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Prada在早前因為代言人被推上風口浪尖,品牌的股價在輿論的風潮中時高時低,網友們調侃道「流量是把雙刃劍,使用須謹慎」。
品牌近期的另一次熱議,來自22歲的女詩人Amanda Gorman。她身著Prada明黃色長款外套,頭戴Prada紅色發箍,出席了總統拜登的就職禮。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她亮相後短短數小時,Lyst上「黃色大衣」的檢索次數增長了1360%,Prada的紅色發箍也宣告售罄。
「穿Prada的女詩人」登頂熱搜,獲得的幾乎是一致好評,一前一後兩次熱議,民眾的態度可謂相去甚遠。
「Prada不好穿」,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到底擁有何種特質的人更適合Prada?若非要選出一位方方面面都吻合品牌氣質的Prada女郎,私以為再多的代言人都不及Miuccia Prada女士本人的演繹。
VOGUE評選出的部分「Miuccia Prada's 12 greatest style moments」,多數look來自她身穿PRADA在秀場的謝幕。
對於Miuccia Prada「會穿」這一點,許多業內人士都表示認同:
Miuccia Prada not only designs the clothes we all want to wear, she’s the woman fashion editors want to dress like, too.
這個年過七旬、笑容可掬的小個子老太太散發著讓人挪不開眼睛的迷人魅力,她的每一次亮相,都讓人想要從頭到腳照抄搬進自己的衣櫥。
撇去她充滿傳奇色彩、值得稱頌的人生經歷不談,僅從最淺顯的一點出發:她既不年輕貌美,也不骨瘦如柴;她長相一般,身材普通,在俗世定義下,絕對是對「時尚完成度全靠臉」的最有力反駁。
加拿大創意人Guillaume Lavoie甚至專門創立了「What Miuccia Wore」,一個熱衷於Miuccia個人風格的Instagram帳戶。
借用一句《 i-D 》的引語:想了解 Miuccia Prada根本無需理由,如果非要的話,請往下看...
不難發現,Miuccia偏愛女性化特徵明顯的打扮。半裙,是她著裝中最不可或缺的標誌性單品。
無數次秀場謝幕時刻,Miuccia略顯羞澀地從後臺探出大半個身子來,身上常見的搭配便是套頭針織衫與及膝的各色半裙。
有人將其總結歸納為中產「知性分子」形象,對此Miuccia輕而易舉地就給出了否定的回應,「當大家用知識分子來形容我的時候,我反而會想做很笨的秀。」
Miuccia所說的「笨」,很大程度體現在她設計的各色鞋子上,它們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又值得玩味,Miuccia熱衷於在各種場合穿著這樣的「笨」鞋子。
她了解自己,大多時候,她的著裝並不給人強勢之感,也極少刻意塑造power women的形象。與之相反,她痴迷那些華麗誇張的配飾和不同尋常的色彩搭配,充滿了柔和的女性化特質。
與本人風格如出一轍,其作品也沒有高聲疾呼要如何彰顯女性力量,而是以一種更高明而巧妙的方式,來表達對於女性群體的崇拜與支持。
2018春夏系列,Miuccia借卡通插畫隱喻,表達對女性遭受不平等待遇現象的不滿。
「她的很多設計往往專注於習慣被忽略的下半身,尤其是裙裝。」
及膝的緊身鉛筆裙,或是呈傘狀散落的百褶裙,如何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詮釋半裙,往往是Prada秀場上的重頭戲。
Prada 2001 SS vs Prada 2021 SS
15年接受英國《獨立報》採訪時,Miuccia曾說成功的秘訣就是永不放棄自己的強烈個性。
回顧女明星們身著Prada「徵戰」紅毯的這些時刻,不露鋒芒,但卻不明覺厲。女權這一命題表達之於Miuccia,像是一種「借力打力」,這一力量根植於她對女性風格本身的肯定。
「時尚總是和陳詞濫調的審美捆綁在一起,而我想把它們分開」——「醜」的美學(Ugly Chic)
Prada式美學的構成,怎麼都繞不開的一個關鍵詞,一定是Ugly Chic。
90年代末,性感風大行其道,大家都在擁抱性感緊身的裝束。Miuccia反其道而行,硬朗的制服、笨重的粗跟鞋、一幅老教授般的學究範,與Tom Ford執掌的Gucci、以及風頭正勁的 Gianni Versace 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引用 Miuccia Prada 的原話,1996 春夏系列的理念是「the good taste of bad taste」(好品味可以拯救惡俗)。大面積的手繪條紋和70年代窗簾風格幾何印花,以「發黴般的綠」、「如泥濘髒水般的棕」被呈現出來,怪誕中有種難以抗拒的甜美。也正是這一系列,奠定了Ugly Chic的基礎。
雖然在當時並不討喜,但人們開始注意到了Prada,震驚於材料的錯誤使用、震驚於尼龍材質不僅能被運用在包袋上,震驚於品牌對於美醜的邊界探索。
「我所做的不過是用審醜吸引人。事實上,我的大部分設計都是關於摧毀的——或者至少是解構——打破對美貌、魅力、資產階級婦女的成見。時尚總是和陳詞濫調的審美捆綁在一起,而我想把它們分開。」
「醜」的生命力往往比「美」更加頑強茂盛,它比任何事物都能賦予穿戴者力量,「因為你必須要有足夠龐大的自信,要能早於他人穿上他們討厭、有可能還是別人不會穿的東西。」
