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出這篇文章需要勇氣,
眾所周知,從2017年中國娛樂圈大地震開始——
誇讚馮小剛變成了「勇敢者的遊戲」
如果你稍微對「馮小剛」有些誇讚,
就會有人站在道德高地,高舉「社會公平」的旗幟批評寫文章的人,是不是收了錢?
如果你稍微對「馮小剛」有些敵視,
就會有人站在道德高地,高舉「電影本體」的旗幟批評寫文章的人,是不是沒良心?
總之,在有關「馮小剛」的這個話題上——文章的評論區總是避免不了「質疑」的聲音。
如果非要給馮小剛貼標籤定義的話,
生活與夢想的理想主義者,也是趨炎附勢的功利主義者。
這句話最適合他,也適合每一個生活在平凡世界的普通人。
我們其實都做不到偉大,誘惑面前,我們沒辦法拍著胸脯說自己一定不會被動搖。
如果我是馮小剛,我大概率會做馮小剛差不多的事情,但我還是會懷念過去的馮小剛,就像是懷念當初的自己,
1997年的馮小剛出現在大眾視野時,中國電影早已高建籬牆了。
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中國第五代導演建了座「璀璨」的,
外面的人進不來,裡面的人也進不去,
而崛起中的中國第六代導演是從挖隧道(地下電影)進去的,
等到馮小剛想進去的時候,
第五代與第六代導演又集體把皇宮鋪上了水泥地板。
於是,馮小剛乾脆就在「皇官」旁邊搭個了棚子。
那些年的張藝謀,陳凱歌還在忙著從藝術電影走向商業電影的轉型,
還在忙著辯論「說教」的電影主題與民族史詩主題的未來,
馮小剛就已經另闢山路,找到了他與觀眾連接的那道橋梁。
這就是——平民現實主義
之所以說,馮小剛是平民現實主義,是在於它的電影不諂媚,
他沒有張藝謀那般重符號,陳凱歌那般重散文式表達,也沒有賈樟柯那般重邊緣符號——
早期的馮小剛電影就是把小人物的現實困境拍給觀眾看,
用小人物的視角去窺視我們這個浮躁的社會以及被現代化而撞倒的那些人。
「就是要在「小事」中挖掘更大的意義,由「小事」組成的日常生活表面上平靜如水,背後實際上是刀光劍影,能量很大。可以說是在每一分錢的勝利中都享受到生活的樂趣。」——馮小剛
儘管馮小剛電影呈現的也是混亂與無序的社會,
與賈樟柯那些第六代導演不同的是,
馮小剛沒有那麼「冷靜的旁觀」也沒有那麼的濃重的「藝術」氣息,
他的電影總是能夠用一種「幽默且諷刺」的話語來解脫故事的沉重,在臺詞話語間讓觀眾自省。
早期的馮小剛電影,幾乎難以看到絕對的「善與惡」,
他總是會給觀眾留下空白,讓觀眾們自己去思考虛實交換背後的真實,
有的時候,當觀眾以為自己得出了真相,但很快別人也推理出了和自己不一樣的「真相」——
這些真相都是對的
馮小剛早在塑造每個故事的人物的時候就留滿了隱喻和諷刺,充滿了解構的味道。
賀歲片在具有娛樂性的同時,應該具有認識價值,除了讓大家感到有非常可笑的地方外,還有就是讓你笑完過後有一些思考的東西。——馮小剛談商業電影的價值
在《甲方乙方》裡,馮小剛藉以了一場荒誕的家庭喜劇,讓觀眾們看到了「變遷」後的家庭生活的壓抑與無力。
在《一九四二》裡,馮小剛借了一場「架空歷史背景」的去歷史真相,讓觀眾們看到了我們過去那段沉重的歷史以及對生命的撫慰。
在《手機》裡,馮小剛借了一場戲虐的夢,讓觀眾看到了娛樂圈背後的真相,即便今天的人們早已經知真相,但還是能感覺到那年馮小剛電影的真誠。
早期馮小剛電影隨處可見,他對於這個社會的真實寫照與認知,他關心人關心普通人,
早期馮小剛電影的悲劇意識,讓觀眾們能夠感受到,他這人是真的願意去為小人物發聲,去通過小人物的悲劇性去探索存在的社會價值,
如今再去看馮小剛的電影,避免不了會覺得馮小剛電影有些主題其實很隱晦,甚至他的電影總是流露出對「十年傷」的一些偏見與牴觸,但是馮小剛電影的鏡頭語言,選角表演的設計,都帶有一種真摯的悲觀。
他的電影不斷向外界散發:未來,是一個人人都敢說真話的時代,
但還沒等到「人人說真話」的時代,馮小剛自己就變了——
馮小剛變得很快。
2001年,他剛在《大碗》裡邊狠狠的諷刺消費主義的陷阱,媒介社會不入的廣告,
2003年,他就在《手機》裡邊開始植入各種廣告,後來的《非誠勿擾2》《私人定製》廣告無孔不入,原來的說真話也變成了各種隱喻的符號。
他一邊以「小鋼炮」的身份罵著觀眾,一邊卻用「電影」背離觀眾,
2013年,在《私人定製》上映前夕,馮小剛連發7條微博炮轟影評人,
語言間的用詞激烈,像極了潑婦罵街——
就是這樣的「罵街潑婦」般的馮小剛,
在前一年,也就是2012年的時候,拍出了《一九四二》——
這部足在中國電影留下濃墨一筆地「記錄」電影。
為了讓農民工們能看到這部電影,
馮小剛通過華誼公益募捐400萬請農民兄弟免費看電影,
然而一年之後,馮小剛到《私人定製》就又換了張臉...
