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新視窗網(通訊員 鄧卓遠)1月30日晚是骨傷科醫生陳潔最難忘的一個晚上——她第一次較長時間近距離接觸疑似新冠肺炎病人。
當晚她帶18名疑似病人到定點醫院檢查。出發之前同事們都囑咐她做好防護,那時候的她心裡有點小緊張。上車時,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與發燒、咳喘的病人擠在一起的她,反而不緊張了。「疫情當前,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救死扶傷就是我們的職責。」她說。投入工作時,她忘記了之前對病毒的恐懼。
陳潔是黃州區人民醫院骨傷科醫生。22日龍王山老年公寓隔離區啟動後,她每天看著感染科、呼吸科超負荷工作的同事以及疫情蔓延趨勢,內心十分焦急。她天天問自己,「作為一名醫生我能做些什麼呢?」
得知龍王山老年公寓隔離區招幕志願者,她瞞著家人報名了。直到醫務科通知她去一線的時,家人才知道她馬上要進入隔離區。家人知道沒辦法攔住她,只有全力支持她。「說實話不怕是假的,進隔離區頭天晚上我失眠了!」陳潔。
1月29日早晨,走進隔離區,陳潔不知道自己能幫上什麼忙。因為她一直在門診工作,門診系統與住院系統不一樣。她只能見事做事。感染科的主任陳裕民看她做事細心,安排她專門負責病人的檢查,沒有檢查的時候幫忙寫病例。
順利完成帶病人檢查工作後,1月31日,陳潔從管床醫生手中接過向大別山醫院轉運病人工作。
在轉運病人的6天裡,陳潔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堅定。
在轉運之前,陳潔需要聯繫好床位,聯繫好救護車,準備好各種病例,再與病人溝通,待病人同意再送去小湯山。與小湯山的醫護交接好,病人安頓好,她們才能離開。
轉運第一批確診病人時,每位病人都有很多生活物品,她們只能幫病人把物品一趟一趟地搬到病房裡。「當時真希望自己能有三頭六臂。」陳潔說,大家都忙得忘記了飢餓,忘記了疲勞,忘記了恐懼。
陳潔遭遇過不理解的病人。一位年輕的小夥子,他拒絕轉入「小湯山」大別山醫院。他擔心去了新建的「小湯山」治療跟不上,自己的病會被耽誤。陳潔先與他拉家常,再耐心地安慰他,給他講解「小湯山」的醫療團隊和醫療設施。經過陳潔的安撫,小夥子最後安心的去了「小湯山」。安頓好後,小夥子一個勁的跟陳潔她們道謝。
最忙的一天,陳潔從上午10點至晚上陸陸續續轉了11位病人。11位病人有的安排東區,有的安排在西區,還有不同的樓層。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來來回回地跑,陳潔全身溼透,護目鏡也全是模糊的。她感覺大腦像是被一層霧蒙起來一樣,身體變得沉重不那麼靈活了。為了保持大腦清醒,她帶上紙和筆將每位病人的床位、姓名、病情、去向,都一一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及時做好了記錄,就隨時都清楚工作完成的進度和應該注意的事項。」她的工作記錄,得到同事、院領導的認可與讚揚。
「不能像同事那樣治病救人,能盡一份綿薄之力我心安。」2月17日,接受採訪時,陳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