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的很多明星都去做了試管嬰兒,比如範瑋琪(雙胞胎)、李嘉欣、劉德華&朱麗倩、黎姿(雙胞胎)、陳慧琳、張庭;國外的比如哈裡·貝瑞、席琳·迪翁(雙胞胎)、瑪麗亞·凱莉(雙胞胎)、妮可·基德曼、柯特妮·考克斯、莎拉·傑西卡·帕克(雙胞胎)……
這不免給人一種錯覺:試管嬰兒更容易懷上雙胞胎,或者說,試管嬰兒可以「定製」雙胞胎。真是如此嗎?
今天,小編和你談談常被誤解的試管嬰兒。
女明星的境遇常常是這樣:未結婚的,公眾關心她什麼時候結婚,結婚了,公眾又開始操心她什麼時候生孩子。就比如林志玲,閃婚之後,臺灣媒體高度關注林志玲什麼時候懷孕。
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林志玲坦言,自己渴望有一對龍鳳胎,她還強調,生龍鳳胎這件事自己已經許願了一輩子了,老天爺一定會聽到。
明星八卦總是假假真真,但不少網友關注的倒是另一個點:為什麼現在很多明星都是做的「試管嬰兒」?難道是因為試管嬰兒可以「定製」雙胞胎?
試管嬰兒,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的俗稱,是指採用人工方法讓卵細胞和精子在體外受精,並進行早期胚胎發育,然後移植到母體子宮內發育而誕生的嬰兒。試管嬰兒的大概流程是,女方排卵,取卵取精,體外受精形成胚胎,胚胎培養,移植到子宮。至於胚胎是否能夠在子宮存活,就得看概率了。1978年7月25日,全球首位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她的誕生開創了人工輔助生育的歷史。
經過40餘年的發展,試管嬰兒已經進化到了第三代。第一代是精子和卵子自然結合,最終形成胚胎,主要適用於精子和卵子在媽媽體內無法相遇不能懷孕的患者。第二代是由於精子數量或質量很差,不足以和卵子自然結合,那麼醫生通過技術人為的幫助精子和卵子結合,最終形成胚胎,主要適用於男性重度少弱精者等群體。第三代是指胚胎種植前遺傳學篩查或診斷,就是檢查每一個胚胎的染色體,看是否有遺傳學疾病,有異常的胚胎廢棄,未檢查出異常的胚胎移植入子宮,主要針對有染色體疾病的患者,從而避免懷上有遺傳缺陷的胎兒。
顯然,試管嬰兒不是「想做就做」,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它主要適用於俗稱的不孕不育群體。
坊間有這樣一個說法,「生孩子就像撞大運:有的人唾手可得,有的人難若登天」。對於很多夫婦來說,生育是一件自然而然、輕而易舉的事;但對於很多夫婦來說,因為種種原因,生育困難重重。
像人民日報曾報導,「懷不上、保不住、生不好」是很多育齡夫婦面臨的極大困擾,我國不孕不育率超過10%,預計有2000多萬夫妻承受著不孕不育的痛苦。不過,另有統計顯示,中國不孕症患病率預計將從2017年的15.5%增加到2023年的18.1%,這也意味著幾乎是每7-10對夫婦,就有一對是不孕不育。
因此,當前試管嬰兒越來越普遍,主要是因為中國不孕不育人數在不斷攀升。
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背後的根源是女性生育年齡推遲、生活壓力加大導致的內分泌失調、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過度熬夜、吸菸喝酒)、人工流產增加、環境汙染、生育壓力過大等。
試管嬰兒是不孕不育人群的一大「福音」,其成功率是所有不孕治療中最高的了,當然,不是百分之百。
比如截至2020年7月,已有150名患者在吉安市婦幼保健院輔助生殖科接受了「試管嬰兒」治療,臨床妊娠率達65.12%。
不孕不育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在明星群體中更為多發,畢竟明星的工作性質導致她們加班加點、飲食不規律成為常態,工作壓力也更大。因此,國內外有許多明星都是通過試管嬰兒成功懷孕的,而且不少還是懷的是雙胞胎。
這不免給人一種錯覺:試管嬰兒更容易懷上雙胞胎,或者說,試管嬰兒可以「定製」雙胞胎。真是如此嗎?
非也。首先,試管嬰兒的雙胞胎,與移植多個胚胎有關。體外受精形成胚胎後,可能會有幾個胚胎存活,但移植到體內後,胚胎是否可以在子宮內健康成長,就是概率問題了。有可能移植幾個胚胎,都未能存活,也有可能移植了兩個,都存活了。
那是否移植得越多越好?當然不是了。假設一次妊娠宮腔內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胎兒,就是多胎妊娠,屬於高危妊娠,流產、早產等機率就更高,風險更大。
因此,衛生部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規定,「每周期移植胚胎總數不得超過3個,其中35歲以下婦女第一次助孕周期移植胚胎數不得超過2個」。換句話說,35歲以下第1次做試管嬰兒,最多只能移植兩個胚胎;35歲以下第2次或者35歲以上第1次做試管嬰兒,最多可以移植3個胚胎。這有利於減少多胚胎妊娠帶來的併發症,保證母嬰健康,有利於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可見,認為試管嬰兒是為了「定製」雙胞胎,那真是誤解,是「飽漢不知餓漢飢」。姑且不論那些成功的明星一路上保胎是怎樣的戰戰兢兢,也有不少明星雖然一開始懷上雙胞胎,但不幸流產了。
吉安市婦幼保健院輔助生殖科的譚主任說,國內公眾普遍對試管嬰兒有很大的誤解。比如看到有夫妻通過試管嬰兒懷上雙胞胎,就一臉豔羨,到了醫院像在飯館「點菜」一樣,也想「定製」雙胞胎,或者「定製」性別。這種缺乏常識的認知偏差,也導致國內試管嬰兒市場亂象橫生,一些未取得合法資質的醫療機構招搖撞騙,或者扮演中介角色遊走在灰色地帶,有很多人上當受騙。
概而言之,對於試管嬰兒公眾應該去除偏見,保持尊重。可以自然受孕的話,很少有夫妻願意走上試管嬰兒這條路——耗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不一定成功,還得承擔不小的心理壓力。
不過,對於不孕不育人群來說,也不要有太大壓力,因為不孕不育除了生理問題外,有近40%的比例是不明原因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案例,辛辛苦苦做了好幾次試管嬰兒都失敗了,不抱任何希望、放寬心態時,卻意外地自然受孕了。像2016年一位英國的醫學生,給6年內試管嬰兒助孕後的夫婦發出調查問卷,有403例回信有效,118例在助孕後6年內自然懷孕,其中34對夫婦試管嬰兒沒有成功。
也許一放鬆心態,就好孕自然來了。即便沒有,也要相信科技。至於吃瓜群眾,少論人生育方面的八卦,哪怕對方是明星——因為這說不定是她人不願多提的傷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