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青是顏料名。陶瓷青花料之一。回青中之最珍貴者,在某一時期,其價格甚至超過了黃金。回青產於雲南,可作燒制瓷器原料。明正德時已出現,嘉靖時成為當時青花的標誌。
回青釉爵杯,明嘉靖,高16.1釐米,口徑12.7釐米×6.6釐米,足距7釐米。
杯造型和紋飾均模仿古代青銅器。橢圓形口,配一銅製珊瑚圓紐鏤空蓋。深腹,下承以三柱形足。通體施回青釉,釉色呈淡紫藍色。腹部飾回紋、獸面紋和鼓釘紋各一周。釉面勻淨潤澤,釉薄處映出白色胎骨。杯底無釉露胎,署陰刻楷體「大明嘉靖年制」 雙行六字款。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時特有的一種以進口「回青」料配釉燒成的高溫藍釉,它是在元代以來景德鎮窯燒成的高溫鈷藍釉基礎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種,其釉色與祭藍釉相近,但略顯淺淡。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回青》:「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頭青。」《明史·呂坤傳》:「至饒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須,徒累小民敲骨。」
青花梵文杯,高4釐米,口徑7釐米,足徑3釐米。
杯淺式敞口,斜腹,內凹足。外口飾青花弦紋2道,腹部以青料書寫梵文兩周,足底雙方欄內雙行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梵文自明宣德時期開始出現於僧帽壺、高足碗等器物上,至成化時期更為流行,多見於碗、杯等器物上。此杯造型小巧,胎薄,釉潤,青花呈色淡雅,是成化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窺天外乘》:「回青者,出外國。正德間,大鐺鎮雲南,得之,以鍊石為偽寶。其價,初倍黃金,已知其可燒窯器,用之果佳。」回青多與石子青配合使用。配製時二者比例不同,則呈色各異,《江西大志·陶書》:「回青淳,則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則石沉而不亮。」嘉靖青花濃重鮮豔的藍色,正是掌握了回青與石子青恰當的配料比例的結果。
青花花卉紋執壺,高38.8釐米,口徑7.4釐米,足徑11.5釐米。
壺直口,細長頸,折肩,長腹,圈足。頸一側為壺柄,另一側為長方形流,流口呈葫蘆形。壺頸部繪纏枝花,肩部飾蓮瓣紋,腹部飾八面方形開光,每一開光內飾上下兩朵花卉,足部飾卷枝紋。
明初青花仿伊斯蘭銀、銅器造型者很多,除執壺外,還有折沿盆、花澆、盤座、燭臺、扁腹瓶等。此器形仿自伊斯蘭銀水注。
頂級的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離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藍。
青花菊瓣紋碗,明永樂,高10.3釐米,口徑21.2釐米,足徑7.6釐米。清宮舊藏。
碗敞口,瘦底,為雞心碗。通體青花紋飾。碗心雙圈內飾折枝枇杷紋,內壁飾纏枝花紋,內口飾海水紋。外口飾回紋,外壁飾菊瓣紋,紋飾間隔以青花線。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碗外壁以花瓣紋裝飾是明永樂、宣德時典型的風格特徵,花瓣紋通常作為主體紋飾與其它花紋配合。此碗外壁以32枚菊花瓣為飾,花瓣細長呈放射狀排列。這些花瓣從足上直接伸展到外口沿下,布滿整個腹壁,花瓣細長,排列有序。此器青花色調豔麗並有暈散,紋飾規矩而不失明快。
更多有趣好玩的瓷器知識與秘聞,請持續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