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世上最能傳遞情感的現代藝術形式之一,它不僅能讓觀眾產生積極的正面情緒,也能催生相應的負面感受,極為多元化。
沮喪、焦慮、憤怒、悲傷、痛苦……這類負面情緒並不難從一部電影中捕捉到。但若通篇以這種情緒為主,並能讓觀眾一邊「受虐」一邊豎起大拇指的,唯有這部《夢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
這部電影配得上所有負性情緒詞彙的描述,隨便翻看一下此片的評論留言,諸如「看吐了」、「不願二刷」、「極度絕望」的文字描述比比皆是。
它曾被稱作「世界十大禁片」之一,無論是噱頭也好,名號也罷,都從側面印證了這部電影的尺度。
在片中,「女神」詹妮弗·康納利自毀形象,與奧斯卡影后艾倫·鮑斯汀、最佳男配傑瑞德·萊託同臺獻藝,演繹陣容強大。
《夢之安魂曲》的故事圍繞四個「癮君子」展開,殘酷記錄了他們被毒品毀掉的人生,堪稱一部讓人半面不忘的「禁毒宣傳片」。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底層社區,這裡居住著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其中就有哈瑞和瑪麗安這樣一對「毒鴛鴦」。
毒品對人類的危害是毀滅性的,無論是精神肉體層面,還是金錢財富方面。人財兩空,是絕大多數癮君子的註定式結局。此時的哈瑞和瑪麗安,也已踏上了這條不歸路,只不過他們現在還不願接受而已。
為了滿足日益加劇的癮,哈瑞和夥伴走上了「以販養吸」的絕路。未來、理想、人生,都在這些化學品面前變得毫無意義。
幾個街區外的另一處貧困住宅區,哈瑞的母親薩拉獨守空房,終日以電視娛樂節目打發時間,承受著精神與生活上的雙重空虛。
一日,老無所依的薩拉接到了一通電話,是她所愛的節目組對幸運觀眾發來的邀約,邀請她到現場參加節目錄製。為了在短時間內減掉身上的贅肉,她聽信鄰居的話開始了藥物減肥,潘多拉的魔盒也就此打開。
金錢可以買到快樂,這句話對癮君子來說再合適不過。手頭寬裕時,哈瑞和瑪麗安沉溺在粉末和液體製造的愉悅之中,神遊八荒。手頭拮据時,他們之間充滿無休止的爭吵,以及按難不住的暴躁。
抱著這種「今宵有酒今宵醉」的逍遙態度,他們絲毫不顧及明天,在迴避與逃避中高喊著「活在當下」的口號,漸漸糜爛。
在這部電影裡,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以季節為篇章,記錄著每個角色的人生軌跡,卻唯獨沒有「春季」這一章節。是的,這是一個不存在希望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沒有春天可言。
最終,在毒品的侵蝕下,每個與之有染的人都未能倖免於難。當沉痛的代價降臨身邊,沒有人可以轉圜。
他們為了這無法被滿足的欲望,做著出賣肉體、褻瀆靈魂、自欺欺人的舉動,直至走向自我毀滅,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在片中所呈現的鏡頭與剪輯技法,近乎達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絕非語言文字可以描述。
這也是它上映20年,仍能保持豆瓣8.7分、IMDb8.3分佳績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就像一位網友評論所說的那樣:
「從沒看過這麼絕望的電影,看完就像死了一回」。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他的存在論著作中,提出過「向死而生」的理論。他認為,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而在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夢之安魂曲》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少部分人的必然死亡,他們更像是一個在生存時就已註定死亡的群體。達倫用他冷冰冰的鏡頭,讓我們看到了這群活死人的生存現狀,觸目驚心,駭人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