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中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大意: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看過一個關於野外生存的視頻,有一個赤手空拳的人想在熱帶地區的野外生活三個月。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活工具的問題,他在第一時間找到一塊鋒利的石片,用樹皮和固定的木棍上,製作了一把原始的石斧。
石斧是生活工具,可以做有限的砍伐,又可以加工食物,包括對付一般的中小體型的動物,以獲取肉食。可是,這也的確是初級的原始武器。
在斧頭的幫助下,他搭建了一座簡易的木屋,燒制了勉強能用的陶器。
因為附近有水源,他又製作了幾把簡易的長矛,用來在水中捕魚。槍頭用尖銳的石片和動物骨骼製成。
但是,這樣的工具不但簡陋,而且易碎,他就雄心勃勃的開始製造鐵斧,因為他在附近的河流裡發現了原始的鐵礦石。
他的計劃是這樣的:
1:用泥土建造一座火爐;
2:燒制一些木炭;
3:然後把收集到的鐵礦石用簡易的木錘慢慢砸碎;
4:把碎鐵礦石粉和木炭粉混合,起火燒煉,煉出鐵塊;
5:在火爐的幫助下將鐵塊燒軟,用木槌簡單塑形,一端有刃。
6:用磨刀石打磨斧刃,綁在木棒上,收工。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他幹了好幾天才收穫了一把成人手掌大小的石斧。
他靠著這把石斧完成了野外生活三個月的目標。
說到這裡,和大家推薦一把品牌「戶外手斧」,性價比很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下方的網店中瀏覽、諮詢。當然嘍,我是不建議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業餘人士單身去野外居住的,但如果您有相關的需求,最好配置一把相關的工具。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野外製作鐵斧的能力。
畢竟這把手斧還具備防身的功能。
人類史是從文化時代發展到文明時代的過程,在蠻荒的文化時代,大大小小的部落組成了最基礎的原始社會。在這個時候,誰掌握了金屬工具,誰就掌握了部落發展的先機,從而獲得比其他部落更優越的生存條件。有了強大的金屬工具,不但能夠提高打獵效率,初級種植效率,還能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延續部落的生命。
雖然出土鐵器的出土時間最長可以可追溯到商代,但鐵器的大規模使用是在漢朝時期,而且前幾代帝王治下的國民仍然是以青銅器為主要金屬器。
當然,也不是說鐵器就全面的優於青銅器。就拿秦劍和幾百年後的羅馬鐵劍相比,前者的幾乎所有實戰指標都要優於後者,因為後者是用含碳量不足百分之四的熟鐵(含碳量高的是生鐵。含碳量適中的是鋼。)製成,而且淬火技術很差。
中國的青銅劍,其實是銅與錫的合金,這要比純銅器物好的多。
可能有朋友奇怪,博物館裡為什麼有那麼多兩千多年前的青銅劍(黃色),一把把依然寒光閃閃,光亮如新?
這裡有個「水坑」和「幹坑」的區別。前者是在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出土,後者是在比較乾燥的北方出土。前者偏綠(綠鏽),後者偏黑,但後者因為長期浸泡在水中,就不容易被氧化了。但普通的制式青銅劍一般沒有經過硫化銅防氧化處理,所以即使是在「水坑」出土,也不會光亮如新。像越王勾踐劍這種王侯之劍就不同了,他的成分為銅、錫、鉛、鐵、硫,而且劍體紋飾之處的硫含量很高,這才保持了至今還鋒利無比的超高性能。
在唐代,出現了一種叫「陌刀」的成本昂貴的武器,因為主要是為了對付北方遊牧騎兵而製造的,據說製造的時候不能樣淬火,因為作戰的時候容易斷,這裡應該有一些高成本的處理方法(失傳)。
也正是因為成本高的原因(史書記載,一把陌刀價值幾百貫銅錢,合大米20萬斤以上!),央視紀錄片也做過相關報導,唐代全國只有不到20000把陌刀,足可見其珍貴之處,說是國寶也不為過。所以法律嚴格規定,這種武器,不許任何人私藏,也不許王侯用來做隨葬品,以至於直到現在,都沒有在任何出土中發現他的蹤跡。
在《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中記載了一位叫做李嗣業的武將,他身高七尺(大約超過2米),力大無比,所以能使用陌刀這類重武器。
「乃肉袒持長刀立於陣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陣乃稍定。於是嗣業率前軍各執長刀,如牆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
所謂「人馬俱碎」或有誇張,但結合它昂貴的價格看,其實用程度也相去不遠。
在唐朝末期,終於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武器-火藥箭(還有可以藉助投石機投出的火藥包)。到了宋代,火藥武器得以大規模應用,但威力有限。
明代的「神機營」部隊終於開始裝備威力相對強悍的火槍和火銃了,可依然是黑火藥製品,和18世紀才出現的黃火藥武器相比,威力還是要差很多。
可就是這種中國古人在煉丹時發現的黑火藥製品,卻在1626年大發神威。在這場著名的寧遠之戰中,明朝守城軍用在西方進口的「紅夷大炮」擊傷了清太祖努爾哈赤,雖然傷不致命,但他畢竟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幾個月後在瀋陽去世。
但隨著黃火藥武器的逐漸普及,大刀、弓箭的冷兵器時代終於過去,可小小的鐵製手工工具,依然是最值得信賴的日常用品。如果有一天,人類終止了各種形式的戰爭,那些機槍、大炮又有何用呢?如果有一天,你身處荒野,你就會悲傷的發現,面對生存問題,什麼奢侈品和尖端武器都比不過一把最簡單的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