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發於『桃桃淘電影』
上期介紹了中國早期立體電影知多少?,我們再來看看西方80-90年代的3D電影。3D全稱Three Dimension,意在長度和寬度外,再增加一種深度。它並不是新奇的發明,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根據「人類雙眼的成像不同」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使人們的左右眼觀看同一圖像時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其實早在1922年,就有3D電影了,可見 原來這麼早就立體了?!。在早期的3D電影史中,1953-1955年、1981-1983年左右,則被認為是兩個黃金時期。
其中,80年代的3D熱潮始於西班牙和義大利合拍的西部片《槍手哈特》(Comin' at Ya!,1981),國內80年代也曾引進過,是第一部引進國內的3D立體電影。
用3D技術拍攝西部片在當時是一項冒險的提議,畢竟3D在當時的商業片領域基本停滯了,只存在於軟核色情片當中。幾乎沒有電影公司願意投資一部3D商業片,即便製作,成片也很難走進影院,多數以錄像帶形式發行。
好在,《槍手哈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電影市場打開了大門。
故事講述一對剛要結婚的新人,婚禮被一對劫匪兄弟破壞,他們綁架了新娘,並開槍打傷了新郎。丈夫康復後,想方設法救出他的新婚妻子。
將槍對準觀眾的牛仔,會聯想起默片時代的《火車大劫案》
只不過這次變得立體了
影片在丈夫和妻子、劫匪和銀行家之間以玩笑的方式結束了前半小時的沉默。儘管喜劇風格與其他部分格格不入,但接下來的動作場面,開始沒完沒了的對鏡頭帶來衝擊,包括飛鏢、蛇、槍、豆子、老鼠、矛、手、蜘蛛、保齡球、蝙蝠、槍管、劍下樓梯、溜溜球、風車、金幣、蘋果皮、火、箭和嬰兒等,不斷從銀幕上超觀眾飛來。
物體扔向觀眾的3D方式是對觀眾的公然挑釁,這種方式在現在的3D電影中已經司空見慣了。
拋開3D,只看平時的攝影,它從近距離特寫到長而華麗的全景鏡頭,看起來也很棒。如果沒有3D的新奇感,這部電影就是一部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
當時的3D,製作成本和放映成本都很高。本片主演之一託尼·安東尼自己發明了一種廉價的投影鏡頭,使影片的放映成本降低許多,影院老闆因此願意放映本片。
第一輪放映下來,3D眼鏡經銷商發現3D眼鏡要賣光了,老闆們這才意識到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商業機遇。補貨後,《槍手哈特》又做了多輪放映,北美200家放映影院共計票房收入1200萬美元。
美國版的預告片甚至沒有展示電影的內容,而是示範了3D技術。《槍手哈特》在2011年三十周年之際,轉換成更為現代的3D,由此成為第一個傳統3D轉制現代數字3D電影。
導演費迪南多·巴迪和他的團隊趁熱打鐵,又拍了一部3D電影《奪寶龍虎榜》(El tesoro de las cuatro coronas,1983),影片曾於80年代在央視電視臺播出過。
故事講述一群冒險家聚集在一起,尋找一些神秘的寶石。
《奪寶龍虎榜》絕對是為了3D而3D。就其本身而言,它在當時非常成功。幾乎沒有其他80年代的3D電影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不過,它並不是一部好電影。
《槍手哈特》的成功讓3D電影重新煥發光芒,也讓50年代的3D電影重新復映。《蠟像院魔王》(HOUSE OF WAX)、《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宇宙訪客》(It Came From Outer Space)先後在1981、1982年、1984年復映。
