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古時候有很多知恩圖報的佳話,主角雙方也留下了千古美名。但是小編今天要說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對有些人的思想觀念,真的得糾正過來了。
筆者了初中班主任,夫妻倆一起在同一所初中教書,夫妻倆有一個兒子。大家都知道,九幾年的時候,教師的待遇並沒有現在這麼好,那時候鄉鎮上的教師也就幾百塊錢的工資。
兩位老師對學生非常好,深受同學們的愛戴。至今只要我們一幫同學回到老家,都會去看望他們。兩位老師也已經退休在家,我們的班主任因為一次事故,至今不能正常走路。兒子外面工作,夫妻兩個相依為命。
上次回去看望兩位恩師,他們說起了一件事,讓筆者感觸頗深,不吐不快。老人哭著說,我沒指望知恩圖報,但沒想到有人會忘恩負義。
恩師教了一屆學生,裡面有一個女孩子,學習非常好,成績一直都是全校前幾名,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一直不太愛說話,也不願和同學們交流。
起初老師也沒太在意,以為她只是性格內向,不善表達而已。
後來,女孩找到老師,說自己不想讀書了,然後就一直哭。老師很詫異,趕緊安慰她,問她怎麼回事。女孩告訴老師,她爸媽叫她不要讀了,要她去幫別人帶小孩,賺錢補貼家裡。小女孩兄弟姐妹有七個,其中有五個女孩。父母種田的,家裡太窮了,再也沒有能力供她讀書了(註:那時候還沒有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
恩師聽了後,覺得小女孩太可憐了。不忍心讓這麼好的學習尖子輟學,於是兩口子商量後,找到了女孩的父母,說以後女孩的學習費、生活費全部由他們負責了。就這樣,女孩子才能夠繼續上學。
確實如恩師所料,這女孩子是塊讀書的料。初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省重點高中。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由於家裡還有個兒子要讀書,所以恩師兩口子只能精打細算著過日子。
不過,上了高中後,女孩每次回老家,都沒有去看過恩師,恩師以為她學習重,放假時間少,就沒有放在心上。
夫婦兩一直供女孩讀完高中,再讀完大學,恩師說,他們一直把她當自己女兒一樣對待,同樣讀書的兒子,也時候生活費都沒有女孩高。
終於熬到女孩大學畢業,也在北京找到了理想的單位。恩師說,有一次,他們聽到老鄉說,女孩的父母都被接去北京旅遊了,他們心裡就有點不是滋味,但身為人師,知道施恩不圖報的道理,也沒有太計較。
直到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恩師被車撞倒,一直昏迷不醒。師母正準備打電話叫女孩回來看看,沒想到女孩以在北京工作太忙為由,說自己沒有時間回,聽見恩師暈迷,只是嗯了一聲,說知道了。
後面恩師在醫院躺著的半年時間,女孩一直沒有回去看過。經過這一次,兩口子徹底心寒了,從此也沒有聯繫過女孩,女孩也沒有聯繫過他們。
聽完恩師的故事,筆者真是氣憤之極,怎麼世間上會有如此忘恩負義之人,怎麼會有如此沒有良心之人。
不過,筆者也安慰恩師,這個女孩只是例外,不用放在心上,您看看您的眾多學生,哪個不把您記在心裡,哪個不尊重您,桃李滿園,有個別壞的也正常,並不是您的錯。
相信大家都聽過韓信一飯之恩的故事吧。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釣來的魚換飯吃,但是魚也不是天天有,所以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幫劉邦打下天下後,被封為淮陰侯。但是他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並養老送終。
看看古人尚且如此知恩圖報,希望現在的我們能繼續這種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善待每一個對你好的人,不要求千金相贈,只是別寒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