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經典問題:你什麼時候會對華語樂壇感到失望?問題描述是因為看到當下音樂榜單的現狀,有感而發。
這個問題收穫了七千多萬的閱讀量,吸引兩萬多人關注,熱情的網友們貢獻了接近1萬條的回答。
鑑於時下「流量當道、神曲盛行」的現狀,大家對華語歌壇感到失望,就顯得再正常不過。所以大家才會聚集在這個問題下面,宣洩對華語歌壇的失望情緒。
這個問題的高票回答裡,歌手鄭鈞談音樂榜單的一段視頻被置頂。
排行榜上的歌,它雖然火,但是我一聽,十首裡面有九首,真的聽不下去,這就是屎啊!
以上是鄭鈞的原話。
對於這位搖滾老炮兒顯得有些過激的言論,網友們幾乎一邊倒地選擇支持他的觀點。
如今,臨近年關,各大平臺的頒獎典禮也都轟轟烈烈的搞了起來,十大金曲的榜單也都浮出水面。
其中,「2019TMEA騰訊娛樂盛典」頒出的「十大金曲」,差強人意、槽點滿滿。
我們先來看看「2019TMEA騰訊娛樂盛典」選出的年度十大金曲有哪些。
《一曲相思》—半陽《綠色》—陳雪凝《心如止水》—Ice paper《往後餘生》—馬良 孫茜茹《知否知否》—胡夏 鬱可唯《等下一個他》—馮提莫《像魚》—王貳浪《一百萬個可能》—虎二《那女孩對我說》—Uu《落》—艾辰
實話實說,有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這十首金曲有一半以上的歌名我都沒聽說過,演唱金曲的歌手中,我只知道胡夏、鬱可唯、馮提莫和陳雪凝。
胡夏和鬱可唯合唱的《知否知否》作為ost金曲,唱到街知巷聞以外。知道陳雪凝,是因為看到網友關於她作品「抄襲」的討論;知道馮提莫,是因為她作為直播網紅,實在太火了。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音樂頒獎禮,為何取名為「娛樂盛典」。如今看來,確實「娛樂性」蓋過了專業性。
事實上,「2019TMEA騰訊娛樂盛典」是鵝廠第一次集結麾下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民K歌四大音樂平臺,花大力氣舉辦的娛樂盛典。
高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放出豪言:為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史不斷寫下值得記錄的內容。
但從十大金曲的榜單來看,這些內容明顯沒有記錄的價值。再對比同期舉辦的「音樂盛典咪咕匯」中遴選出來的2019十大金曲,真是高下立判。
一個獎項的設置,歌手們是否能夠得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展現2019年歌壇的風雲變幻,反映過去一年歌手們的表現、熱度及受歡迎程度。
雖說證明一名歌手的成功,以及肯定他的音樂成績,不能單單只以獎項作為唯一評定標準。
但是,如果一個榜單所呈現出的歌手成績,與大眾所期望的大相逕庭,與事實呈現的真相背道而馳。那麼,就不免會讓聽眾質疑榜單的公信力。
每個人都在感嘆「華語樂壇是否真的到了遲暮之年」、「為何周杰倫、林俊傑之後,就後繼無人」,當這份「十大金曲」的榜單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時候,我們似乎也能窺探出個中緣由。
當網紅歌手、翻唱歌曲成為「主流音樂」的時候,不難發現:現在聽歌不是聽眾主動的去選擇;而是音樂平臺已經幫你做出了選擇,聽眾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動的接受。
暫不說TMEA騰訊娛樂盛典榜單中歌曲的知名度、傳唱度如何。
十首歌曲,有幾首是大眾所熟知的?
十位歌手,又有哪個是真正通過長久的樂壇打拼後,才被保留下來的。
就拿其中的獲獎歌曲《那女孩對我說》來講,由易家揚作詞,李思菘作曲,原唱黃義達親自擔任製作人。
這首歌最早發行於2005年,雖然沒有火到人人傳唱、紅遍大街小巷的程度,但也是當年流行一時的年度金曲。
正是有了優秀的製作團隊,才能讓這首歌十幾年後依然受到大家的喜愛。
而如今,一名網絡歌手憑藉「翻唱」,輕而易舉得到了「十大金曲」的殊榮。
這難道不像是你辛辛苦苦用功讀書,最後考取的優異成績,卻在一朝之間變成了別人的成果。多年辛辭,為他人做了嫁衣。
於原唱者來說,這是赤裸裸的有失公允;而於翻唱者來講,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打臉的事情嗎?
後來,針對網友山崩海嘯般的吐槽聲和質疑聲,盛典官方也給出了解釋:獎項的評判標準是以「粉絲喜好」為準。
一句「粉絲喜好」註定了榜單公正性的偏頗。
TMEA騰訊娛樂盛典「十大金曲」只能說是代表了小眾粉絲的喜好與評判,卻不能代表大眾的審美標準。
有人或許會說:小眾的未必就不是優秀的,誠如時尚圈的大咖們的設計一樣。
或許不是面向大眾審美,難道就要說他們的設計是不好的嗎?
當然,我們從來不否認「小眾」的就不是優秀的。
但是,作為一個音樂平臺、一個榜單,它所面向的絕不僅僅,也不可能是一小撮人群。
如果把「十大金曲」比作高級定製,能接受「高定」的或許只有那一小部分的粉絲。大眾更傾向於的是親民、實用的服裝。
就像是真正好的歌曲,一定是為大眾所接受,至少經得起大部分人的推敲。
鄭鈞評價如今的華語樂壇音樂榜單喪失了公信力,不少看似火爆的歌曲實際上並沒有真實價值。
而今看來,雖然鄭鈞言辭犀利,卻不能不承認,他的話是多麼的「一針見血」。將大眾已經意識到的,卻不敢說的華語樂壇現狀,赤裸裸的擺到了檯面上。
為什麼出道二十年的周杰倫出一支單曲,都能引發海嘯般的反應和回應。
一方面,取決於歌手本身質素過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人們被太多靡靡之音荼毒過久之後,哪怕只是一首差強人意的歌曲,也會顯得彌足珍貴。
以前歌手想要成為「傳奇」,是一步步踏實的打拼出來的。而現在「傳奇」的誕生,則是靠粉絲生吹硬捧出來的。
打著新聲代崛起的名號,連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都不清楚,東拼西湊出的一首歌曲,明明漏洞百出,卻仍舊被冠以「爆紅神曲」的頭銜。
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讓歌曲和歌手走紅,都變成「速食化」產物。
口水歌頻出,樂壇被無營養歌曲充斥著。聽眾沒得選擇,只能接受。就像是鄭鈞提到的:擺在你面前的是一盤餿了的菜,你不得不吃。
聽眾把聽歌變成了一件「不得不」的事情;正統歌手「不得不」隨波逐流。兩者都委屈至極。
不知這是華語樂壇沒落的產物,還是音樂榜單「變質」後,催生的「快銷品」,亦或是意味著,聽眾的聽音時代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