男二進了手提箱靠近它都沒死,我們得等第二部才知道了。
羅琳大嬸沒有提囊毒豹的原型是啥,但麻雅覺得,它來自非洲傳說中一種名叫Dingonek的怪獸。
Dingonek長著蜥蜴的身體,海象的牙齒,全身披掛著穿山甲似的鱗片,還有一條帶有毒蟄的尾巴。
再來看看囊毒豹,是不是和Dingonek很像?
一個離奇的傳聞是,1907年,一位名叫約翰.阿爾弗雷德的探險家在肯亞的Maggori河中曾經拍到了它,和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神獸一樣 ——
你只能看到一段描述,或者背影,卻永遠看不見神獸真身。
大嬸用完了非洲傳說,接著打開了歐洲傳說。
蜷翼魔 Swooping Evil——歐洲傳說噴火龍
故事中的蜷翼魔看起來像一隻「飛蛾+蜥蜴」的拼接獸,它分泌的毒液稀釋後能夠消除記憶。
飛蛾在各地神話中都有「迷惑、迷幻」的功效,而在《博物學家的神秘動物圖鑑》一書中就有這種翅膀像蛾子or蝴蝶的小龍,在歐洲傳說裡,一些毒蛇活的足夠久,就會越來越短,長出翅膀,化蛇為龍——在東方的氣候條件下好像是長出犄角吧?
所以,強烈推薦《博物學家的神秘動物圖鑑》這本書,法國人帕內菲厄著,他一本正經的寫了好多現實世界中壓根不存在的動物,同時附有解剖圖。
麻雅剛打開書就看到了噴火龍全身解剖圖……真是醉了
扒完歐洲神獸,羅琳大嬸對中國神獸也不陌生。
角陀獸 GRAPHORN —— 中國神話
看到電影中角陀獸的,麻雅的第一反應是:和麒麟好像啊!
角似龍,身有鱗,腳似蹄——
像不像?
羅琳大嬸的描述是:「角駝獸犄角的粉末可用在多種藥劑中」(當然啦,是麒麟耶) 「皮甚至比火龍的皮還結實,大多數魔咒對它沒有辦法。」(當然啦,是麒麟耶)。
除了麒麟,中國上古神話中的鳥龍形象也被羅琳大嬸借鑑了。
鳥蛇 Occamy ——中國神話,瑪雅神話,希臘神話
世界許多古文明都有「帶羽毛的蛇」的故事。
在瑪雅文化中,羽蛇神控制降雨和促進玉米生長,阿茲特克人稱其為魁札爾科亞特爾Ketsalkoatl,瑪雅人則將它稱作庫庫爾坎Kukulcan。
在希臘神話中,背生雙翼,能守護家庭的毒蛇阿格忒斯·岱蒙(Agathos Daimon),也和鳥蛇很相似。
但麻雅覺得和故事裡鳥蛇最像的,還是中國的鳥龍。
不信看圖:
炎帝以鳳(鳥)為圖騰,黃帝以龍(蛇)為圖騰。炎黃大戰黃帝勝,部族融合,龍鳳合體,於是『鳳(鳥)首龍(蛇)身』就出現了……
電影《神奇動物》中的鳥蛇可任意變大變小,這個逆天技能,恐怖原型也是來自東方的龍。
有古代小說為證: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曾以龍比喻過英雄(原文:「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
雖然羅琳大嬸沒明說,但借鑑了多國神話原型塑造神奇動物是肯定的。
故事裡的一些神奇動物,照著外貌找,現實中還真有,不多做解釋,看圖你就知道了:
隱形獸 Demiguise —— 白猿
羅琳大嬸筆下的隱形獸不僅能隱形,還能預測未來,另外《哈利·波特》全書中反覆出現的「隱形鬥篷」就是用它的毛織的~
嗅嗅 Nifflers——針鼴
全片賣萌搞笑擔當——看錢就偷的嗅嗅,和澳大利亞的針鼬撞臉了。
針鼴產於澳大利亞,是一種食蟻獸,電影裡藏珠寶的是它的育兒袋,另外改動的地方有:嘴(模仿了鴨嘴獸),身上無刺(成年針鼬滿身是刺)。
白猿和針鼬真的都不是傳說中的生物誒。
羅琳大嬸構建的魔法世界是個高魔世界。
講真,這個世界還蠻兇險的,高階法師說領盒飯就領盒飯,但兇險歸難兇險,著迷一點不少。
為啥?