當時的3D,主要受到恐怖片的青睞。一些美國恐怖系列片借第3集的名義,打著雙關語的宣傳手段以「3D」形式推出。如《十三號星期五3》(Friday the 13th Part III)、《大白鯊3》(Jaws 3-D)和《鬼哭神嚎3》(Amityville 3-D)等。
《地獄犬》(Dogs of Hell,1982)是這批電影中最先上映的。但是1982年3月上映的《寄生魔種》(Parasite,1982)以「第一部3D未來怪獸電影」的噱頭脫穎而出。
這是一部平淡無奇的B級片,寄生怪物也很廉價。不過從B級片角度來看,它沒那麼糟,挺惡趣味,也有些可取之處。特效大師斯坦·溫斯頓負責影片的特技效果,這些怪物看起來像是《異形》(Alien)的低配版。
它擁有大量俗氣的血腥暴力鏡頭,如怪物突然穿過老婦的臉,血液從穿過汽車的鋼管中滴出來等。我們從這幾張動圖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立體感。
當時,那時的3D還是不可避免地扔向銀幕的物體。在《寄生魔種》中,還有一些慢動作和有趣的角度,包括開場的噩夢情節和追蹤鏡頭等,都使影片3D場面看起來更加專業。
《13號星期五》是非常受歡迎的系列恐怖片,戴著曲棍球面具的詹森成為一個標誌性的反派角色。1982年8月上映的《十三號星期五3》推出了偏光式3D版本。
片子一開始就有一些展現3D技術的噱頭,不過很快新鮮感就消失了,接下來就是看過一、二集的觀眾所熟悉的暴力場面。
看過2D的朋友,很明顯能夠看出它為了營造3D效果而設計的那些場面。比如下圖詹森的大手伸向銀幕,我們把畫面分割為三部分,看一下詹森左右手和腦袋的前後景深,層次感是顯而易見的。
片中還有不少難忘的3D場面,最難忘的一幕是一個角色的眼球彈到銀幕上。如果看3D版應該會很棒,看2D版顯得就很拙劣了。
還有詹森破窗而入的鏡頭,也有一種衝破銀幕的感覺。50年代的3D電影的海報就有電影人物衝破銀幕的設計方案,這場戲可以說是把那種設計運用到了電影當中。
即使沒有3D技術的突破,第三部在劇情上也會比一或二略好一丟丟。
不過呢,成也3D敗也3D。我們現在看2D版還是覺得那些立體場面傻乎乎的,它就是不斷向鏡頭扔東西,這只會把你帶離電影,影響了電影傳統的呈現方式。現在也有藍光3D的版本,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肯定會另有一番滋味。
這不是個例,平時在電視上觀看一些國內拍的武俠3D的2D版本時,也能有這種感覺。
這一時期的電影還有一部科幻片《禁地大戰》(Spacehunter: Adventures in the Forbidden Zone,1983),是一個非常過時的西部片架構的太空冒險片,既不如同時期的科幻片,也不如《瘋狂的麥克斯》(Mad Max)那樣的烏託邦公路片。初看時甚至沒有意識到它是3D的,不過片頭、片尾的設計倒是很3D。
《禁地大戰》的片頭、片尾效果
········
"大白鯊"系列也推出了3D版本——《大白鯊3》(Jaws 3-D,1983),導演是和史匹柏合作過的美術總監。
這一集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新奇的海洋世界風格的主題公園中。可以用3D手段展現一個最先進的水下設施以及各式各樣引人注目的娛樂活動。
這一集肯定是狗尾續貂的,但是它用3D捕捉到了一些諸如鯊魚穿梭、海豚跳躍、水濺鏡頭、滑水跳躍、鯊魚爆彈和噴霧器的畫面,如果觀看3D版本,定有可看性。
《鬼哭神嚎3》( Amityville 3-D,1983)則是一部更加愚蠢的電影。這集導演是美國老牌導演理察•弗萊舍,他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包括《海底兩萬裡》(1954)、《朱門孽種》(1959)、《神奇旅程》(1966)、《勾魂手》(1968)、《虎!虎!虎!》(1970)和《綠色食品》(1973)等,他還有一個偉大成就是發明了光學錯覺技術。
