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林中明 上海檢察 收錄於話題#上海檢察機關基層院品牌建設風採16個
品牌簡介
上海鐵檢院
自2016年9月起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相繼集中管轄全市破壞環境資源保護、危害食品藥品安全一審刑事案件和相關檢察公益訴訟,四年多來「DEF」團隊積極主動履行檢察職能,探索專業化辦案、一體化協作、綜合化治理,為上海國際化大都市「藍天、綠水、淨土」和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供司法保障。
作者| 林中明
說起「DEF」團隊絕大多數人或許會感覺陌生,然而如果說食品、藥品、環境資源守護者,那就必須提到在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下稱:上海鐵檢院)就有這樣一支捍衛環境和食藥安全、跨行政區劃辦案專業化檢察團隊,他們把自己稱為「DEF」團隊。「DEF」即以drug(藥品)、enviroment(環境)、food(食品)的首字母組合,成為defender(守護者)的英文縮寫,代表這個檢察團隊以守護食品、藥品安全和環境資源保護為己任。
為一種魚
首次地方立法
今年5月14日《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經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為一種魚立一部法,這在我國地方立法史上尚屬首次。就在當天下午,一起非法獵捕、殺害中華鱘案件被訴至法院,隨後法院開庭審理了本案,法庭支持上海鐵檢院全部訴請,以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當庭判處被告人邢某某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五千元,同時需承擔公益訴訟賠償款四萬元,並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該案被最高法評為長江流域水生態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2019年8月6日,邢某某駕駛自購漁船從江蘇省啟東市連興港出發,在未取得捕撈許可證的情況下,行至上海市崇明區佘山島北面水域使用違法漁具實施非法捕撈作業,捕獲花鰱、鱸魚及中華鱘個體一尾。邢某某發現該中華鱘個體無活力但尚未死亡,即放入冰箱冷藏欲自行食用,後被漁政執法人員查獲。
對於辦理這起長三角地區首例非法獵捕、殺害中華鱘案件,「DEF」環資專業辦案組遇到沒有現存案件可作借鑑的困難,他們以刑事檢察辦案組為核心,與公益訴訟兩個部門一體化辦案,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取證,協同檢索涉中華鱘各類案件海量信息,走訪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基地,聯繫偵查機關對涉案魚體進行DNA及魚齡檢測,量化生態資源損害後果,釐清了指控犯罪和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訴請的一系列相關問題。
在值班律師見證下刑某某自願認罪認罰,同時根據刑某某家庭實際情況,「DEF」團隊提出分期履行公益訴訟賠償款的方案,得到了法院支持,體現出刑事、民事檢察一體化辦案制度創新的優勢。該案入選司法部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工作典型案例。擔任案件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該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吳雲告訴記者,我們在辦理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案件中更注重製度創新,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銜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要求犯罪嫌疑人恢復原狀、修復環境、賠償損失。
無獨有偶,2019年9月郭某因為家中飼養了兩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綠鬣蜥涉嫌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被追究刑事責任。「DEF」團隊在審查起訴階段啟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郭某在自願情況下與上海動物園籤訂了《收容救護工作備案》,向上海動物園支付人民幣五千元,用於對罰沒保護野生動物的收容救護工作,以修復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損失。這是全市首次嘗試收容救護工作備案制度。
四年多來,「DEF」團隊發揮刑事檢察、公益訴訟「1+1>2」的優勢,突破新領域、新類型案件辦案難題,發揮檢察審前主導作用,逐步規範和統一了一類案件的證據標準、執法標準及證據規範,先後辦理了一批有重大影響力的案件。先後辦理10起公安部、環保部、最高檢等上級機關督辦案件,2起中央環保督查組下發線索汙染環境案等一批重特大案件,辦理的某金屬製品公司汙染環境案被列入最高檢環境汙染刑事案件典型案例,卞某某等4人汙染環境案入選最高檢第二批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典型案例,李某等人生產、銷售假藥案入選「中央依法治國辦聯合相關部門發布食藥監管執法司法典型案例」,王某某銷售「問題口罩」案入選上海檢察機關依法辦理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辦理的瞿某某等人汙染環境公益訴訟案獲評中國政法大學檢察公益訴訟研究基地2019年度檢察公益訴訟十大優秀案例,辦理的周某某非法捕撈水產品公益訴訟案入選最高檢「守護海洋公益訴訟專項檢察監督活動」典型案例。
他們結合辦案積極制發《檢察建議》堵漏建制,參與社會綜合治理;同時聚焦網絡銷售、農貿市場、校園食品、嬰幼兒奶粉等突出問題,開展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積極探索恢復性司法理念在公益賠償中的應用,創新了野生動物收容救治、多種生態修復模式等多種形式承擔公益受損修復責任的制度。