和武俠世界一樣,有代入感!
打怪升級,很快樂!
小妹以為,這些當然都算,但更重要的是魔法世界能夠讓你找到初生時的全能自戀感。
全能自戀是個心理學名詞——世界完全圍著我轉。
簡單說,就是平時所有做不到的事,魔法都能,而且能以最簡潔的方式做到——哭幾聲,喊幾聲就可以。
除了羅琳大嬸的魔法世界,幾乎所有被創(Y)作(Y)出來的魔法世界都能提供這一心理滿足。
但大嬸牛*的地方在於,她創造了一整套魔法語言體系,據說用了許多拉丁語,剝開這些語言學上的光環,你會發現,她的魔法語言像極了嬰兒的發聲——
以電影中常用的三條魔咒為例——這三條魔咒也是居家旅行必備良品。
1.忘記鑰匙丟哪兒時最好用的咒語——飛來咒
咒語:Accio + XXX
中文注音,啊奇哦+某某某
詳解:將某某某換成你想要召喚的東西,就能讓它飛至面前。魔法界常用咒語。
啊奇哦——像不像嬰兒的發聲。
2:打劫銀行必備咒語——阿拉霍洞開
咒語:Alahomora
中文注音: 阿拉嚯摸啦,這個啦其實不是啦,是RA的讀音
詳解:開鎖神咒,能對付多數門鎖(包括麻瓜銀行的加密鎖),但打不開用魔法加固過的大門,初階咒語,赫敏一年級就會用了。
阿拉嚯摸啦——像不像嬰兒的發聲。
3.失戀必備神咒——一忘皆空
咒語:Obliviate
中文注音:嗷~比利餵特~
詳解:在魔法世界,如果一個完全不懂魔法的人目睹了魔法,魔法師會選擇用此咒抹除對方的記憶。當然,也有渣男法師用此咒盜取別人成就,自己寫書出名比如洛哈特,不知道這人有沒有用此方法偷心……法術難度中等。
嗷~比利餵特——呃,這個不太像嬰兒的發聲。
總的來說,在魔法世界裡,魔法師們相信世界是由信息組成的(是不是和某些宇宙理論有點像),魔咒就是最基礎的信息結構,可以調用世界本源的力量。
嬰兒的世界裡其實只有媽媽、爸爸幾個屈指可數的人,嬰兒發出的許多無實際意義的聲音,其實調動的也是他的整個世界。
所以這也是我們那麼喜歡咒語的原因——雖然你不記得嬰兒期的事情,但那時,隨便喊喊就心想事成。
聊到魔咒,作為骨灰級哈迷,麻雅不僅想聊聊《神奇動物在哪裡》中麻瓜們可能會問的法術類問題:
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裡,空間系法術很普遍,《哈利·波特與火焰杯》裡哈利在看魁地奇比賽時,住的就是貌似普通,內部空間及配置卻有別墅辣麼大的小帳篷。
但空間系法術很不好學,霍格沃茨優等生赫敏在七年級時也只學會了入門的「無痕伸展咒」,可以讓一個普通小包擴容成多藍胖子的口袋,放進超過其容量幾十倍的物品。
因此可推斷,紐特需要使用增強版的無痕伸展咒,才能將手提箱擴容成動物園,需要注意的是,紐特的箱子與藍胖子的任意門是兩個概念,任意門是連結兩個空間的橋梁,即空間A——任意門——空間B,紐特並沒有在B空間建造動物園,他僅僅是將原本箱子的空間擴容,這也是為什麼本咒語被稱作「無痕伸展咒」。
此項法術中文名為幻影移形,無需咒語即可實施,幻影移形沒有距離限制,在很多魔法作品裡此項技能又被稱作傳送術。
幻影移形僅限17歲及以上的學生學習,因為它很有風險在於——施發過程中心力不集中,或者有其他幹擾,很容易出現身子的一部分到了目標地,另部分還在原地的恐怖畫面,魔法界稱作「分體」,說白了,移形換影失敗輕則少塊肉,重則缺胳膊少腿。
在羅琳大嬸兒的筆下,有些法術無需念咒比如前文提到的幻影移形,以及將自己變身成某種動物,且仍保留魔法能力的阿尼瑪格斯之術都不需要咒語。
從人腦袋裡抽出的銀絲是「記憶」,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數次出現一個聚滿銀色液體,能直接看到回憶的盆子——冥想盆。使用冥想盆前,需要用魔杖從腦袋裡抽出記憶放進盆中。
也有童鞋問為啥不直接用阿瓦達索命,一道綠光不就搞掂了?畢竟阿瓦達索命是不可饒恕咒,伏地魔用它殺人搞得自己靈魂都分成了七分,魔法部公職人員會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執行工作嗎?那得上多大額的社保,年底發多少獎金啊!
