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花大力氣拍的天水圍慘案,卻輸給這部無心插柳的電影

2020-11-18 朗讀者

上個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官宣,今年的終身成就獎授予兩位女性影人。

一位是英國著名演員蒂爾達·斯文頓,另一位便是許鞍華,她是繼2010年吳宇森之後,第二位獲此榮譽的華人導演,也是全球首位獲得此榮譽的女性導演

許鞍華,是香港電影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她榮獲過7座金馬獎、10座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更是出了名的「影后製造機」。

可即使拿獎拿到手軟,許鞍華的電影卻一直賣不出去。

她自身的最高票房紀錄,是《黃金時代》的 4991.89萬。

而我今天要說的這部片子,幾乎是許鞍華從影四十年來票房成績最低的電影,只有可憐的116萬——

《天水圍的日與夜》

但有時候票房差不代表不是一部好電影,IMBD上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在當年上映的時候也是票房慘澹。

不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卻比這些電影還要特殊。

看完這部電影你就會發現,其實導演根本不曾希望這部電影去取得高票房,它不是譁眾取寵的商業片,也不是光怪陸離的大片,它只是想要展示最真實的生活裡最平凡的情感。就如它的名字一樣,這部電影裡只有日夜交替中的感動,沒有什麼陰晴圓缺的浪漫,或是雨後彩虹的絢爛。

2007年7月,香港,天水圍。

天水圍,位於香港元朗,原本是元朗的一個圍村。

1998年,香港政府在天水圍大量興建公共房屋。此後,數以萬計的人口湧入天水圍。

在天水圍居住公共房屋的人,大多是內地新移民和香港低收入群體,很多家庭都依賴政府救濟度日,因為語言和收入限制等因素,天水圍滋生出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自殺、家庭暴力、童黨...

2004年4月11日,天水圍的公共屋邨天恆邨內,一名無業漢斬死妻子及兩名年幼女兒後,自殺身亡。(這宗案件後來也被改編為許鞍華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

這宗滅門慘案發生後,許鞍華決定走進天水圍,了解真實的情況,她想知道:天水圍究竟怎麼了?令她驚訝的是,真實的天水圍和她想像中的樣子完全不一樣。

許鞍華說:我以為那裡霧氣沉沉,但不是,我看到的天水圍的人特別有活力,很多年輕家庭主婦都染頭髮,穿A貨的名牌T-shirt買菜,比我住的北角要時髦、漂亮……

許鞍華忽然意識到,她可以拍一個關於天水圍的故事。這個故事裡的天水圍不需要有血腥、不需要有悲劇、紛爭,甚至連對白都可以不用多說,用生活的瑣碎,展現這裡的真實與平和。

所以,許鞍華拍這部片子不像是在講述故事,更像是在記錄故事,記錄天水圍居民,乃至是整個香港低收入人群的日常。

電影最開始的幾分鐘裡,甚至會無聊到讓你懷疑製作方的誠意——沒有特效、沒有情節,幾乎沒有對白、沒有配樂,場景簡陋、鏡頭簡單。沒錯,這部電影在一開始就明確的告訴你:我要講的,就是這最真實平凡的生活:

在超市買糧油的時候,為了區區三塊錢而猶豫不決。

經濟拮据的時候,別說三塊了,一塊錢也會影響購買的決定。甚至不用1塊,一包紙巾,一個塑膠袋就足夠了。

他們就這樣在天水圍度過每一個日和夜,就像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中的普通人一樣,過著普通的生活。他們用堅韌、達觀的態度,面對著生活中遍布的瑣碎。

貴姐,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貴姐早年喪夫,獨自靠著一份在超市的工作維持著自己和兒子張家安的生活。

