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學習多自覺啊!」
「我同事的女兒今年考上重點中學了,你怎麼就沒人家這麼爭氣呢!」
「又在那打遊戲,你看你同學張某某,從來不打遊戲,成績那麼好,老師總表揚」
……聽到父母嘮叨這些熟悉的話語,我再一次崩潰了,心中的怒火瞬間被點燃。
心裡想著:
「別人家的爸爸今年又賺了多少多少錢?」
「您看看別人家的媽媽又帶他去哪個國家遊玩了」
怒吼著脫口而出:「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您生我幹什麼?別煩了!!」
隨即甩門而去……
漫步在街頭,耳邊響起「別人家的小孩」的旋律,「別人家的小孩,媽媽每次提到他們就火力全開,學習好,語數外政史地當課代表,不得了,什麼都第一,讓我不開心」。
這不就是在唱我嗎?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別人家的孩子」無處不在!
當我打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後,又有一個新的「別人家的孩子」,我從一個乖巧、懂事、優秀的孩子,變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厭學、打遊戲等等的「壞孩子」。
我也曾經努力的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我成功打敗「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沒有人懂我、沒有人讚賞我,沒有得到應該的認可。
眼前的路該如何去走,我迷茫了。
「走吧!和我去混吧」
「保持原樣,至少過的輕鬆」
「帥哥K歌去
」「孩子,你在哪?你是我們的唯一」
「我在學技術」
「來吧,咱們一樣,一起玩」
……
各種聲音、場景環繞著我,讓我呼吸困難,「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按我的意志去走我自己的路……
回歸現實!如果您是一位家長,遇到這樣的「我」,您是不是也很迷茫、無奈甚至是驚慌失措?
01
16到18歲是我們成長的重要階段,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階段是人生中性格的「定型期」,也稱作性格「補救期」,也有稱為「心裡危險期」,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稱謂?
因為這個階段可以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階段,關係到一個人的性格和以性格為核心的人格。
北大青鳥多年一線的教學老師,每天和這個階段的學員相處,總結出很多經驗,便於正在為孩子辛苦付出又無法解決孩子問題的家長,讓我們的孩子更加陽光。
02
學生馮某某,家境貧寒,性格內向,初入學時與其他同學顯得格格不入。
在預科開始的一周,他幾乎像是一個扯線木偶,你問他答,讓他往東絕不往西,第一次訪談(與學生溝通)就在他的嗯、好、知道中結束。
孩子初中成績突然下滑是因為沉迷遊戲,家長多次勸說無果,反而引起孩子內心的反感和叛逆,導致了與家人、與朋友漸漸斷了聯繫。
為了幫助這名學生解決問題,我主動和他一起玩遊戲,漸漸地他打開了心門,告訴我是因為自己家長總是把「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作比較,雖然自己足夠努力地彌補身上的不足,但從未得到家人的認可。
這樣的孩子才是敏感的,是在觸碰到底線時突然爆發的,所以我們互相試探著。
然後就是漫長的改變家長思維,從各個角度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鼓勵,勸解孩子要保持最初對於生活的態度,多與父母交流自己的內心想法。
漸漸地,馮某某重拾了對生活的態度,他會跟同學打鬧;會對我說的事情提出異議;會主動向老師問好;會管理控制遊戲時間;會主動與家人進行交流溝通關係融洽……
03
學生虞某某,家長從孩子小學時就離開家鄉打工做活,虞某某從小就比較獨立,為人開朗樂觀,但對父母冷淡。
由於學習方面欠缺家長監督管理,導致中考失利,虞某某選擇來北大青鳥學習。
一方面是家長認為北大青鳥開設的課程對於今後工作有保障且有發展前景;另一方面,虞某某同學對於計算機存在興趣。
由於長期缺乏監督,他的學習接受能力和運用能力較弱,無法把上課過程中的重點知識點詳細的記錄下來,這也導致他完成課後作業的時間要比其他同學更久一些。
所以在最初的課程中,所有課程班主任老師全程陪同並記錄相關的筆記,以便於學員補足上課期間缺失的知識點。
現在,第一階段的課程即將結束,虞某某同學能夠管理好寢室、外出帶隊、上課紀律問題,學習效率也比入學時有了明顯提升。
此外,虞某某同學和父母因為長時間分別,在溝通中存在嚴重的不對等和無效性,通過正確引導,現在一家人能夠互相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虞某某媽媽也多次向我表示孩子已經能夠理解家長的不易,更加懂事了。
04
學生何某某、黃某某……各類的案例太多太多,我們用我們的教育情懷讓我們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本身就是集合了所有人類的優點,完美避開了所有父母眼中不該有的品質,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西遊記》中的「潑猴」不服管教,結果大家都知道的,被「如來佛祖」給結結實實地修理了一頓,壓在五行上下。
經歷漫長的取經歷程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
你在這樣的環境下,也會慢慢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正確的陪伴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
我們青鳥的班主任老師用行動去感化學生,正確的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文章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私信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