這次,他通過3D效果來製造恐怖,然而,對於一部恐怖片來說,這些立體效果看起來特別老套和無聊,比如3D的蒼蠅,3D的飛盤,為什麼要去著重拍它們?感覺它的3D效果只是把背景和主體前景區分開來,而不是像其他電影那樣飛出銀幕。不過大家現在看到的都是2D也就無所謂啦,但是看的時候還是會分心。
還是截取幾個感覺還不錯的畫面吧:
1985年的美國立體動畫片《奧林傳奇》(Starchaser: The Legend of Orin),有如太空歌劇一般的宏大場面,這是派拉蒙電影公司1985年出品的世界第一部3D動畫片,曾於1988年由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引進。
故事發生在2985年,在地下世界的深處,人們被暴君zygon奴役,但是新生的英雄奧林可以使用一把神話般的劍。它的故事和風格就像《星球大戰》一樣將傳統武士片賦予現代科幻的色彩,它肯定有借鑑《星球大戰》的部分,最明顯的就是雷射劍。
它的動畫效果和拍攝效果都很好,編劇的對白功底也令人驚訝,鑑於它是一個動畫片,這一點就顯得更加引人注目了。
這部電影的大部分動畫都是在1.85:1畫幅的框架下進行的,但是當時的單條3D投影系統需要2.35:1畫幅比例。結果,許多鏡頭顯得異常緊湊,在某些情況下,角色的頭部只得被部分切斷。
影片總長150分鐘,對於一部立體電影來說,有些太長了。很多朋友小時候都在影院看過,應該是足版的。
3D的這股第二春也影響了一些音樂MV的拍攝,比如科波拉和麥可•傑克遜就拍攝了一支3D音樂短片《EO船長》(CAPTAIN EO),大家應該都看過,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它原本是3D的。
這支短片從1986年到1996年在美國的迪士尼主題公園上映。傑克遜去世後,這一景點又回到了迪斯尼樂園,不過2015年12月它在最後一次放映後,又消失在了觀眾的視線中。
當80年代的3D熱潮褪去後,除了IMAX公司的幾部IMAX 3D短片外,90年代的3D電影屈指可數。不過有兩部不能說是3D的「3D電影」倒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第一部便是《猛鬼街6》——
很多恐怖片早在80年代初就以3D版本推出了第三集,新線電影公司算是後知後覺了,它們直到1991年才將《猛鬼街6》(Freddy's Dead: The Final Nightmare)加入了3D的噱頭。
不過,《猛鬼街6》並不是完全意義的3D電影,在電影院放映的版本中,只有影片結尾,從女主角瑪吉戴上特殊的3D眼鏡的那一刻起,到她摘下眼鏡的那一刻,是完全採用3D技術拍攝的,大概有13分鐘(總時長105分鐘)。
這一手法,是參照「互動噱頭大師」威廉·卡索1960年拍攝的《13幽靈》(13 Ghosts)中的互動形式,我們之前曾多次介紹過。兩部片的觀眾被要求與電影中的角色在同一時間佩戴上眼鏡,看到某種效果。對於《猛鬼街6》來說,既無新意,也有意思。
再來科普一下,《13幽靈》的主角佩戴一副眼鏡即可見鬼,電影公司做了一款紅藍濾光片的過濾眼鏡發給觀眾,觀眾配合情節加以佩戴。紅鏡片會加強鬼魂的顏色,而藍鏡片會過濾掉。如不佩戴,鬼魂只能依稀可見。
《十三幽靈》中主角佩戴的見鬼眼鏡
給觀眾佩戴的眼鏡(左)
《十三幽靈》的見鬼眼鏡取決於觀眾看哪個顏色的鏡片,要麼在屏幕上看到鬼,要麼太害怕或不相信有鬼,就選擇看不到它們。它的工作原理是,鬼被著色為藍色,藍鏡片自然過濾掉鬼魂,紅鏡片看銀幕上的藍鬼也就浮現出來了。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使幽靈「出現」或「消失」。