她每天的生活都很規律,早起到超市上班,下班時從超市裡帶點吃的,然後回家做飯。

貴姐 14 歲便出來打工,供兩個弟弟上大學。

結婚後和丈夫時不時接濟娘家,一直把家人放在心中第一位。

如今,兩個弟弟事業有成,住在香港西貢富豪名流雲集的住宅區匡湖居,出入有轎車代步,家中有菲傭伺候,貴姐卻依舊靠出賣體力過活。

和貴姐住在同一棟樓的梁婆婆則反映了香港獨居老人的問題。

阿婆老伴走了,女兒死了,外孫和女婿住在沙田,只有她一人在天水圍生活。

這樣的設定,在別的導演的鏡頭下,也許會演變成類似「姐弟失和」、「獨居老人孤獨自殺,向社會無聲控訴」的主題,但是許鞍華卻放過了這些可能產生矛盾衝突的地方,著重表現貴姐和梁婆婆之間的鄰裡情誼。

阿婆為了維持生計,到超市賣菜,由此和貴姐相識。

貴姐就像我們身邊常見到的那種熱心大姐一樣,主動和阿婆打招呼。

當看到阿婆想買一桶油但貨架上只能三桶一起買時,貴姐毫不猶豫地買了三桶,然後分了一桶給阿婆,硬是沒收錢。

阿婆想買一臺小電視,但是捨不得幾十塊的搬運費,貴姐一個電話就叫來了張家安幫阿婆搬了上去。

阿婆受人恩惠心裡過意不去,把家裡捨不得吃的冬菇拿出來送給了貴姐,在這之前,她還細心地把上面的標價給撕掉了。

電影的節奏不疾不徐,從沒有刻意地想去講一個故事,而是順著人物生活的節奏,讓它自然而然地發展。

影片的高潮直到最後四分之一的時間才出現,之前的一個多小時,影片用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地豐富著人物的形象,慢慢地蓄勢,直到你對人物有了充足的了解,相當的熟悉之後,真正的高潮才出現。

梁婆婆要去沙田探望自己的孫子,貴姐陪同前去,然而餐桌上,梁婆婆並沒有看到自己的孫子阿傑,來的只有阿傑的爸爸——梁婆婆死去女兒的丈夫。梁婆婆精心給他們一家人準備了金項鍊戒指,阿傑的爸爸卻拒絕收下。

回程的巴士上,梁婆婆將自己給貴姐和家安也挑選的金項鍊,連同方才阿傑爸爸不要的飾品,都一併送給了貴姐。

貴姐沒有推脫,收了下來,說:「這些先收在我這裡,等你要用錢了,再問我要。」

一個老人,什麼時候要用這麼多錢呢?

去世的時候。

看這個情形,最後能為阿婆養老送終的,也只有貴姐和張家安了。所以這裡貴姐的不推讓,不是貪財,而是一種承諾。

在貴姐收下之後,半晌,阿婆突然說了整部影片中最讓人潸然淚下的一句話:「將來我就是做鬼都會保佑安仔讀書好,聽教聽話。」

此時,對於阿婆來說,貴姐和安仔,才是她的女兒和孫輩。

香港影評人協會評論該片「以輕盈抗衡沉重」,「用內斂詩意、生活味道、寫實質感、誠摯溫情與人文關懷重新建築天水圍城,再折射出我們實在經歷的相關故事」。

是啊,天水圍,住著香港千千萬萬收入很低、生活很辛苦的「貴姐」,他們日復一日的辛勞、日復一日的拮据,他們的生活,暗淡得令人畏懼。

但是,就在這樣日復一日中,漸漸地,你會感覺有一點一點的亮光在閃爍。

這些亮光都細碎微小,隱藏在每一個不出奇的日常中,但慢慢地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清晰,到最後,照亮了每一個暗淡的日日夜夜,讓生活原本的艱難、沉重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這些光是什麼?

