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剛川》上映5天後,票房已突破4億,成為第一部刷下國慶檔的影片,佔據各大影院排片量第一。3月立項,8月拍攝,10月上映,還提前了兩天,後期準備時間僅兩個月左右,這樣緊湊的製作來獻禮抗美援朝70周年,觀眾紛紛懷疑管虎是不是太草率了點,可在上映前,張譯說了這樣一句話:我以我的人格擔保,《金剛川》不次於《八佰》!衝著張譯這份斬釘截鐵的態度,大家走進了電影院。
看完後,不得不誇讚管虎很聰明,他抓住了最關鍵的點。像抗美援朝這麼大的場面若全部復現,恐怕不大可能,僅2個多月的時間,創作過程中必然會受到諸多限制,管虎巧妙地採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展現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跡。
影片重點講述了1953年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場戰役——金城戰役,影片採用三個視角,普通士兵、美軍飛行員和炮兵的視角審視了這場戰鬥。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就是通過那座橋,沒有一個怕死的。影片的故事正是從這座橋展開,志願者戰士們為了在規定時間裡到達戰場,在美軍一次次戰火的攻擊下,不顧生命危險渡橋修橋。
其中管虎聰明的第一個點在於從不同視角敘述故事情節,三位導演各司其職,既節省時間又可以保證質量,把故事更深入地講完整。第一個視角是普通士兵,即使會有全部犧牲的風險也要毫不猶豫去拼命,他們所堅定的信念便是保家衛國。
第二個視角是美軍飛行員,擁有裝備優勢的他們根本不把志願軍看在眼裡,對於河面上修橋,三四天的功夫而已,可對於志願軍來說,難上加難,他們修好,我們炸掉便是了。美軍一次次的炸毀,志願軍一次次修好,就連美軍駕駛的飛機都被高射炮擊落在地上,這一舉動,給美軍一重擊。
美軍再次派出轟炸機、榴彈、燃燒彈、延時炸彈等,使出各種手段,當美軍每一次認為橋被炸毀,再也無法修復,可每一次偵查時,那座簡陋的木橋又再次屹立在河面上,美軍的戰鬥意志早已鬆散。但,完成不了任務無法回去,他們最後使出超大型戰鬥機,勢在必得。這次將木橋、以及工兵連的駐紮地炸得面目全非,美軍放心了,終於可以回國了。
在他們認為是最後一次偵查時,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志願軍依舊在快速而有序地過江。橋,沒錯,它是毀了,但志願軍的信念沒有被擊垮,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一個疊一個,組成了橋梁,用脊背和肩膀,作為橋面,築城了一座牢固的橋梁。在美軍的視角裡,他們看到了中國志願軍的精神,他們是永遠打不倒的。即便那時的我們裝備落後,但志願軍仍然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第三視角是炮兵,他們的眼中美軍是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即便是這樣他們也要拿著自己的武器和命去守護戰友。
隨著三個視角的切換,影片的情緒不斷上漲,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多年來志願軍的不易,如今的中國離不開他們的誓死捍衛。
其次是管虎聰明的第二個點——演員陣容,張譯、吳京、鄧超等人出演,有一群明星卻沒有一個光環,他們三人的演技觀眾早在《戰狼》、《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紅海行動》等作品中領教過。
從影片一開始三位演員的演技就在線,面對敵人的轟炸,沒有絲毫猶豫,看見戰友的屍體時,那撕心裂肺的叫喊讓人揪心,他們化悲痛為力量,和美軍拼了。
其中張譯在自己受傷後,用紗布給包紮好,一瘸一拐走向高炮臺,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有多痛,張譯的表情精準地呈現出那種痛苦但仍然要努力振作的狀態,他已經與角色融為一體,感同身受自己所處的環境。
最後,管虎聰明的點是群體,大家都學過歷史,知道他們那時打仗的艱辛,並對戰士們肅然起敬。抗美援朝是一次著名的戰役,能把這個呈現在螢屏中已經實屬不易了,觀眾好奇的是他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
除此之外,目標群體非常廣泛,票房還是可以保證的。戰士以死捍衛祖國的精神引起共鳴,賺足觀眾的眼淚。從結果來看,《金剛川》是成功的,絕大多數人領略到影片所傳達的意義,同時也印證了張譯那句話。
如今,影片上映不到一個星期,就可以有破4億的成果,可見《金剛川》的潛力不容小覷,管虎也自《八佰》後再次創下奇蹟,兩個月時間能完成這樣的程度,縱觀娛樂圈,可沒幾個人敢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