馮小剛的擰巴轉折點是從2010年開始的——
2010年《非誠勿擾2》過後,圍繞著馮小剛的爭議變多了。
2017年中國娛樂圈大地震過後,馮小剛幾乎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一步步靠近深淵,馮小剛終於變成了理想主義的叛徒。
一夜之間,冒出了無數「馮小剛往事」的相關文章,有扒他發家史的,有扒他的感情史的,有扒他緋聞八卦的,
其中傳的最火的是馮小剛與京圈的風雲往事,也就是當年還是電視臺美工的馮小剛跟在王朔屁股後面的故事。
寫這些文章的大多數都會提上一筆2003年王朔的採訪,王朔提到:與馮小剛的」分手「是覺得馮小剛這人太勢力太小人了。
任何訪談與採訪都是有設定或者是立場的,
在攝影機面前敢說真話的人太少,即便是直言不諱的王朔也總是隱藏自己的一部分。
王朔與馮小剛故事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恐怕這些小編們就是搜集幾個星期也無法得知真相。
單純的借王朔的話去評價「馮小剛是真小人」未免太過激烈——
必須要指出的是,從馮小剛電影發展趨勢來看,兩人是勢必要分手的——
馮小剛在與王朔的交往中,受到了王朔小說中平民主義的因素,強烈地追捧禮讚王朔文學,
但是隨著馮小剛眼界與閱歷的提高,他發現了「大院子弟」和「胡同子弟」間的不同:
王朔文學雖然具有話語尖銳,反權威,反傳統,具有濃烈的市井生活氣息,
但王朔的小說有著一種「自由與肆無忌憚」放縱,王朔文學中具有濃烈的精英主義意識以及某種霸權形式,阻礙並且傷害了平民主義的話語權與發展。
馮小剛是勢必要與王朔告別的,也只有告別,馮小剛才能正式走向獨立——
王朔留下的,是馮小剛的創作意識的精神內在選擇,
馮小剛也會像王朔那樣去批評形式主義,表現主義,以及冠冕堂皇的那些虛無的東西,
人們都說,馮小剛電影有著王朔的影子。
只是,恐怕王朔也未曾想到的是,馮小剛在有一天會把批判的箭頭對準自己:
馮小剛開始有意識無意識地對精英分子生活展開許多思考或是批判,
馮小剛與王朔文學上的背離,註定也會讓馮小剛在生活中與王朔漸行漸遠,並擁抱後面的劉震雲。
劉震雲,他總是能夠把單位裡邊的勾心鬥角,人心險惡寫淋漓盡致,
所著作的《塔鋪》《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故鄉相處流傳》都是充滿戲虐與諷刺的作品,值得品味,
他的小說也被網友戲稱為「未遭受過社會毒打年輕人的職場聖經」
馮小剛喜歡這些東西,那些反抗權威具有代表性的東西——
在知識分子,精英階級失語的時代,馮小剛是市井階層的發言人,但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馮小剛在走進「市井階層發言人」的同時又堅守了文化中的「啟蒙意識」。
這種「啟蒙意識」讓他開始逐漸與觀眾離開距離,並走向精英分子的批判視角中去。
與其說是,馮小剛變了,,馮小剛一直沒變。
他追求的徹底的平民主義成就了他,最終也帶他走向了他討厭且充滿「危險」叢林。
在浪潮中湧起,又隨浪潮褪去。
62歲的馮小剛,再回不到1997年,
我們也不會再有過去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