是愛、是善意、是古道熱腸、是對他人苦難的切身體會……

這些亮光不只來自貴姐,也來自阿婆、來自家安、來自表姐、來自大舅,甚至來自教會的教友、來自只出現過一次的徐老師……

這些光是人性自然閃現的那些溫暖和明亮,它們不是艱難的環境所獨有,也不因生活的困苦而磨滅;它們無論對富足還是貧苦都是一樣的珍貴,是塵世中擠擠挨挨有時疲倦有時狼狽的每一個普通人的最後歸宿。

相關焦點

  • 許鞍華花大力氣拍的天水圍慘案,卻輸給這部無心插柳的電影
    而我今天要說的這部片子,幾乎是許鞍華從影四十年來票房成績最低的電影,只有可憐的116萬——《天水圍的日與夜》不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卻比這些電影還要特殊。看完這部電影你就會發現,其實導演根本不曾希望這部電影去取得高票房,它不是譁眾取寵的商業片,也不是光怪陸離的大片,它只是想要展示最真實的生活裡最平凡的情感。就如它的名字一樣,這部電影裡只有日夜交替中的感動,沒有什麼陰晴圓缺的浪漫,或是雨後彩虹的絢爛。2007年7月,香港,天水圍。
  • 2004年震驚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改編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
    創作背景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一名男子殘忍的殺死妻子及兩個女兒後自殺身亡,其中
  • 想當年|《天水圍的日與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天水圍曾被作為「規劃失敗」的案例遭遇口誅筆伐,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根據發生在天水圍的真實案件改編而成。 在毛骨悚然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之前,許鞍華曾經拍過一部溫情脈脈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對於許鞍華而言,後者只是前者的鋪墊,真正的重頭戲還是想把這起駭人聽聞的滅門慘案搬上大銀幕,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 亦舒的半山別墅和許鞍華的天水圍.
    於是,我追隨著許鞍華的電影,又來到了天水圍。這是一個什麼地方呢,大概就是內地城市裡城中村那樣的地方,或者是熱鬧一點的郊區。 關於天水圍,許鞍華拍過兩部電影,一部是張靜初和任達華主演,叫作《天水圍的夜與霧》,講述的是一個由家暴引起的倫理悲劇故事,其實也不能說是故事,因為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它拍出了天水圍的冷,展示了天水圍居民的困惑不安。許鞍華用「夜」和「霧」來形容這部電影,用詞實在精準。但如果你用這部電影來了解天水圍,那你對天水圍一定沒好印象。
  •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天水圍的夜與霧》是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為藍本拍攝的劇情片。
  • 我們存在的方式:《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是深圳河對岸一座相對孤立的城區,自2004年一起滅門慘案開始,以及頻繁發生的悲劇慘案和家庭糾紛,於是天水圍被渲染為「香港的悲情城市」。正值此時,許鞍華導演在2008年將《天水圍的日與夜》以及2009年《天水圍的夜與霧》呈上熒幕,兩者雖然是同系列,但基調完全不同。
  • 《天水圍的夜與霧》原型,天水圍滅門慘案,男人把一家人養肥再殺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導演許鞍華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這個案件是根據04年天水圍一部真實的案例改編,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一名男子殘忍的殺死妻子及兩個女兒後自殺身亡,其中,這位金姓母親來自於四川,而當年的6月底時許鞍華便去拜祭死者,並搜集相關資料,把這個案件拍成了
  •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後來,曉玲產下一對雙胞胎,兩人搬到了天水圍,但迫於經濟壓力,兩人矛盾重生,當曉玲準備獨立時,李森卻開始用變態的手法折磨她……   本片是許鞍華導演繼《天水圍的日與夜》後,拍攝的第二部反映「天水圍」的影片。
  • 《天水圍的夜與霧》天水圍一家四口滅門案真實事件改編
    這是《天水圍的夜與霧》開頭,而這件兇殺案,是根據2004年4月11日發生在天水圍的一起真實社會事件改編,令人不寒而慄。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許鞍華拍的第二部天水圍題材的電影。      如果說,在《天水圍的日與夜》裡尚能體會到天水圍這個地方溫情的一面,那麼在這部《天水圍的夜與霧》裡,許鞍華則完全摒棄了溫情、徹底揭開天水圍的殘酷。
  • 《天水圍的日與夜》:不中獎才是生活的常態
