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字好吃,愛跟「肉」字作偏旁?所以月亮節和月餅節提倡大家好好吃、開心吃:)
據《說文解字》記載,「月」是象形字,釋意「闕也」。月亮一般以「缺月」的樣貌出現,有學者認為這裡的「闕」通「缺」。通常在「月」作偏旁時,當「月」在左、或在下就表示「肉」,當「月」在右、或上就仍表示「月」。
漢字的歷史很悠久,鮮君中秋特邀作者沙水清給讀者解字,在傳統文化中體會別樣的中秋。
【秋】天涼好個秋。想到秋天,就會浮現什麼景象?百穀成熟,秋蟲鳴叫。從禾,好理解,「稻穗低頭笑」;從火,難道是以火催熟?百思,再思,還是不解。天涼與火何幹?細探字源,這個「秋」字,恰是一隻鳴叫著的秋蟲——蟋蟀的象形,有人還嫌表意不夠,還在下面加了一個巢盆。複雜的構圖,使得依樣畫葫蘆,大大不易,於是頭上的須變成了「禾」,尾巴變成了「火」,身子變成了「龜」,再後來,合理簡化,就成了「秋」。離了原形,卻獲得了完整的義涵。這叫什麼?歪打正著。
【富】兩種相形,一個意思。一種是從屋形,從酉,意思是家有餘糧,釀酒怡樂。酉正是酒缸的象形。一種是從屋形,從fu(富的下部),意思是家裡人人吃飽,腰壯肚圓,一派富態相。那個「田」,正是大腹便便的樣子。這樣的人家,一定是殷實如意。記得匍匐前進是什麼意思嗎?這個匐正是貼著地面前行的腹部。富在遠古也通福。「富,福也。」可見,在中國人眼裡,財富豐實,可是幸福的源泉之一。當然,對今人而言,這就不僅僅是喝酒怡樂、吃飽飯打個嗝的享受了。幸福是什麼?過節了,你幸福嗎?
【和】左為一排樂管,右為手,彈奏音樂,不同音符躍動諧調,高低音鶯鶯和鳴,那是多麼美妙的境界。世界上的人和事,各有其面,各勝其性,如何能夠異中求同、相互包容?泯滅個性,抹去差異,以「一」求同,只能是板結凝固,無生機、無活力,就好比一個音調難成曲,這強求一律不是「和」。「和實生物」,才是生命之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才是生活之道。
【諧】最早的字源為「皆」,比,兩個人在一起;白,初作「曰」(不是日),說話、言語(道白)。似乎有點閨蜜相聚,喁喁細語的小情調。家常瑣細、子女喜憂之事,說到共鳴同感之處,往往異口同聲、擊節贊同,點個「贊」。這叫什麼?這就是「諧」。諧不只是人人有話說,還要有話好好說。「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觀點不一致,不必烏眼白珠、氣惱怒斥,相互包容,融洽平和,最終達成共識,未償不是諧。和為貴,諧添樂,且於靜夜諦聽遠處傳來的聲聲牧歌……
中秋佳節,願家家財富豐實,和和美美!
精彩文章分享:
點擊右上角按鈕 → 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本帳號:
點擊右上角按鈕 → 查看公眾號 → 關注
「知時局之要,覺風氣之先」,「鮮知先覺」帳號由主流時政報導團隊以「凝聚關鍵力量」為己任,集60年辦刊智慧精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