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 位 素 餐
屍位:空佔職位,不盡職守;素餐:白吃飯。空佔著職位而不做事,白吃飯。
近義詞:不勞而獲、飽食終日
反義詞:克勤克儉
// 成語故事 //
西漢時期有一個叫朱雲的人,他身高八尺,容貌壯偉,年輕時喜歡結交俠客,沾染了很多俠客的風氣。到四十歲的時候,朱雲一改節操,開始學習《周易》與《論語》,因此學識變得很淵博,世人都很崇敬他。
當時,漢元帝有一個寵臣叫五鹿充宗,是學習《梁丘易》的,祖父漢宣帝在位時就讚賞梁丘氏的《易經》解說,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說,但也很想知道這家易學與其他幾家有什麼區別,就讓五鹿充宗與《易經》學各家辯論。因為五鹿充宗地位尊崇,又能言善辯,儒生紛紛藉口有病,避免與之交鋒。此時,有人推薦了朱雲,元帝召朱雲入宮辯論。朱雲本來長得一表人才,上堂以後,從容不迫,聲音洪亮,讓五鹿充宗張口結舌,狼狽不堪。眾儒評價這次辯論說:「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嶽,本義是指高大的山。嶽嶽,語帶雙關,既指鹿角高聳,又指五鹿充宗為人位尊氣盛。五鹿充宗那高高的鹿角,讓朱雲給折斷了。從此朱雲擔任了博士,又被任命為杜陵縣令。
朱雲做官以後,耿直的性格依舊,他對朝中那些身居高位而又昏庸無能、無所作為的人甚為不滿,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
後來漢元帝去世,太子繼位成了漢成帝以後,對自己從前的老師張禹很尊崇,位居三公。朱雲因此上書求見成帝,皇帝召見他時,當時公卿大臣都在。朱雲說:「如今的朝廷大臣,對上不能匡扶皇上,對下不能有益於百姓,都是空佔著職位而不做事,白吃飯的人。孔子說過目光短淺的人不可以輔佐國君,因為他們擔心失去利祿,是什麼事情都能做得出來的。臣請求陛下賜一口尚方寶劍,我要斬一個佞臣,以此來告誡其他人。」(原文為「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
成帝問:「你要斬的是誰呀?」
朱雲答道:「安昌侯張禹。」
成帝勃然大怒道:「你一個小官居於下位而毀謗上級,在朝廷上公然侮辱我的老師,罪當死不能赦免!」
御史拖朱雲下殿,朱雲死死攀住殿前欄杆不走,結果把欄杆都拉斷了。
朱雲大喊道:「我能到地下和關龍逄(夏桀時忠臣,因諫被殺)、比幹
(商紂時忠臣,因諫被殺)交遊,已經心滿意足了!只是不知道國家前途會怎麼樣?」
御史便把朱雲拉了下去。這時左將軍辛慶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綬帶,在大殿之上叩頭,說:「朱雲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稱於世。假如他說的有理,就不可誅殺;他說的不對,也應該寬容。臣鬥膽以死相爭!」辛慶忌叩頭流血。
漢成帝也意識到朱雲雖狂言無禮,但直言相諫,說出了一些實情,怒氣消解,然後才饒了朱雲。後來要修治欄杆,成帝說:「不要換了!就把舊欄杆修修,用它來表彰直臣。」
這就是成語「尸位素餐」的出處故事。而屍位、素餐原本是分開的。「屍位」,是指古代祭祀時代表被祭祀的鬼神 、祖先等。來源於《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中的「太康屍位」。在古代祭祀的時候,是由活人裝扮的,代表鬼神或者祖先,坐在某個位子上接受祭拜,不需要做任何動作,這個人就是「屍」,實際上就好像我們現在的神像一樣。這部作品講的是太康處在尊位而不理政事,喜好安樂最後被滅國的故事。
素,意為「空」「白」,素餐就是不勞而食、無功受祿的意思。「素餐」出於《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而在《漢書·朱雲傳》中把「屍位」和「素餐」兩者合成為一句成語:屍位素餐,是形容居高位而不做事的人,也可說「素餐屍位」,或者「尸祿素餐」、「素餐尸祿」。
// 成語舉例 //
大部分人都有惰性,尤其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如果工作中再沒有壓力,尸位素餐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新一屆政府雷厲風行,要從根本上徹底改變政府工作人員尸位素餐的工作作風,因為尸位素餐也是一種腐敗,是腐敗就必須剔除。
生命面前,別再尸位素餐了!
// 回顧成語 //
恣蚊飽血
蟾宮折桂
櫛風沐雨
拾人牙慧
涸轍之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