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一部被譽為「神作」的戰爭大片備受熱議與追捧,尤其是其「一鏡到底」帶來的觀影沉浸感及挑戰現代工業化水平的高難度製片更令人津津樂道;今年1月,這部影片就正式官宣即將登陸大銀幕,但疫情危機的爆發讓整個市場停滯,直到5月中旬發布回歸版櫻花海報、確認仍將於院線上映,再次引發行業內外關注。
在經過長達半年的等待之後,這部影片終於上映了。《1917》將於8月7日正式登陸大銀幕,並成為影院復工以來首部登場的奧斯卡視效大片。
今天上午,《1917》開啟預售,同時也發布「一鏡到底」幕後特輯及海報、劇照,再掀熱潮,可以預計,這部影片的上映會為復工初期的市場帶來更大驚喜。
為銀幕而生的電影
對於眼下的影院復工潮來說,《1917》的上映更意味著,觀眾們終於迎來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帶來視覺盛宴的大片。
從《1917》這部電影誕生以來,圍繞它的關注和討論從未停止,除其戰爭題材、奧斯卡團隊等,電影「一鏡到底」的呈現方式與拍攝技法更備受熱議。
什麼是「一鏡到底」?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電影從第一個畫面開始到最後一個畫面結束之間沒有剪輯技法,完全通過一個長鏡頭呈現影片內容。而《1917》則是第一部將視角對準戰爭場面的「一鏡到底」的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1917》「一鏡到底」的創作呈現不是讓觀眾觀看戰爭,而是帶領觀眾親歷戰爭。故事發生在1917年「一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要孤身穿過死亡禁區向前線傳達重要指令。
結合創作與觀影感受,「一鏡到底」 實際上是從返璞歸真的角度打造真實並給觀眾帶來真實,從而實現視聽表達的震撼力與觀影沉浸感。一氣呵成的鏡頭畫面保證了119分鐘劇情的完整性,觀眾從進入畫面的第一秒開始就如同進入通關遊戲,與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鏡頭仿佛打開時空隧道,讓觀眾真正進入到1917的故事環境中真聽、真看、真感受。
在情感層面,觀眾的感受與情感認知經歷由淺入深的過程,一個長鏡頭也形成了一個極度真實與殘酷的「現實」戰爭世界,觀眾在內心體驗與影片內容達到高度一致的時候,也加深了觀影的震撼感受。
有影評人表示「一鏡到底不但沒有限制視野,反而讓人獲得環繞的沉浸式體驗」,也有人說這是「技術真正服務故事的一次講述,不敢想像在IMAX看會有多震撼」,還有人談及觀影體驗稱「這部電影代表了最純粹的視聽震撼,是電影語言最極致的發揮」……讚譽背後可以看到,《1917》不僅是一部為銀幕而生的電影,更是一部直抵人心的作品。
載入影史的技術開拓
《1917》所帶來的震撼視效及沉浸體驗背後,也代表著現代電影工業最高難度的拍攝技法,其「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同樣是一次值得載入影史的技術突破。
在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幕後,是通過十幾個長鏡頭利用後期特效、隱藏性剪輯整合成「一個」長鏡頭的高技術含量創作手法。
為了保證拍攝過程中畫面的連續性,劇組打造了1600米長的實景壕溝和多處戰爭場面,如遍布鐵絲網的無人區、戰火洗禮後的斷壁殘垣、危機四伏的德軍宿舍、荒草悽悽的田野、櫻花紛飛的河流等,並且在「一鏡到底」的冒險途中,片中的每一處場景都不會重複出現。
而為了實現「一個鏡頭」的流暢與完整度,在真正開拍之前演員走位和攝影機的路徑排練進行了四個月,可見實際拍攝難度極大,而其中最長的一個8分半的鏡頭,需要現場大概13個機械師共同完成。
純「自然光」打造的鏡頭美