骨灰級哈迷一聊起魔法就完全停不下來,全能自戀好滿足!!!
不僅揮揮魔杖就能改變世界,還能駕馭各種神奇動物,魔法師真是個強力族群!
但在J·K羅琳的筆下,魔法師其實是個弱勢群體。
從《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開始,羅琳大嬸就刻意描寫有魔法天分的哈利,被不懂魔法的親戚德思禮夫婦收養並排擠的場景——哈利只是和費農姨夫聊一個夢,夢裡有量會飛的摩託車,就挨了一頓罵。
少年法師有著神奇天賦,卻不被家庭接納,不被社會認可。
哈利是幸運的,被霍格沃茨選中,邁入了豐富多彩的魔法世界——而像麻雅這樣的吃瓜群眾,小時候的現實是,只能在閱讀羅琳大嬸的文字時,遨遊於魔法世界,滿足好奇心,但生活照舊乏味無趣。
可是,就算是羅琳大嬸筆下的魔法世界,仍然有壓迫:法師之間會互相「看不起」,麻瓜出身的赫敏被貴族血統(也就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是法師)的馬爾福罵做「泥巴種」,伏地魔信奉純血統,肆意屠殺法師,只是因為他們支持麻瓜後代學魔法。
伏地魔的信奉者們並不知道,伏地魔小時候被自己的麻瓜父親虐待的多慘——這又是一重壓迫與被壓迫——最終,被壓迫的,未被循循善誘的天賦力量,會變得狂暴,不可操控,一旦爆發即意味著毀滅。
魔法是萬能的,魔法師並不是。
羅琳大嬸的魔法世界本就是現實世界的寓言,在每個人的心中,自己或許都是那個天賦出眾的魔法師。面對現實,然並卵。或者說,魔法是哈迷們心中的自由意象,現實則是叢叢枷鎖。
怎能不為J·K羅琳筆下的魔法世界著迷呢?
所謂,人生在枷鎖之中,但你卻可尋找自由。
作為《哈利·波特》系列的番外,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一開場,也出現了壓迫者的形象。
她是瑪麗·露,第二塞勒姆的領導人,反巫師鬥士,她慷慨激昂的宣講大美利堅有女巫,人們必須小心謹慎,時刻準備燒死她們。
她背後的旗幟由掰斷魔杖和火焰組成,對於魔法師來說,掰斷魔杖如同掰斷命根,火刑則是中世紀懲處法師的常見手段,同時出現在一面旗幟上,含義不言而喻。
《神奇動物在哪裡》電影中第二塞勒姆的領導人瑪麗·露,談起消滅法師,總是一副替天行道的表情,要知道,人類大多數惡都不是在惡的念頭中產生的,恰恰相反,它們來自「善良」和「好心」。
第二塞勒姆的「壓迫」,究竟造就了怎樣的「反抗者」?
答案就在電影中……
傳送門:《國民英雄比利·林恩,原來只是任人打扮的洋娃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