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紀錄片《講究》,感覺中國有太多驚豔時光的老手藝,可惜這些老手藝很多都因為時代需求的變化,在慢慢地消失,實在讓人心痛。
目前很多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老手藝,都靠國家直接補貼各種技藝傳人,這個固然有必要,它可以最原汁原味地將手藝保留下來。
但我認為,除此以外,保護老手藝最重要的是——將老手藝盤活,活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目前老手藝產品沒有市場需求,有的就算有,銷售價格低廉,手藝人收入微薄,難以養家餬口,不得不放棄手藝另尋他路。老手藝的市場也普遍限於興趣愛好者和文化旅遊區特產,市場空間狹窄,難以觸及到更多的大眾。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借鑑臺灣文創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文創品牌戰略,保留老手藝核心精髓的同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生活元素進行創新,將老手藝植入到國民的日常生活裡,做成新的文化產業。
這樣一來,既可以復興老手藝、提高老手藝市場價值,又可以解決老手藝人就業和收入問題,還可以誕生一大批個性化的國產品牌,提升國民整體的文化藝術素養。
有很多人(特別是很多年輕人)都認為:老手藝都過時了,哪裡還有什麼市場需求?這個就太錯誤了!
隨著中國文化復興、國潮湧動,同時人們環保意識提高,對千篇一律的工業化產品的厭倦,老手藝只要結合現代人生活進行改造,需求一定是無可限量的(包括國外市場),李子柒的爆火,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比如說,貴州的花草紙,非常非常浪漫又漂亮,甚至可以說時尚,用這種材質結合現代設計方法,做成情侶禮品、居家裝潢、時尚產品包裝、品牌周邊,一定是非常差異化、非常受歡迎的。
比如儺雕,看似傳統,但是如果將儺雕作品做成筆筒、辦公室擺件、iPad架子,就可以植入到生活中,或者將現代人喜歡的國內外角色雕刻進去,那些老闆或者年輕人估計會喜歡。
比如苗繡、藍印花布,看似很傳統,但是如果服裝設計師用現代的剪裁、拼接方法,或者融入現代感的花色,將苗繡變得更時尚,或者將苗繡作為點綴巧妙地呈現在時尚女裝上,那一定兼具民族風和時尚感的東西。
再比如榫卯木件,做成小孩子玩的各種玩具,既天然安全(無膠無漆),又可以開發開發智力、增添玩味,一代代人可以把這種結果童趣傳承下午。
又比如,傳統的青靛,可以作為天然、環保的染色用品,應用到服飾、兒童用品染色中,如果成本拼不過現代染料,就走高端市場。
再比如油紙傘,如今網紅這麼多,90後有大批國風愛好者,可以針對這些人做推廣。尤其是油紙傘的裝飾上,大可以將傳統文化藝術(如詩詞、繪畫、歷史民俗等元素),用現代的構圖表現出來,也可以融入現代人喜歡的一些元素(比如影視劇人物和意境、現代繪畫、流行句子甚至卡通元素等),這樣就可以開拓油紙傘的無限延展空間,變成現代人情感的表達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