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70年代的中國農村生活,戰天鬥地欣欣向榮的激情歲月

2021-01-10 贏牟左史

197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特殊時期,在那個年代裡,生產條件雖然低下,人們的生活也很艱苦,但是那個時代的人有夢想,所以不以為苦,生活得激情昂揚。現在的人們之所以懷念曾經的歲月,正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生活得單純。下面的一組照片是1970年代的中國鄉村生活場景,以此來滿足一下懷舊的讀者們。圖為1970年代的農村,一戶人家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迎接新年的溫馨場景。

圖為1970年代的鄉村裡的充滿激情奮鬥精神的黑板報。

圖為1970年代的鄉村裡,廣大農民們熱火朝天的參加興修水利工程的場景。

1970年代的農村,農民們為解決農田灌溉,修築水渠的場景。

1970年代的農村,修築水庫的建設者們的合影,這其中還能看到女性的身影。她們在那個年代都是受人羨慕的「鐵姑娘」。

1970年代的農村,插隊知青們跟隨著農民們迎著朝陽去上工的場面。

1970年代,備戰備荒,圖為河南某地的民兵們的誓師大會。地上擺著的槍炮可都是貨真價實的。

1970年代的農村姑娘們,她們熱情淳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1970年代,憨厚健壯的採石姑娘們的風採。