現有的DVD版本是2D黑白,不過藍光版獨享紅藍濾光版,還附贈了一個過濾眼鏡。
《猛鬼街6》借鑑了這個概念,帶給大家一種互動體驗。瑪吉戴上3D眼鏡(後來這枚眼鏡隱形了),「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進入弗雷迪的大腦中,去追尋弗雷迪的變成殺人狂魔的原因。
由此,影片先讓眼前一副原本平面的畫變得立體起來,然後顯現出一道門。瑪吉進入後,影片採用了類似迪士尼主題公園或環球影城那種過山車似的運動長鏡頭,前景還有飛來飛去的物體與主背景區分開來,讓觀眾對3D體驗所有代入。
瑪吉剛戴上3D眼鏡之後,以第一人稱視角
讓觀眾代表了瑪吉,真正開啟這場3D體驗
過山車式跟蹤長鏡頭
瑪吉和弗雷迪搏鬥有點兒VR的意思了,看看她在兩個空間中的動作:
後來還有各種展示立體縱深的場面,比如角色們選擇用哪一種武器殺死弗雷迪,每每都要將之朝向銀幕比弄一下:
還有弗雷迪的「橡皮式」胳膊。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情節,忍不住會笑出來:
不過,這些3D場面破壞了電影用視聽展示故事的魅力。導演瑞秋.塔拉蕾原本希望弗雷迪的死能更具有史詩意義,卻受到了3D的限制。3D電影的拍攝過程非常困難,以至於所有的焦點都從弗雷迪的死亡中消失了。事實上,他死亡的方式並不是在拍攝前就想出來的。
根據塔拉蕾的說法,「這一切都是關於『我如何製作一部3D作品?』」,而不是「我怎樣才能讓殺人狂弗萊迪變得有趣?」這真是太可惜了,因為這讓弗雷迪的死沒有之前任何一部電影中的『死亡』那麼史詩。」
《猛鬼街6》這13分鐘片段,觀眾佩戴的是老式的立體色眼鏡(紅藍鏡片),附一個3D版和2D版的視頻截圖。
涉及3D的情節在當時推出的大多數錄像帶版本中都被刪除了,只留有2D情節。
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美國的3D電視公司就已經開始推出3D錄像帶了,專門針對當時已經下映的3D電影。3D電視公司通過郵購的形式銷售了許多3D錄像帶和3D眼鏡。不過呢,這些錄像帶無法在當前的3D高畫質電視或任何其他高畫質電視上播出,因為它們是過去的模擬視頻。而且,3D錄像帶的技術質量有點低於大型製片廠的普通錄像帶版本。
但是,針對《猛鬼街6》這樣的2D+3D,電視公司還沒來得及展開對策。當時只有英國的租賃版錄像帶包含了3D效果,還贈送了5種不同的紅/藍3D眼鏡。當然,現在的DVD及藍光版都保留了3D鏡頭,有設備和條件的朋友可以看下。
在2D影片中有限的使用3D是一種很有趣的噱頭,關鍵要看如何運用。今年我們還將有機會看到畢贛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中是怎麼玩轉2D變3D的。
在介紹第二部電影之前,我想先拿兩部同時期影片舉例,我們便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差距。
90年代的真人3D電影一直都在走下坡路,它們的製作往往都很低廉。比如1995年的警匪片《尋求庇護》就是是一部在各個方面都很糟糕的電影。3D是它唯一的亮點,儘管在2D中觀看它並沒有什麼區別,也沒有明顯的效果。
這部電影的3D更適合展示空間的層次感,你可以從中看到還沒有被摧毀的世貿中心的3D空中影像,就連預告片都特地保留了世貿中心和自由女神的鏡頭。
再舉一例是1997年的B級片《鬼精靈出籠》(The Creeps), 這是專門拍攝低成本B級恐怖片的滿月電影公司出品的,以低成本的粗製濫造而聞名遐邇。
故事講的是科學家將文學名著中的鬼怪——德古拉、弗蘭肯斯坦、狼人、木乃伊賦予生命,但過程中出了點兒問題,它們都變成了小矮人(真是低成本)。全片出場人物不多,場景也很單一,只能依靠一些內景的陳設、道具的擺放來突出立體感,對於3D的表現還在原地踏步。
用的招數還是把物體伸向銀幕
靠一些物體作為前景的層次