滬蘇兩地跨省
開展行政公益訴訟
今年8月20日,「海門區生豬屠宰檢疫工作磋商會」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檢察院召開,「DEF」團隊成員全程參與並聯合組織,還與海門區人民檢察院聯合向該區農業農村局制發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書等。據悉,這是滬蘇兩地檢察機關首次跨省合作辦理檢察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這在全國也很少見。
今年6月,「DEF」團隊成員在辦理一起涉嫌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的刑事案件中發現,6月8日至9日,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興旺肉製品公司在未經駐場官方獸醫檢疫的情況下,私自「急宰」本應無害化處置的一批生豬,而該區農業農村局派駐在企業的官方獸醫,長期存在未做到全程在場監督、違法違規開具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等行為,導致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豬肉進入上海市場流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需要對當地行政監管機構開展行政公益訴訟監督。
「DEF」團隊成員、上海鐵檢院第五檢察部主任邵維倫介紹說,此案的刑事犯罪案發地在上海,但是行政監管問題發生地在海門,由於一方行政屬地檢察機關不能及時了解另一方辦理刑事案件線索和查辦情況,開展行政公益訴訟有困難,因此兩地檢察機關要加強協作,這對案件後期的可訴性也很有必要。此案刑事部分還在偵查之中,而行政公益訴訟已經啟動。
針對食品、藥品、環境資源案件專業性強,涉及市場行政監管部門繁雜,而且案發地與行政監管問題發生在不同行政區域,作案地與犯罪危害地分屬多地等特點,「DEF」團隊認為多地區、多機構、多部門聯動,是辦好案件的關鍵所在,於是他們把「協作機制」作為關鍵詞。三年多來,面對特殊案件集中管轄無先例可循、無經驗借鑑的實際,堅持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邊創新,摸索出一套辦理跨區域特殊案件的模式,構建起一系列相關工作機制。
「DEF」團隊先是完善內部配合機制,探索「捕訴一體」與公益訴訟相銜接的辦案模式,刑事檢察和公益訴訟兩部門共享案件信息、及時介入案件,同步推進打好「組合拳」;並與生態資源保護重點基層檢察院籤署工作意見,釐清集中管轄與屬地管轄的職責分工,構建辦案與監督相銜接的檢察協作機制。
同時他們積極構建跨區域、多部門協作機制,主動加強與各級公安、法院、環保、市場監督等部門溝通協作,建立對口聯繫、信息通報、線索移送、案件會商、綜合治理等配合機制;還與市區兩級17家環保部門建立「環保部門及時通報、檢察機關同步介入調查」機制,確保第一時間掌握重大、突發事件信息;此外他們還與長三角區域相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合作,探索長三角一體化司法協作機制。
四年多來,上海鐵檢院已經與上海軍事檢察院、重慶兩江檢察院、上海市動物衛生監督所、閔行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崇明區人民法院等機構籤定各項案件移送、辦案協作、信息溝通等協議、備忘錄共10份,建立起有效協作溝通機制,逐步完善的機制建設為順利開展專業化辦案鋪就了「高速公路」。
檢察院來了
接受培訓的專家
去年9月19日,一批來自上海市生態環境局、藥品監督管理局、復旦大學等單位27名野生動物、環境保護、食藥品安全專家,來到上海鐵檢院參加專家證人一天的出庭培訓,由資深檢察官為他們講授出庭作證、應對辯護人、法官發問技巧等。
專家為什麼還要接受檢察院的培訓?該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吳雲告訴記者,在一次法院開庭審理案件時,辯護人向鑑定專家證人發問看似常識問題,但法庭上要專家證人即時辯駁卻有難度,於是特意安排了幾場這樣的培訓。
四年多來,「DEF」團隊緊緊圍繞特殊案件集中管轄需要特殊專業知識人才的要求,突出加強專業化核心辦案能力建設,為打造一支跨區域檢察專業化辦案和轉型發展人才團隊提供保障。目前作為環資、食藥、公益訴訟檢察「主力部隊」的「DEF」團隊一線辦案力量達40人,佔全院人員近40%。
「DEF」團隊依託專業化辦案組,搭建「鐵檢講壇」「跨區檢談」「跨區檢察觀」等學習平臺,定期開展「法律沙龍」,邀請資深法官、檢察官以及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專家來院座談交流,重點圍繞環資、食藥案件證據標準、法律適用、檢驗鑑定等專業化問題進行研討,提升團隊專業化知識儲備。
「DEF」團隊注重實訓練兵,組織出庭公訴檢察官聽庭評議、團隊論辯賽、跨區辦案模擬法庭、公益訴訟五院聯賽,連續兩年舉辦「跨區檢察實訓營」,要求團隊全員參與,著力提升檢察實務能力與核心辦案能力。此外,他們還組建「智囊團」提供專業諮詢,借「外腦」為團隊賦能。目前已經聘請市生態環境局、藥品監督管理局、復旦大學等單位27名專家學者專家智庫建立以來,已就辦案中遇到的專業化難題,會同智庫成員開展專題研討交流20餘次,開展專業諮詢300餘人次。
機會總是眷顧勇於探索的人,「DEF」團隊的辛勤付出終於結出碩果。2018年他們獲評上海市「優秀青年突擊隊」榮譽稱號,2019年他們獲評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標兵集體、公益訴訟部榮立市院「集體二等功」,有7名團隊成員入選市院專業化辦案團隊成員。
上海鐵檢院將持續充分發揮集中管轄優勢,探索跨區域檢察協作機制,專業化辦案模式;強化聯動機制建設,推動一體化協作,下好檢察「一盤棋」;立足打造專業化辦案、專業化平臺、專業化團隊三位一體的立體工作模式,為長三角一體化貢獻檢察力量。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DEF」守護美好生活|基層院品牌建設·上鐵》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