1970年代,女民兵們在自行車上進行射擊移動靶訓練的場景。

相關焦點

  • 老照片的故事:七十年代的中國農村,欣欣向榮充滿鬥志的生活
    老照片故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階級鬥爭已經從城市蔓延到農村,個人崇拜風盛行。圖為1971年,農民組織學習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語錄人手一本,以毛澤東思想掛帥,突出無產階級政治。這組圖片主要還是以正面宣傳為主,反映那個年代積極的一面。
  • 外國人拍攝的70年代中國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人們是這樣子!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對夫妻和一位老大爺翹著二郎腿坐在一條長板凳上。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男子推著一輛自行車,自行車後座綁著一個竹筐,他的孩子坐在裡面。在七十年代自行車絕對是一件奢侈品,是當時的「豪車」。
  • 1971年中國農村真實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農村是這樣子
    1971年中國農村歷史老照片:現在我們的經濟越來越發達,社會進步飛快,城鄉差距也在不斷的縮小,有些城裡人甚至喜歡住到農村去,但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日子特別的貧窮和單調,低矮破舊的房子住著一家人,為了生存奔波勞作,辛苦一年還解決不了一家人的溫飽問題。今天我們分享一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老照片。
  • 80年代「中國土豪」的生活是這樣的
    八九十年代是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年代,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雖然正在穩步上升。大多數的中國人都處於比較貧窮的時候,但是仍舊誕生了許多「土豪(專題)」,他們的生活已經比較富裕。下面,小編分享一組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土豪的真實生活,一起來感受一下那時候的土豪是什麼樣子的吧!
  • 懷舊70年代的宣傳畫(4)
    時光飛逝,往事隨風,唯有眾多知名畫家,以其妙手丹青,創作了大量的宣傳畫,記錄了新中國的那段歷史,而今我們編選成輯,每輯10張,以此再憶70年代的中國!2、1971年出版的《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宣傳畫,作者未知,山川秀麗的祖國,水壩、油田、工廠、船隊象徵著工業的繁榮,田地、林木表現了農業的興旺,處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3、1976年創作的《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宣傳畫,作者是簡崇民,一位衣裝樸素的女老師,手拿圓規,正在給學生們講解數學題目。
  • 90年代老照片:一代人的生活記憶
    90年代歷史老照片:圖為三個農村青年男子穿著寬大的西裝,每人叼著一根煙,雙手插在口袋裡。 90年代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九十年代的「土豪」拿著一部大哥大和傳呼機。在那個年代能能擁有一部上萬元的大哥大都是有錢人。
  • 兩岸70年代老照片:臺灣亞洲四小龍時代VS大陸開放前時代,你悟到了什麼?
    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有四個國家或地區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這其中就有中國臺灣。這一組老照片是上世紀70年代臺灣的社會,這時候的臺灣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亞洲四小龍,已經是富裕發達地區了。從這滿街的汽車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臺灣確實挺發達的。
  • 70、80、90年代:回不去的時光,帶不走的舊夢
    70 年代·代表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憑票供應的年代,人們搶購的景象有糧票就有吃的,那個年代有公分沒糧票一樣買不到吃的70年代的香菸,你見過幾個?食品印鐵製罐買來的吃完裡面的餅乾又拿來儲存食品穿的是綠軍裝及黃或藍色的土布褂子1976年的結婚證70年代,結婚講究"三大件",加上"一響"即收音機,稱之為"三轉一響"很多人都不陌生,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上海牌手錶名噪一時那時候家裡都有這樣的夫妻老照片那時的小學語文課本
  • 70年代中國的老照片(8)
    上個世紀70年代,眾多攝影家,拍攝了珍貴的中國風光人文照片,而今,我們編選10張每輯解讀,再憶那難忘的時光,並向原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2、1973年的灕江,由美國攝影家哈裡森.福爾曼拍攝,江水清澈,風景優美,一戶水上生活的人家,父親在前面撐船,母親與長大的兩個女兒一起協助,還有4個小一點的孩子在船上,大家一起看著福爾曼拍攝。3、1975年的天津,由北大留學生Michael拍攝,盛夏的季節,海河上老橋橋墩上,坐滿了遊泳的人群。
  • 老照片:70年代的上海楊浦工人新村,那時人們的生活平凡而幸福
    上世紀50年代,工人新村構建起上海的第一代社區概念,楊浦區在上世紀50到80年代曾擁有上海城區最大的工人新村。50年代末期,楊浦區已經建成了40多個大大小小的新村。下面的這組老照片記錄的就是70年代上海楊浦區工人新村裡的人們的生活。圖為70年代的楊浦工人新村居民樓,當年的工人新村設施齊全,樓房質量也好,在當時算是非常先進的居住區。
  • 戰天鬥地,打贏「冬季施工」攻堅戰
    「雪虐風饕天寒坼,烈風侵肌氣成霜」,冬日裡的長春,囿於「嚴寒」建築施工企業大多進入施工「冬歇期」,但中國鐵建西派唐頌項目全體施工人員發揚鐵道兵不畏艱難的連續作戰精神,積極創造條件,抓住最後的「窗口期」,披霜雪,鬥嚴寒,激情昂揚的奮戰在施工現場,力爭「大幹100天勞動競賽」完美收官。
  • 罕見的中國50年代老照片100張
    1953年中國百姓真實歷史老照片:圖為上海一家紡織廠的4個女工人,4個人走在路上聊得非常的歡樂,那時候的人好純樸。1953年中國百姓真實歷史老照片:圖為安徽省阜南縣的一個農村,農民們正在田裡腳踏龍骨車分排洪河水。
  • 《激情的歲月》開播好評如潮 成功塑造科研群像
    昨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鹿鳴影業有限公司承制,廣電總局公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劇之一的《激情的歲月》,在CCTV-1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強勢播出。學者軍人為祖國千裡歸巢 共創歷史點燃民族激情《激情的歲月》作為首部以年輕科研和保障人員為主角的「兩彈一星」題材電視劇,極為難得的描繪了原子彈、氫彈研究的主力——中青年尤其是青年科學家群體,完整地向觀眾塑造了整個建國初期「兩彈一星」的科研群像。在昨晚播出的《激情的歲月》中,王懷民、鍾培林等科研工作者的角色演繹引發網友瘋狂點讚,稱其為「真正的中國巨星」、「民族的脊梁」。
  • 歷史老照片:70年代的臺灣第一美女,最後一張的女子被人圍觀!
    【歷史老照片:70年代的臺灣第一美女,最後一張的女子被人圍觀!】歷史老照片:1993年中國老照片:圖中女人邊擦皮鞋邊拿大哥大打電話,大哥大當時公開價格在20000元左右,但一般要花25000元才可能買到,黑市售價曾高達5萬元。一般人消費不起。
  • 農村八九十年代的6張老照片,滿滿的年味,如今再也回不去了!
    時光如白駒過隙,曾經年少輕狂的身影,如今在歲月的洗禮下,變得更加的滄桑!生活在農村,近年來,社會經濟不斷的向前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央求父母帶著去走親戚,吃大席,如今早已成了記憶!時下的農村,孩子們再也不會為了此頓好吃的,去數星星盼月亮的去走親戚吃大席了!
  • 老照片:70年代的天津,承載著老一代津門人永遠的回憶
    這是一組70年代天津的老照片,跟隨這些老照片,一起去看看40多年前的老津門的模樣。圖為70年代的天津老城廂東門附近,德配天地牌坊前的街景。 70年代的天津新開路糧店門前。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一定都記得當年手拿糧票到糧店排隊購糧的情景。
  • 90年代中國老照片:圖1郭富城頭很多男孩模仿,最後一張讓人心酸
    9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三個讀初中的男孩在照相館裡拍照。三個男孩的郭富城頭是九十年代最流行的髮型,那時候香港四大天王紅遍兩岸三地,很多男孩子都模仿他們的髮型。
  • 明眼說俠話 時代呼喚激情燃燒的歲月
    時代呼喚激情燃燒的歲月
  • 壯麗70周年|一張邛崍老照片背後的「全國第一」
    老照片,新故事。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中國這艘巨輪一路向前,在奮勇拼搏的時代浪潮中,邛崍人勇立潮頭,創造了許多不可磨滅的「歷史第一」。讓我們跟著這些老照片,一起去看看歷史變遷中的邛崍故事。△△吃油靠分配△△住著茅草房△△衣服綴滿補丁……上邊這組老照片展示的是70年代的前進鎮鳳凰村,原邛崍縣前進公社17大隊,全國第一家農工商聯合企業的誕生地。
  • 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7)
    上個世紀70年代,眾多攝影家,拍攝了珍貴的中國風光人文照片,而今,我們編選10張每輯解讀,再憶那難忘的時光,並向原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6、1974年中國的某處農村,由攝影家茹遂初拍攝,夏秋之際,豐收的稻穀,開始歸倉,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國,將糧食增產作為重要的國策。7、1979年的《絲路花語》劇照,由攝影家羅文發拍攝,這部舞劇,是甘肅敦煌藝術劇院以絲綢之路與敦煌壁畫為題材而創作,一經面世,便轟動全國,在那個年代,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