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
每年的這一天,都有心靈上的一瓣老掉了。
昨天北京下了一場雨,聽著張國榮的《無心睡眠》,八十年代的舞曲,雞血又夢幻。這麼多年了,他就像一個出了遠門的熟人,偶爾我們會想念他,聊聊他,會想他不在身邊了,關於他的記憶都停在了那一個時間點。
十二年前的今天,聽到那個消息時,所有人都以為是一個愚人節的惡毒玩笑。到過香港的人都知道,從文華酒店出來步行幾分鐘,經過地道便可到達中環天星碼頭。前者是張國榮生命的終點,後者則是他華麗演藝事業的開端。人生的戲劇性,不過如此。
2013年,張國榮逝世十周年。《三聯生活周刊》做了一期封面報導——我們為什麼懷念張國榮。這本雜誌我一直留著,大學畢業「變賣家產」的時候,所有教科書和過期雜誌都丟掉了,它卻捨不得。夾在筆記本電腦裡,不遠千裡背了回來。在一篇名為《張國榮和他的時代》的文章中,編者告訴讀者,香港著名作家、詞曲家黃霑的粵語作品《明星》,是張國榮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記者採訪了他的眾多生前好友,在他們眼中,張國榮「舉手投足都是一個明星」,他用一種把藝術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人生態度,定義了一個巨星時代。想起有一次去聽編劇蘆葦的講座,結束的時候我拿著《霸王別姬珍藏版紀念冊》去找他籤名。蘆葦翻開半晌,嘆了一口氣,「那是真正的芳華絕代,回不去了。」
張國榮出身優渥,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父親張活海曾是香港著名的洋服裁縫。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逼仄地帶裡,張家在中環皇后大道中121號有兩層樓。與張國榮合作拍《胭脂扣》的導演關錦鵬曾經說過,張國榮的那種氣質是骨子裡透出來的,「別人穿金戴銀怎麼模仿倒都不如」。
張國榮在同期藝人中的特質是什麼?
他的經紀人陳淑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他的特點就是他的青春氣息,以及特有的不羈氣質。他家是大家庭,兄弟姐妹很多。他爸爸媽媽很少和他在一起,他很小就去英國念書,沒有得到太多家庭的溫暖。他這個人很整齊,很愛乾淨。我不太好講人家的家庭,但是我想說,張國榮的獨立個性來自特殊的家庭環境,同時他有著很多藝人都有的敏感和脆弱。」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身處的時代十二年如一日地懷念張國榮,儘管這個大時代中更多的渺小的存在從未與他謀面,但這並不妨礙張國榮在很多人突然膨脹的精神世界裡,扮演著一個「知己」的角色。甚至在我們各自生活中的每個重要時刻,他似乎都從未缺席。哪怕只是一首歌,一部電影。
於是我突然也想寫寫自己是如何認識他,如何漸漸了解他,他又是如何影響了或繼續影響著我。
學齡時期的我就認識他了。那個年代突然出現了一種叫做「大鍋蓋」的神器,家裡能收到鳳凰衛視電影臺,經常放的一部電影就是吳宇森的《縱橫四海》。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這是吳宇森致敬特呂弗的片子,所以周潤發演的角色叫祖,張國榮演的角色叫佔。也是後來,我才知道那是香港電影最後的一段好時光,是香港電影史上「最靚三人組」最後的銀幕留影。此後發哥去了好萊塢,紅姑嫁做人婦,只有張國榮一直演了下去。
十年前的今天,我正式認識了他。那天我第一次聽到了張國榮的97演唱會現場CD,我聽著聽不懂的粵語,還是覺得《紅》和《追》很好聽。說來也巧,很多年後我竟然真的在一個講粵語的城市讀完了四年大學。
不過當年我還以為他也是演而優則唱的,根本不知道唱歌才是張國榮的老本行。後來我知道了有一首八分鐘的歌叫做《American Pie》,張國榮是唱著它出道的。還有一首需要配著同手同腳的奇怪舞蹈唱的歌叫做《Monica》,是他的成名曲。我曾經把我的英文名字改成了Monica,後來還是覺得這名字更適合萊溫斯基一類的豐滿女孩。
再後來我開始看他的電影了。最初看《霸王別姬》,覺得好沉重,覺得一個追求極致的人挺可怕,就像是扼住了生活的咽喉,分分鐘都透不過氣來。後來我知道了,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分是程蝶衣式的,那是形而上的屬性,沒了它,生活就只剩下了苟且。實現愈是令人絕望,便愈需要這樣不切實際的熱望,它能讓我們在任何時刻都能不忘了自己,活的更艱難但也更高貴。然後看《阿飛》看《春光》看《東邪》,知道了有那一分鐘,那一盞燈,那一種酒,知道了分別是愛的開端,愛的終點,和愛的遺忘。我想我這輩子,一定要和我愛的人去一趟伊瓜蘇,但願我足夠幸運,在那鋪天蓋地的水霧中,站著的不是我一個人,更不要是我一個人在想念另一個人。
其實我最喜歡的張國榮的電影還是《金枝玉葉》。我喜歡看他輕鬆一點的樣子,喜歡happy ending的故事。張國榮說顧家明最像生活中的自己,其實他比他更勇敢。無論在藝術上還是生活中,他讓我們看到的都是最真實的張國榮,無論是十二年還是二十年,我們都還會這樣記起他,因為真的東西,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至於他為什麼會離開我們呢。從前我也不懂,我覺得他是一個個例,他太特殊太完美,他的選擇不是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甚至帶有一些冥冥之中的天妒英才。可現在我在慢慢地懂,無論名利加身、萬千寵愛,我們終究繞不過的,是要承認平庸和體驗絕望。導演杜可風曾經說過,張國榮是為了愛拍電影,靠著愛活下去。而所愛即所懼,總有一些事我們做不到,命運的歸命運,自己的歸自己。
追憶他生平往事的文字太多,而我如此大費周章也僅僅是個人體驗。最後還想是想說謝謝,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四月。謝謝戲裡的張國榮,讓我看清我自己。如果沒有遇見他,我的生活大概會是很不同的模樣。如果說還有一點點遺憾的話,那就認識他太晚,沒能在現場看一場他的演唱會。
言不能盡意。春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訂閱號:北京商報理想國
你是否想聆聽一種聲音,品味一種態度?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輕鬆關注北京商報理想國。你所需要的,這裡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