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大世界》(原名《好極了》)定檔2018年1月12日,並發布片尾曲《我的八十年代》「養生迪斯科」MV、定檔海報和預告片。作為首部入圍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華語動畫電影,《大世界》憑藉極致的現實風格,成為國產動畫電影又一裡程碑式的力作,與《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合力成就國產動畫電影「四大」系列。
國產「不腦殘」動畫電影,妥妥的拍給成人看!
作為第一部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的中國動畫電影,《大世界》非常長臉。
還獲得了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這電影一看劇照你就會發現,畫風非常的不走尋常路。
講的是一個100萬現金引發的連鎖故事,使用的是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現的是殘酷現實。
電影只有短小精悍的77分鐘,非常適合現代人的節奏。家長就不要考慮帶小朋友看啦,片方都提示大家「建議成年人觀看」了~
(記得在WiFi情況下觀看,土豪隨意~)
《大世界》是一部荒誕詼諧、現實題材的動畫電影,講述了多股勢力圍繞一筆百萬現金髮生的連鎖故事。面對巨額誘惑,各色人物做出不盡相同的選擇,甚至不犧走上歧途。
正如電影海報上標語所描述的一般:我們都想改變命運,我們終被命運改變。
影片真實地展現出在「大世界」下,一群「小人物」的生存百態。其表現力度不亞於真人片,甚至更加殘酷和冰冷。此次發布的定檔預告盡顯影片「現實+詼諧」的基調。
《大世界》的另一亮點,是將「殘酷現實」的內核與「詼諧幽默」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很大程度上的減弱了題材帶來的的沉重感:例如劇情上的「反差」。
看似冷酷的殺手,一邊比著刀討債,一邊接電話回應推銷電話:「我不買房,謝謝你」。這種在插科打揮的對白中穿插社會現象的表現方式,成就了影片的幽默性和深度性。
不僅是劇情,影片的音樂也讓人玩味。預告中的背景音樂採用了人聲口哨,輕快又有點嘲諷味道的曲調似乎暗示了影片中無處不在的「詼諧」元素。因此,《大世界》擬為觀眾呈現出一場兼具「詼諧表達」和「現實深度」的觀影體驗。
導演是?
劉健——這個名字一夜之間登上各大電影評論的頭條。
人 | 物 | 介 | 紹
劉健,1969年出生於中國江蘇
1993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隨後從事當代藝術工作
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副教授
2007年,劉創立樂無邊動畫工作室
第一部動畫電影《刺痛我》獲獎無數,包括義大利城堡動畫電影節Fabrizio Bellocchio 社會獎、韓國首爾數碼電影節綠變色龍獎及亞美尼亞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獎。此片更被提名亞太電影獎最佳動畫片,並且入圍有「動畫奧斯卡」之稱的法國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長片競賽單元。
劉健最初學習的是國畫,並沒有學過動畫,也沒有接觸過電影製作,正因如此,創作的時候,也沒有先入為主的「動畫應該是什麼樣」的考量,反而是跟著自己的感覺來,「我會通過每個角色的小細節,讓這個人物的性格迅速凸顯出來。」
從第一部動畫長片《刺痛我》開始,劉健就以一人之力開始完整的表達他的藝術世界。之前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經歷,以及對於繪畫、攝影、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愛好使他在完成自己的電影作品時,能夠保持一以貫之的風格。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世界》從畫稿到導演,到編劇都是劉健一人之力完成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他本身對於這些形式有著個性化的把握。劉健透露,《大世界》從2012年開始寫劇本,劇本改了幾十稿,2013年開始動筆畫,基本完成是在2016年底。
《大世界》帶給觀眾的逼真感不僅僅是畫面上的,還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電影的配音沒有選擇職業配音演員,而是混雜著各個地方的口音,劉健選擇了他在南京的各個藝術家朋友來幫忙,劉健表示原來也想找知名配音演員,但片中都是小人物,所以還是覺得用和角色性格相符的朋友來配音,希望可以體現真實的生活質感。
我是2007年決定做電影的,之前都是做當代藝術,為什麼做電影呢?這是經常被問的,但是對我個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因為電影它就是一個藝術創作,在07年的時候就覺得其他一些藝術形式,比如說繪畫、攝影、裝置或者其他的,已經不足夠充分表達我想表達的主題,所以當時想電影可能是最合適的,因為電影是綜合的藝術。
的確,動畫片作為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可以包羅萬象。動畫電影較之一般電影可以承載更多導演的想法和靈感。
可以說劉健是有藝術野心的,並且在動畫電影這個檔口找到了適合自己表達的方式。
《大世界》這部電影將於
2018年1月12日上映
前所未見的《大世界》歡迎你
福利來了!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附上#我要到CGV影城看《大世界》#
並截圖私發到微信公眾號給Carman
即有機會獲得1月14日《大世界》任意場次 2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