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個問題,其實開始我想笑,嚴格地說,印度對二戰什麼貢獻都沒有!因為當時壓根沒有印度這個國家。現在的印度,是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以後才獨立的,並於1950年1月26日才成立印度共和國。
所以說,二戰期間印度的不存在的,印度次大陸還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因此,標準的說法應該是英屬印度對二戰的貢獻,更為貼切。
概念我們搞清楚了,那麼我們就談談這個英屬印度對二戰的貢獻(為了敘述方便,後面統一用印度代替英屬印度)。
二戰期間,實際上印度還是有一個爭取獨立的組織,就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辦公地點在安達曼群島,人口33000人,這個所謂的政府是親日派,它的結局我們後面會隨機帶上。
二戰期間,在印度次大陸唱主角的還是英屬印度政府,其它那些組織都不值一提,連存在感都沒有。
印度對二戰的貢獻,有三個方面。
第一、就是有高達4億的龐大人口資源,可以為盟軍提供兵員、後勤人員等等。
關於這一點,我們展開詳細說一下。
1939年9月1日,二戰剛剛爆發後,印度總督林利斯戈就宣布印度進入戰時狀態,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可以隨時調配印度豐富的戰略資源。
但這惹惱了爭取獨立的印度國大黨,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並沒有徵求印度人民的意見,但英方認為,徵求你的意見?你想多了吧?於是,雙方鬧得是不可開交,英國人還把甘地、尼赫魯等抓了起來。最後,印度國大黨隨即採取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形式,爭取獨立。
在彈壓了印度人的反抗之後,英國人徵召了約250萬名印度士兵加入到了英軍隊伍,組成了規模龐大的印度師。在北非戰場、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和緬甸戰場,都可以看到印度士兵的身影。
一般情況下,平均一支英軍部隊,往往由1個英國師、3個英屬非洲師、5個英屬印度師組成,自然,這裡面起主要作用的還是英國師,打醬油的非印度師莫屬,因為這些印度人上戰場就是來逗比的,打死得多,幹壞事的比幹正事的多。也就是乾乾後勤還勉勉強強湊合,英國人拉他們上去,純粹就是虛張聲勢而已。
比哈爾軍團,就是誕生在這個時候。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印度師主要組成人員是錫克教、穆斯林等非印度教徒,因為印度教徒只想著獨立,配合去當兵的很少,只有印度教的剎帝利這部分人參軍的比較多些,這類種姓在印度本身就是從事軍政的種族,參軍正好與其身份相符。
第二、印度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可以為英國提供戰爭所需的戰略物資,如糧食等等。
兵員有了,戰爭物資也是必不可少,這方面印度可提供的還是比較多的,對支撐戰爭起了不小的作用,最起碼比印度師起的作用大很多。
當然,英國人在徵集戰爭物資方面的做法也不光彩,要不然印度人也不會極力反對。
一方面英屬印度政府採取增加稅收和發行公債的辦法籌措軍費,另一方面是利用協議,把戰爭軍費轉嫁到印度,說直白點就掠奪性的搶奪。
二戰爆發後,英國先是在印度發行了10億英鎊的戰時公債,然後英國政府與英屬印度政府籤訂了負擔國防經費的"財政協定"。根據這一協定,印度殖民地承擔了絕大部分軍事費用,由此造成開支劇增。軍費佔預算的比重由二戰爆發前的40%增加至79%。
在戰時政策的控制下,英國從印度殖民地獲取了豐厚的物資,諸如燃煤、鐵礦等礦產資源,還有大量的農產品、橡膠、木材等等。
正是這些戰略資源的支撐,讓英國在歐洲戰場得以喘息,頂住了德國的瘋狂進攻,否則,英國的前途如何,還真是兩說。
當然,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印度物質的貧乏,糧食與生活必需品奇缺。
第三、建立駝峰航線,成為支援中國抗戰的物資中轉站
印度為連接中國戰場與歐洲戰場之間的中轉站,把歐洲戰場所需的物資從中國運往印度中轉,把中國需要的物資通過印度轉運到中國戰場。這就是著名的駝峰航線,當然其主要作用還是把盟國的戰略物資提供給中國,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
印度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的戰略大後方,也和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又進攻佔據了馬拉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地,近在遲尺的印度已經處於日軍的威脅之下。
各方勢力對印度人的拉攏
這個時候的印度,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各方極力拉攏的對象。首先自然是日本人,他們拉攏的對象就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中,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國民軍就參加了這次戰役,不到10萬人兵力就被盟軍幹掉了1萬多。
德國人也看上了這些印度人,畢竟他們也是希特勒口中的雅利安兄弟嘛。但這些去德軍服役的、由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提供的印度兵,根本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德軍的指揮官就沒有一個願意去指揮帶領他們的,因為感覺這份差事是對他們能力的侮辱!
這些印度兵利用其德軍士兵的身份,在負責防守比斯科灣海岸線時,並沒有把精力放在作戰上,而是整天在法國觀光、喝酒,找女人。由於這些印度士兵在法國的胡作非為惹惱了法國人,法國遊擊隊還擊斃了一個印度士兵,這傢伙也是印度軍團唯一喪命的人。
沒辦法,德軍只好解散了這些沒有任何本事的印度兵。有這樣一句話形容這些印度兵:二戰三年零傷亡,上了戰場就投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是100%的投降率。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戰爭時,印度人是那麼地不經打了,因為他們有一脈相承的優良傳統。
當然,盟國方面也沒有放過對印度的拉攏
雖然此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但羅斯福為了削弱英國的影響,極力讓印度獨立,而蔣介石也於1942年2月不辭辛苦地跑到印度,見了印度總督和印度國大黨的一幹領袖人物。一個目的,就是確保印度作為對中國支援的渠道地位的穩固,因為此時的緬甸已經被日軍佔領,印度成了唯一的外來物資中轉站,一旦印度落入日本手裡,中國的外援渠道就被全部切斷了,這對中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蔣介石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印度人支持英國,支持作為中國的物資中轉站,中國支持印度先取得自治地位,戰後支持印度獨立。
為此,蔣介石還在加爾各答發表了《告印度國民書》,公開闡明自己的主張,一方面希望印度跟盟國合作,另一方面希望英國儘快同意印度的要求。
蔣介石這次很聰明,一下子得到了羅斯福和印度人的肯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於當年11月建立了很快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大量的槍械、彈藥、零件、藥品等物資,自印度運抵中國的西南地區,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爭。
第四、印度在緬甸作戰期間,是中國遠徵軍的大後方
1942年3月,中國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一部撤至印度蘭姆伽並以此為基地,這些中國軍隊在英美的幫助下,在印度境內做休整補充。而印度的麗都,則是國民黨空軍的集訓地。
抗戰後期,中國遠徵軍以印度和雲南為基地,擊潰了緬甸境內的日軍,確保了中國大後方的安全。
因此,從以上四個方面來看,印度在二戰期間,還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一定貢獻的,但大多數都是間接貢獻,因為直接上戰場的印度兵實在太差勁了,不管是盟軍還是軸心國的軍隊,對這些印度兵只有一個詞:要不起!
和中國對二戰的貢獻來說,幾乎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