    或許,不中獎,才是普通人的生活常態,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一樣——《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由許鞍華導演的作品,在2009年的第28屆香港金像獎上,一舉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四項大獎。
  • 天水圍滅門慘案:扭曲而陰暗的人性,這部電影呈現得淋漓盡致
    許鞍華2009年的電影《天水圍的霧與夜》由任達華和張靜初主演,講述了一個大陸女孩和香港男人結婚後發生的悽慘故事,更可悲的是,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今天我就來講講這起事件。就這樣,金淑英沒能如願飛上枝頭變成鳳凰,反而被「囚禁」在了天水圍,為了省錢,她甚至沒去過香港的任何地標景點,在香港人眼裡,她也不是港人,而是「天水圍人」。
  • 《天水圍》編劇張經緯:在香港拍不工業的電影
    2001年,楊紫瓊在美國舉辦了電影劇本創作比賽,張經緯根據美國真實案件改編的劇本《上帝的蘋果》獲得特別獎,此後張經緯回到香港,第二篇劇本《天水圍》獲得2005年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的最佳故事獎,這個劇本被許鞍華拍成《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
  • 《天水圍的夜與霧》:白襯衣下的黑胸罩
    《天水圍的夜與霧》很容易讓觀眾聯想起許鞍華早年的代表作《瘋劫》,同樣的婚姻愛情悲劇、同樣的女性視角敘事——《天水圍的夜與霧》在不經意間向我們提醒:許鞍華是為數不多的堅持到現在還在創作的香港新浪潮主將。
  •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原是一條小圍村,19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但今天它的30萬居民多為底層勞工(其中有諸多新移民及大陸新娘)。由於天水圍發生過多起震驚港媒的倫常慘案,該地被視作「悲情市鎮」,可是其中多數居民平日其實過著與其他港人並無差異的生活,相依為命的貴(鮑起靜)與張家安(梁進龍)母子便是如此。
  • 電影資源推薦;天水圍的日與夜 在線觀看
    好看的電影資源推薦免費天水圍的日與夜導演: 許鞍華編劇: 呂筱華
  • 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許鞍華拍出了平淡背後的波瀾不驚
    這段日子,我一股腦兒看了十來部許鞍華的電影,包括《投奔怒海》(1982)、《客途秋恨》(1990)、《上海假期》(1991)、《女人四十》(1995)、《半生緣》(1997)、《千言萬語》(1999)、《男人四十》(2002)、《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天水圍的夜與霧》(2009)和《得閒炒飯》(2010)。
  • 《天水圍的日與夜》為什麼獲得好評?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由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親自執導的一部劇情片,這部片子講述的是關於一對母子在天水圍過著平淡的生活故事。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就集中在男主角張家安在會考結束之後的那個暑假。片子裡的人物很樂觀許鞍華是個十分關注現實的導演,所以這部片子選在天水圍,這個曾經發生動亂的地方。她把目光瞄向了單親家庭,在故事設定裡,張家安是沒有父親的。對於這件事,作為一個兒子,他是很坦然地去接受的。在一次團契會上,大家都被要求分享家庭關係,張家安在同學們的面前講自己家裡只有媽媽和他,是沒有遮掩的。後來在暑假結束的時候,偶遇到班上的同學,她又問起來,張家安說沒關係。
  • 香港電影漫遊丨《天水圍的日與夜》還原一個真實的天水圍城
    獲金像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及東京電影節亞洲電影獎的《天水圍的日與夜(The Way We Are)》,是許鞍華導演的一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2008
  • 天水圍的夜與霧:整部電影的社會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它的商業價值
    2004年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雖然不是香港十大奇案,但是在當時的環境背景下,這個事件造成的轟動並不小。許鞍華導演先後在2008和2009年拍攝了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天水圍的夜與霧兩部,後者就是改編自這個事件。
  • 影視賞析:《天水圍的日與夜》平凡百姓的苦辣酸甜
    窗外的天水圍高樓聳立,每座樓都會有無數的窗口亮著燈,讓人不禁聯想是不是每一扇窗後的家庭在這一時刻都是這樣安靜的和家人在一起吃飯。天水圍的每一個人可能都有自己悲慘的故事,貴姐和婆婆只是其中之一。導演並沒有去刻意體現那些苦難,只是很誠懇的表現出了普通人對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