據IMDb的資料顯示,《鬼精靈出籠》還是採用立體視覺3D技術(StereoVision 3D)拍攝的,用克裡斯·康登立體視覺鏡頭拍攝的35mm電影。藍光版(2D版)畫質還是不錯的說。
拋開3D,它的故事也不值得一談,對於這種B級片來說,一個角色都沒死,甚至沒傷一滴血,實在不科學,演員的表演也特別糟。
了解了這個時期3D電影的特徵,再看下面這部就會有脫胎換骨的感覺,雖然它是一部不能說是3D的「3D電影」。這部影片就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皮克斯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由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合作推出。
這部電影當初是用三維製作的,但它卻是以2D上映的。當時迪士尼還是只認可傳統的二維手繪動畫,皮克斯想要標新立異,用計算機生成三維,虛擬攝像機通過數字空間移動,捕捉每個人物和場景的質量和尺寸。當時的影院還缺乏影片缺乏以這種方式放映的高科技投影機(也就是現代3D,後來的RealD 3D)。
《玩具總動員》海報
現在看《玩具總動員》第一集,還是能看到維度的感覺。比如伍迪順著樓梯扶手下滑、巴斯光年展示自己的飛行能力時,在過山車軌道轉了一圈,騰空飛起又降落的場面,還有小綠兵的戲都很有緯度。這部影片的3D感知是一種把觀眾吸引進去的體驗,而不再是有東西飛向銀幕的感知。
不過三維效果對於當時的技術來說,還是非常高難度和複雜的。所以有些具有拍攝難度的地方就通過巧妙的技巧避免了。例如頭髮的動態效果,所以安迪、希德和莫莉都是短髮,而安迪媽媽的頭髮總是綁在一個簡單的馬尾辮上。還有飛濺的水滴,當伍迪把他燃燒著的腦袋扔進一碗麥片粥時,觀眾看不到任何液體。我們再對比後面幾集,效果愈加明顯。
國內是在1996年引進了《玩具總動員》,雖然它是一部不能說是3D的「3D電影」,但它還是影響了後來的一系列三維電影和真正的3D電影,包括《蟲蟲危機》《螞蟻雄兵》都是三維製作,《蟲蟲危機》是第二部由迪士尼與皮克斯製作的三維電影。
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RealD 3D動畫片是2000年的《小雞快跑》。直到2009年,迪士尼-皮克斯才推出了3D版的《玩具總動員》和《玩具總動員2》,後者在1999年上映時也是2D版。儘管最初的電影是三維製作的,但轉制團隊還是花了近18個月的時間來轉制這兩部《玩具總動員》電影。
90年代的其他3D電影主要是短片,多用於主題公園的3D展示,比如《終結者2-3D:超時空戰役》、《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和《布偶電影3D版》(MUPPET*VISION 3-D)等。
《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Honey, I Shrunk the Audience)是放在迪士尼樂園的,該短片是在迪士尼電影《親愛的,我把孩子放大了》(Honey, I Blew Up the Kid,1992)和電影《親愛的,我把我們縮小了》(Honey, We Shrunk Ourselves!,1997)之間推出的。
講述一名獲得了「年度創作獎」,在頒獎會場上,他向觀眾展示了他的微縮槍。可是不留神,把在座的所有觀眾都給縮小了。雖然觀眾後來恢復了原來的大小,教授的寵物狗卻變大了。
1995年,卡梅隆召回《終結者2》主演開始了《終結者2-3D:超時空戰役》( T2 3-D: Battle Across Time)的拍攝。雖然全長只有不到12分鐘,卻耗資6400萬美元,於1996年上映,至今為止全世界上只有3個以內的影院能完整演義這個電影。
放一個網上現成的片段,供大家欣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