光線對於《1917》的拍攝同樣是個挑戰,因為採取長鏡頭實景拍攝,影片基本是在自然光條件下進行拍攝的,為了營造戰爭環境中的緊張與危機感,整部影片大部分是在陰天情況下拍攝的。為此,攝影師羅傑·迪金斯下載了6個天氣APP,隨時關注氣象情況以確定拍攝工作的進度。並且,因為影片是按照順時順序拍攝,這無疑也對天氣、光線的要求更為嚴格。
所以,為了呈現這樣一部令世人驚豔的「一鏡到底」的神作,《1917》背後的創作團隊同樣完成了現代電影工業更高製片難度的挑戰,在上述舉例之外,他們還專門為拍攝編寫了一套發光模式、開創了不同機械設備組合拍攝的方法等,這些創新自然也為後來的電影創作提供了模版與經驗。
有人說「這部電影如果不在電影院看那簡直是暴殄天物」。誠然,無論是影片「一鏡到底」所呈現出的震撼視聽感受,還是幕後創作者們以心血打造的一場「工業革命」,都讓這部影片成為一部必須在大銀幕欣賞的作品,因為這份珍貴,也唯有在電影院內才能更深切地體會。拍sir身邊也有這樣的影迷,從1月影片確定引進後一直等到現在,很堅定地表示「這部電影一定要留到電影院去看。」
備受期待的頒獎季「寵兒」
如今距離影院正式復工已經過去十天,復工首周大盤破億的成績也說明了觀眾對於電影的熱情與關心。而眼下正值復市初期,也需要更多優質影片進入,所謂的「優質影片」不僅是高口碑高品質作品,也需要是能夠帶來震撼觀影感受的大片。
因為正是像《1917》這樣為銀幕而生的大片,才能帶給觀眾更深刻的銀幕觀影體驗,也讓大家在獨特的視聽享受之後明白電影及電影院的重要性。而且,影片也將以中國巨幕、CINTY、IMAX多格式上映,呈現大銀幕的豐富魅力。
作為影院復工後首部登場的院線大片,《1917》也是享譽世界的口碑之作,是2019-2020頒獎季「寵兒」,不僅獲得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大獎,更在之後的奧斯卡上拿下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多個技術獎項,此外《1917》還包攬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導演等二十多項國際殊榮。
從目前市場數據看,在豆瓣上超20萬人給出影片8.5高分,在燈塔上《1917》以23.4萬想看人數位居同檔期第一。隨著公映時間漸近,在今天影片預售正式開啟及「一鏡到底」相關物料發布後,大家的期待也更加熱烈。
市場復甦最需要的大片
給沉寂已久的市場帶來信心與活力、給經歷過艱苦「抗疫戰」的觀眾們帶去慰藉與鼓勵,也是像《1917》這樣的大片上映的意義所在。例如,《1917》呈現的是百年前「一戰」時期的一段真實歷史,而今年身處於今年爆發的疫情危機當中的我們,也仿佛在親歷另一段歷史,儘管「戰爭」形態不同,但精神與情感在時空當中的某一點上是相通的。影片中所表達的勇敢、堅持等精神信念,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同樣有積極意義,戰爭總會結束,堅持也終究會得到勝利。
此外,在電影院觀看影片,也才是對於影片幕後創作者們最大的支持與尊重。無論是「一鏡到底」營造的沉浸式觀影體驗,還是真實戰爭現場帶來的奇觀感受,《1917》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甚至多刷的獨特大片。電影是造夢的工具,而《1917》則會帶著觀眾穿越歷史、親赴百年前的戰爭現場,這樣的影片不多得,這樣的大銀幕觀影經歷同樣值得珍惜。
其實在現代影像如此發達而多彩的世界中,電影也因為渠道多元、觀眾消費習慣的改變而有不同的展示形態,正因如此,為銀幕而生的《1917》顯得更為可貴,當然啦,如果想獲得更高質量的觀影感受,中國巨幕或IMAX等高級格式觀賞更佳。
期待著8月7日和《1917》在電影院相見,也期待這部電影的登場為影院復工熱潮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