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人物中,知名度最高的可能是孫悟空。孫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孫悟空的尾巴——變不了,白骨精見了孫悟空——現原形了,孫悟空翻千個跟頭 ——還在如來佛手掌心,孫悟空翻筋鬥 ——十萬八千裡,孫悟空照相 ——猴樣,等等,關於孫悟空的歇後語如此之多,充分表明孫悟空家喻戶曉的程度。這也得益於《西遊記》的成功描寫。
孫悟空聰明機智、靈活善變、不畏艱險、堅毅勤勉、忍辱負重、忠誠擔當、勇於犧牲、嫉惡如仇等優良特性,深為人們喜愛,被國人奉為神明。
孫悟空,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尊為 "美猴王"。後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鬥雲、長生不老等高超法術。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後大鬧龍宮、大鬧地府、大鬧天宮,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封為鬥戰勝佛。
機靈灑脫、神力無邊的孫悟空是憑空產生的嗎?他的原型是誰?民俗錢幣「僧伽降無支祁 / 白馬馱經」給出了一種說法。
圖2 錢幣一面 僧伽降無支祁
如圖2所示為無文宗教花錢之一面,圓形圓穿(由於長期佩戴穿已變形),單緣單郭,始鑄於宋元時期。穿右人物為僧伽,頭戴風帽、身著僧衣、立於雲端,左手提淨瓶,右手指左下方波濤中的無支祁,似訓誡、似開導,點化降服之;左下方的猴形人物為無支祁,被鐵鏈捆縛在粗柱上,立于波濤之中,仰首聆聽僧伽的教化;穿左上方木叉(拄棍者)與慧儼兩位弟子立於雲端,恭立觀望,為降服造勢。整個背景是波濤洶湧,紋飾描述了「僧伽降無支祁」的故事。
僧伽是唐代高僧,尊為泗洲大聖、大聖菩薩、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唐代的觀音像即以僧伽容貌為模本,所以多為男相,以後才演變為女相)。僧伽逝於中宗景龍四年,宋代民間就有僧伽降無支祁的傳說,尤其是江淮一帶,對僧伽崇敬有加。
無支祁,神話傳說中的水怪(淮河水神),他形似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山海經》說:"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祁"、"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大禹治淮水時,無支祁作怪,風雷齊作,木石俱鳴。被禹擒獲,用大鐵索鎖住了他的頸脖,拿金鈴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鎮壓在淮陰龜山(江蘇盱眙縣的龜山)腳下(亦說軍山、亦說淮井),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唐代,其再度作怪,被泗州大聖僧伽降服。
圖3 錢幣一面 白馬馱經
如圖3所示為無文宗教花錢之另一面。穿左右及下方,是奮力前行的白龍馬,馱著經卷寶箱,經卷寶箱放射七彩神光;(寶箱)前有悟空牽馬,(寶箱)後有唐僧緊隨,師徒保護經卷寶箱。紋飾描述的是唐僧取經之白馬馱經,表現唐僧取到真經東歸的場景。
這枚宗教花錢,講述了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的主人翁分別是無支祁與孫悟空,表明他倆是相互關聯的。實際上是講述了孫悟空的來歷(無支祁)、唐僧收服、西天取經成功(鬥戰勝佛)。
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到了明代,無支祁的形象被吳承恩挪移到《西遊記》中,成為膾炙人口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大禹擒獲無支祁並將其壓在淮陰龜山腳下,與如來降服孫悟空並將其壓在五指山下;僧伽與三藏都是唐代高僧;無支祁形若猿猴,與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僧伽降服無支祁,與觀音點化孫悟空、唐僧收服孫悟空;等等這些情節,充分說明無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魯迅亦認為吳承恩在創作《西遊記》時,「翻案挪移則用唐人傳奇(如《異聞集》、《酉陽雜俎》等),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又借鑑於《古嶽瀆經》,「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於是禹伏無支祁故事遂以湮滅」(《中國小說史略》)。這枚宗教花錢亦是佐證之一,孫悟空的原型就是無支祁。
金猴奮起千鈞棒,
玉宇澄清萬裡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
只緣妖霧又重來。
如喜歡閱讀本公號文章,可按標題下方「童心馳騁品泉」關注訂閱;可點擊右下方「在看」,和您的朋友一起欣賞;
歡迎留言評點,
歡迎轉發群圈;
微信公號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