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庫
您身邊的器材專家!
QQ群:457661598
我們經常講人像攝影要保持模特面部不變形,背景要有適當的透視,這是拍攝傳統的人像相片的要求,尤其是指腰部以上的半身人像或者大頭肖像。並且我們經常希望運用淺景深來突出人像。其實,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對變形和透視都會帶來影響,想拍到傳統意義的美麗人像相片,到底用什麼焦段才最理想?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測試不同焦段鏡頭,解釋為何50mm至85mm的焦段,最適合拍攝人像。
面部變形大測試
首先進行面部變形測試,我們分別以多個135格式上的焦段來為模特拍攝大頭肖像,包括:18mm、24mm、35mm、50 mm 、70 mm 、85 mm、105mm、135mm、200mm及300mm。為了讓各位清楚看見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時,模特面部變形的差別,我們透過攝影師前後移動保持主體大小相近,用來作面部變形的比較。
從一系列測試相片裡,我們可以看見人像面部變化十分明顯。如在18mm焦距時,模特面部有明顯的變形現象,模特的面部在視覺上像是被上下拉長。這種變形情況在18mm至35mm較廣角的焦距中一直維持著,到了50mm的時候,變形的問題基本上已得到改善。在50mm至85mm幾個中距焦段,模特面部變形的情況難以察覺,和我們肉眼看見的最為接近,所以也有較多人愛用標準至中距離焦段的鏡頭來拍攝人像。
除此之外,畫面背景的淺景深模糊效果也得到逐步加強,照片比在廣角端拍攝的時候在視覺上更加舒適自然了。在105mm以上至到300mm較遠攝的焦段,模特面部變形的問題又逐步浮現,焦距較遠情況越趨明顯。嘗試比較18mm和300mm兩張相片,模特看起來簡直判若兩人。這都是不同焦距的鏡頭變形問題所致。因為50mm至85mm變形情況較少,所以一般人都說那是最適合拍攝傳統人像的焦距。
其實,主體和背景的距離沒有改變,只是攝影師和背景的距離不一樣了,所以背景透視感才會有所變化。同時,因為不同焦距鏡頭覆蓋的角度不同,就算攝影師可透過自身的移動來維持主體的大小一致,畫角可以覆蓋到的景物也會不一樣,遠攝焦距的鏡頭畫角較窄,可以覆蓋到背景的景物較少;廣角焦距的鏡頭則畫角較闊,背景可以覆蓋到的景物更闊。
在傳統人像拍攝上,特別是在背景不重要的情況下,使用遠攝焦距的鏡頭,不但可以省略雜亂的背景,同時也能營造出較佳的淺景深模糊效果。同時畫面的透視感由於攝影師的移動而有所影響,所以兩者配合起來50mm以上至100mm以下的鏡頭,可能就會更適當。
50mm焦距透視感更加自然
用不同焦距拍攝主體大小相約的畫面,我們發現,主體和背景的關係會有所變化。在廣焦距的背景看起來與主體距離較遠,在遠攝的焦段主體與背景看起來十分接近。
50mm至100mm適合溝通
我們都知道,拍攝時攝影師與模特的溝通相當重要,一張人像作品的成敗可能就見於細微之處的分別,所以攝影師若能適當地給予姿勢或表情上面的指導,加強信任和交流,作品的水平一定會有所提升。假如我們拍攝傳統腰以上至大頭的半身人像作品,若使135格式的200mm以上焦距的鏡頭,基本上很難有效地溝通。在135mm時勉強可以,但在50mm和85mm的時候較為理想。因為如果焦距太短,其實會令模特兒和攝影師都感到尷尬。
50mm以下影響布光
距離過近除了為兩者製造壓力,也會影響布光。因為攝影師太接近主體,有機會影響到照射主體身上的光線,從面部變形的測試中可以看見,模特兒的面部從18mm至35mm的焦段,比起50mm稍暗,那是因為拍攝時攝影師影響了布光所致。用50mm或85mm的焦距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攝影師與被攝者的距離分別約0.9米和1.4米左右,不會影響布光,並且又方便溝通。
小編建議:
攝影師如果使用變焦鏡頭拍攝人像,便要注意每次變焦時鏡頭的變形和透視,也會隨著焦距的改變而有所變化,情況就像我們測試所顯示的那樣。因此,小編建議大家拍攝時若想改變焦距,您可以移動自己的位置,也可以透過鏡頭的變焦來改變焦距,不過就需要考慮到兩者的變形和透視效果會有所不同,才可拍攝到心目中想要的效果。
本平臺開通評論啦!歡迎評論,有器材及攝影技巧問題找庫哥!
註:本文轉自佳友在線,如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友情提示
投稿請加主編微信:bicyclelife
點擊「閱讀原文」與大家一起交流,二手器材、器材諮詢、攝影技巧等話題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