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國家,如何在重新開放邊境和避免疫情反彈之間保持微妙平衡,是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最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一個共同構想,給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未來模板」(a model for the future)。雙方於5月5日達成一致——一旦兩國間的旅行恢復,將向對方放開無需隔離的人員流動(allow the quarantine-free flow of people)。因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分處塔斯曼海(Tasman Sea)兩側,這項安排名為trans-Tasman travel bubble。
也許「travel bubble」這一表述並不常見,英美媒體在報導時大多附上簡要說明:「旅行走廊」(travel corridor)、「安全區」(safe zone)。考慮到trans-Tasman travel bubble目前只涵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可能比較像「旅行走廊」;如果真如報導所言,未來其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太平洋島國(broaden the bubble to include the Pacific Islands),就更接近「旅行安全區」了。
無論在中文還是英文中,「泡泡」(bubble)看上去都不太像一個「安全」的意象,尤其在金融危機讓「泡沫經濟」(bubble economy)的說法廣為人知之後。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包裹能安全運達,相當程度上要歸功於「泡泡」構成的氣泡膜(bubble wrap)。
Bubble作為「安全區」的用法雖不常見,但也並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首創。在美國等國家,墮胎(abortion)往往是極具爭議的社會議題。為了讓選擇墮胎的就醫者,以及提供墮胎服務的醫療機構免受「人行道幹擾」(sidewalk interference),可根據法律在相關醫療機構、甚至醫務人員住所四周劃定一個範圍(creation of a perimeter around a facility),以限制抗議者及示威活動接近(protests and other displays are restricted to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building)。而這個劃定的範圍就被稱作bubble zone。
如果說「泡泡」能帶來安全感,大概源於它的「封閉」(enclosure)屬性。「封閉」有時會帶來「排他」(exclusivity),所以「住在泡泡中」(living in a bubble)並不值得高興——它指的是「上網時只接觸迎合、進而強化自己已有想法的信息」(a situation in which an Internet user encounters only information and opinions that conform to and reinforce their own beliefs)。這種現象大多由算法(algorithms)過濾造成,又稱filter bubble。這裡的bubble,類似於常說的「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或「回音室」(echo chamber)。
說回travel bubble,正是由於其「封閉性」,也就是暫時限制嚴重疫區人員進入(restrict people from more heavily infected places),才能保證區域內旅行恢復後的安全性。因此即使未來能夠推廣,也基本限於「遏制新冠病毒表現同樣驕人的鄰國」(neighbors who share enviable records in controlling coronavirus)。但其「排他性」同樣引起注意。英國《金融時報》就指出,travel bubble存在「隱患」(potential pitfalls),其中包括「可能加劇與排除在『安全區』外的較貧困國家的不平等」(risk exacerbating inequalities with poorer countries that are excluded)。
不管怎麼說,這項安排總歸是回歸正常生活的一個小小開端。假如時間證明,travel bubble真能成為「未來模板」,看似脆弱的bubble也就成為報導中的「a first building block in something much bigger」(宏大建築的基石)。(張熠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