Alexander Fury曾在《MIUCCIA PRADA – THE MASTER OF 'UGLY'》一文中表示:「Miuccia Prada不斷變化的美學和挑起情感的領域影響著眾多設計師和時尚業者,有時甚至會影響整個流行文化。」
從1996年春季至2011年秋季的Prada系列中精選出的作品,Steven Meisel掌鏡
種種風格上的獨特與複雜,皆逃不開Miuccia的人生經歷。
1913年,當Prada兄弟Mario和Martino在米蘭創立以家族姓氏命名的皮革製品公司時,大概想不到一百年後,Prada會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時尚品牌之一。
Mario Prada是個傳統又頑固的人,他認為女性不該從事商業活動,很長一段時間,Prada家族的女性與品牌生意毫無關係。造化弄人,最終接手公司的,正是他最小的孫女Miuccia Prada。
加入家族企業之前,Miuccia從未學過服裝設計,她一心研究政治學,拿到米蘭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在 Piccolo Teatro劇場表演默劇,一待就是五年。
彼時正值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社會思潮蓬勃發展,年輕的Miuccia叛逆、激進、飽含政治理想,對時尚不屑一顧,認為那不過是一樁愚蠢的買賣。
雖然缺乏經驗,但Miuccia Prada 卻不乏膽識與才華。在丈夫Patrizio Bertelli的鼓勵下,於1988年推出Prada第一個成衣系列。
Miuccia從來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人,一個「拒絕奢侈理念」的精品設計師,給品牌帶來的將會是巨大的、顛覆性的衝突矛盾感。
雖然位列「六大藍血」品牌之一,但Prada走的從來都不是討好富人的路線。
「我要做的是將一種新的審美觀念引入高檔時尚領域,而不僅僅是富人的美麗事物。我從未想過要為富有而美麗的特定女人做一件漂亮的衣服,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的工作看起來笨拙且有些不合時宜的原因。」
她從窮人身上「取經」替富人治裝,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品位的界線。
在她的字典中,珍稀不等於奢華,尼龍、樹脂、塑膠.這些笨拙且不合時宜的材質,被運用在高級時裝的製作中,被賦予了遠超其本身的價值。
這些略顯粗笨的設計和材質穿在身上,也許並不會讓你看起來很「有錢」,但能讓你足夠「有趣」。在一定程度上,穿著它的人確擁有了自主選擇美感的自由。
這讓穿Prada的人之間,形成心照不宣的默契。畢竟,懂得欣賞Prada從來都是需要一定門檻的。
寫作過程中不免想起曾經的時尚啟蒙,那部舉世聞名的《穿PRADA的惡魔》。不得不感慨作者的精練老道,是啊,除了這五個字母,還有什麼能將這個時尚圈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光怪陸離」表達得更為極致呢?
時而能在網上看到一句略帶嘲諷的「是我不懂時尚嗎?」可這門價值數千億美金的生意,從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的。
「人們經常不願意承認自己喜歡時尚,但其實時尚吸引著每一個人,從計程車司機到大學問家皆是如此。」Miuccia如是說,「我從沒想過有人會願意穿畫有猴子和香蕉的衣服。這讓我更深刻地去思考人,思考人們有多大可能願意把自己的一切展現出來。要想了解人、了解這個世界,時裝真的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工具。」
或許我們都應該學會用更加理性且坦誠的目光,去看待這個已然在當代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可思議的工具。
撰稿:Namiko.
圖片:網絡
/
聯繫我們:info@fakeshion.com
SANN STELLER 是一個成立於2016年的設計師首飾品牌。品牌希望塑造可穿戴的裝置藝術首飾,在當代藝術靈感中融合具有珠寶質感且獨特精緻細節的設計,將設計靈感融入當下審美文化語境中,研發具有藝術性並表達當代生活方式的作品。
Arsis於2018年5月成立,品牌logo 形似希臘字母「delta」,寓意突破、改變和無限可能。當代的女性,從來不是一個單一的存在,她們視野開闊又經歷廣泛,每一面都鮮活而精彩。在這種觀念下,Arsis拒絕千篇一律,締造多變的設計風格,為在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的人而生,是發掘無限潛力的見證者,給予女性更多的可能.。
Arsis每個系列的設計靈感都來自於對生活和文化的體驗。旅行、音樂、文學、城市生活、亞文化社交場景,方方面面都成為Arsis設計師們的養分。它並不崇尚隨機因素太重的「靈感」說, 認為設計是文化體驗後的表達,是善於融入到不同的亞文化場景,以當事人的視角將一類人的價值觀念附加在作品之上。因此,Arsis是一個多面派,有多重的設計風格,豐富的流行元素,Arsis又是立場分明的,因為它每一個系列都來自對一類行為和文化的深刻解讀。
加入FAKESHION好物個人微信號
ID:fakeshionista
發現更多小眾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