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小姐
hi,我是段小姐。
- 本期主題 -
英文Logo比中文Logo高級?
最近Dior推出了一個新的定製服務。
「中文刻字。」
聽著就讓我想起小時候跟爸媽去公園,請街頭藝術家給我的名字設計鳳凰花鳥字體。
果不其然,Dior的作品是這樣的
我們的Dior品牌大使Angelababy領著她專屬的刺繡名牌,保持著一貫的從容優雅,笑不出來。
景甜景甜,笑得很甜
張雪迎
嘚!包包爆火後再也不用怕拎錯了~
新晉大使吳謹言
淺色怕你看不清,平行展示給你看看~
畢竟之前看過Dior馬鞍包的拼xx既視感廣告不下100遍,對於迪奧的接地氣,段小姐我已經見怪不怪了。
前年馬鞍包翻紅後順帶火了新的monogram,Dior的這款Book Tote搭上這個印花一經推出,照樣火爆。
為了讓顧客感受到獨一無二的優越體驗,2018年的時候,迪奧就加入了PERSONALISATION服務——
ABCDIOR。
不過那個時候,刻的是英文。
去年Angelababy和吳謹言也背過自己名字、英文or首字母拼音的刺繡包
終於到了今天的中文版。
網友們怎麼說的?
笑歸笑——
如今人人都話行情不好,看著風潮湧動,奢牌漲價,和奢侈品皮囊掛鈎的,是皮囊下宣傳動機的浮躁、曇花一現的博眼球。
過去兩年迪奧,翻紅過、被嘲過,不能說完全沒有博眼球,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沾染環境惡習,但最後能大搖大擺挺進50億美元俱樂部,迪奧對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定位,比誰都清楚。
這水土不服不是錯在商機,而是字形文化。
而且相信我,跟漢字尬上並栽跟頭的品牌,絕對不止迪奧一個。
接著來繼續笑看。
中文與時尚碰撞,
怎麼就成了時尚醜學?
Vivienne Westwood Spring 2018
這種奢侈品總是出盡洋相的事情,在每年中國春節限定的時候尤其明顯——
相信大家都對Burberry的這條「福」字圍巾念念不忘
對VETEMENTS的「雞」和「豬」念茲在茲
潮牌呢?
Fear of God x Clot,「敬畏上帝」必須是每個潮人的時尚素養
上半身是大男子的穩重與擔當,下半身自然要表現不羈的態度。
這件,讓你隨心所欲在想寫的地方寫上「厲害」,一點都不收斂
上官喆x陳天灼
別看Kendrick Lamar x Nike的這雙鞋子平平無奇。
它的側面可是暗藏玄機
「敬畏上帝」+「厲害」+「該死的」,整這一身打扮,很潮很chic,過個馬路真的是看得我都生出了一代亂世巨星浩南哥左青龍右白虎的快意情仇。
冬天輔以山本叔的皮衣「告訴每一個人」並「對不起」,江湖兒女不是沒有海子的情懷
習慣認知是造成直觀感受不同的根本原因,漢字in fashion,實在讓人覺得既陌生又熟悉。視覺衝擊過後,種種想法如鯁在喉——
到底為什麼奢侈品印上漢字會看起來傻傻的土土的?
首先,中文我們看得多了,在我們的審美裡面,它就是文字,比如見到它的第一眼我們就會去想它是什麼意思,而英文更像一種圖案,所以就會順眼。
仔細觀察歐美國家的品牌LOGO,不難發現,它們的設計也會刻意地避免直接現成的英文,就是為了避免直接解讀之後造成的心理廉價感。
反過來對外國人來說,他們看漢字則更像圖案,越看不懂的越好看,也是真的把漢字當圖案來用的。隨機組合,只管好看!
這背後就是一套玩味的心理哲學。
於是不懂中文亂用中文鬧了太多笑話的,大有人在。
比如這樣的
這樣的
「迴旋踢」很酷、「白烤麵包」也很好吃,雖然每個詞單獨拎出來都沒毛病,但是合在一起,簡直八竿子打不著。
以及造詞根本不對的
Han Kjbenhavn你到底在搞什麼鬼?
其次是字體選擇與排字問題,中文筆畫變化很奧妙,整體字型講究「氣質」。而迪奧此次選擇的是最去「人性化」的黑體,視覺觀感很詭異。
而且品牌的設計原意略見扭曲。Book Tote首發的季度是圍繞NIKI DE SAINT PHALLE和LINDA NOCHLIN的論文《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 》而成,主要是對女權議題的訴說。為女性客制化BOOK TOTE該能體現這份女性自主的態度——
筆畫簡單、字體清淡的英文正好能隱約表現。可是一旦名字轉為中文後,筆畫繁贅反而使得個人氣息過分強烈、過猶不及,更有迎合的意味。
加上簡體字在市場上有刻板印象,前不久的「紐巴倫」事件,以及更早之前的「維吾爾族的秘方」,讓搭上洋牌的中文,總讓人不知不覺聯想起假冒的感覺。
當然這些,不是說中文高級還是英文高級,而是我們在將文字的「實際表達含義」與圖形的「視覺形式美感」進行比較——
這本來就是不嚴謹的類比形式啊。
把握分寸感吧!
「自我表現」與「俗氣」僅一線之差
同時好不好看相當主觀,歷經多年演化、歷史悠久的中文字體就具有其魅力,故中文字不應該被一語定罪。
漢字到底應該怎麼和時尚結合是個技術活。
Prada在榮宅的視覺設計裡面,將拉丁文字做了拆分,調整比例拼成了中文。既沒有丟掉Prada Logo原有的氣質,也兼容了漢字的結構感,復古又新派
還有中國李寧的國潮Logo,使用繁體、更突出了漢字的構字結構,一筆一划有書法的堅韌感,不突兀
當然用上漢字無比反應了品牌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而這樣開始中文客訂服務的品牌只會越來越多。
那確實也是在這個易撞包易撞款的時代,給人獨特的優越感、高貴又尊榮,甚至給你一種「我也買得起」的錯覺,自然恰恰說明,Dior在面對市場變化上,放得下身段、和年輕人玩得好。
可中國人越來越不會輕易被LOGO俘獲,何況是沒有設計感的中文——
中文的確不好用,但用得好,甭管是東方牌子還是西方牌子,都會很有成就感。
關於漢字這股神秘的東方力量,迪奧們、李寧們可以設計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