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電商盛行。經歷了「買買買」線上消費高潮的人們,逐漸步入「賣賣賣」的新營銷階段。一部分人已經不滿足在網上各社交平臺消遣消費,紛紛當起主播,攢足粉,開啟帶貨模式。
「口紅一哥李佳琦」「帶貨女王薇婭」,逐年攀升的雙11線上銷量……使「直播」這個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它不僅是防疫期間的權宜之計,也成為今後線上發展的趨勢。如今在烏蘭察布,這種新型營銷方式正漸成氣候,無論是在助力脫貧、個人創業還是企業發展中的價值日漸凸顯。
直播帶貨 扶貧助農新氣象
「大家好,我手裡這個是牛青山紅富士,是我們村的特產,果美味甜,歡迎大家下單購買。」豐鎮市藍綠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志飛正在辦公室裡進行直播,桌上一個個又大又紅、地上一箱箱「整裝待發」的紅富士正通過網絡展示在消費者眼前。
馮志飛是豐鎮市紅砂壩鎮豐樂窯村人,幾年前回到家鄉承包荒山,發展經濟林建設,他種植的蘋果、杏、李子等經濟林作物不僅讓荒山變了模樣,也為鄉親們鋪出一條致富路。
「我們的農產品品質好,銷量一直不錯,如今再搭『直播帶貨』這種當下時興的銷售形式,銷量更是錦上添花。」馮志飛在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同時,也過了把網紅的癮。
產業扶貧是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2020年的一場疫情,更讓我們看到,「直播帶貨」在拓展銷售渠道、緩解市場風險,甚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都大有可為。
2020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市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引導扶持企業、農牧民試水直播帶貨,依託當地資源,拓寬銷售渠道,提升經濟效益,助推當地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全市特色農產品直播助農銷售活動現場,短短3小時,銷售土豆23.6萬斤,銷售額達90萬元。
京蒙攜手助力消費扶貧直播帶貨活動,北京市掛職扶貧幹部徐同軍、董鍇為我市的燕麥片、瓜子、牛肉乾等「土貨」代言。3小時直播,共完成銷售訂單1701單,銷售額達30多萬元。
涼城縣建設完成72個電子商務鄉村服務站點,越來越多的農特產品通過電商帶貨直銷進入市場,服務中心還持續向農民提供專業電子商務服務,間接帶動39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
數字成了新農資,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直播帶貨」這一新興的農貨線上銷售模式,不僅通了銷路、活了產業,更富了農民、樂了市民,也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帶來了新氣象。
直播走貨 新生代創業新方式
隆冬十二月,小萌和朋友趕往河南,開啟現場直播帶貨模式。
對於這次直播,小萌和朋友醞釀準備了近一個月,專門建了兩個微信群,近1000人的微信好友時刻關注著群主動態。雪地靴、羽絨服、圍巾、帽子、腰帶,三四天的時間、3千多家店鋪,她們一家家地逛,一家家地找,最終目標是尋找品質好、價位適中的合作廠家。
在店裡現場直播,材質、細節都看得見,微信好友們可以直接選擇中意的商品下單付款,然後集中發貨,在小萌她們還沒回到集寧時,顧客的東西早已見著了主人。
「這趟可把我倆累壞了,一天只吃一頓飯,選貨逛的腳沒知覺,直播說的舌頭都直了,發貨累的腰都快斷掉。不過,看到顧客收貨後的肯定反饋,也算值了。」閒下來,小萌翻看著微信信息。
與傳統銷售模式不同,90後的小萌,更願意以自己對同齡人生活方式的認知,摸索出屬於年輕人的創業道路——利用社交平臺帶貨,突破傳統直銷。發朋友圈、建群、開直播……種種方式,除了介紹產品外,更多是分享個人生活日常,分享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線上銷售,其實靠的就是人氣,買家對我們的認可度和信任度,直接影響產品銷量的高低。」在推銷商品的同時,將志趣相投的人集聚在一起,繼而進一步擴大銷售圈,這種互相助長循環的銷售方式,吸引著小萌這樣的年輕人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隨著線上人際網的不斷擴大,像小萌一樣的帶貨主播們也收穫了自己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
不同於小萌的走貨直播,小杜夫妻倆在文化小區的實體電商經營相對輕鬆一些,上下兩層近200平方米的實體店裡,衣帽、箱包、裝飾品琳琅滿目,一樓與二樓的平臺區就是直播間,一張裝飾畫下,年輕、身材又好的老闆娘正在做選衣介紹。
「我家的貨都是從廣州進的,每天選出五六件單品推送上快手平臺,本地感興趣的人來實體店試好再買,外地的就直接快遞走。」小杜在快手上有自己的註冊號,開店之前已經有了不少粉絲,今年5月,夫妻倆商量,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直播開店輕鬆創業。這不,開業才半年,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杜哈哈實體電商」都已經是小有名氣,小夫妻倆的生活也日益紅火起來。
「前不久,我在商都縣開了分店,集寧這邊基本都是媳婦在做,兩人兩頭忙,生意還不錯,兩店的銷售額近八九成都是來自直播。」小杜對於自己的成功創業很是滿意。
作為新生代創業就業的新途徑,直播經濟發展勢在必行。
社會各界也逐漸認識到這種新的創業就業渠道,有關部門從加強培訓、搭建平臺等多方面給予支持。12月18日,由市人社局、團市委、市就業局共同開展的烏蘭察布市青年創新創業直播電商公開課,走進集寧師範學院、烏蘭察布職業學院、烏蘭察布民族藝術學校,為大學生提供了解新媒體、體驗新職業的機會,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實踐機會,助推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
直播經濟 企業營銷新方向
「從1992年進入國際皮革城開始,哪會想到有一天還會在網上銷售我家的商品,時代真是飛速發展。」梁立亮在直播的空閒和記者聊著。
梁立亮是集寧國際皮革城的商戶,平常實體店忙,等到中午相對人少的時候,他就開始直播,每天兩小時的銷售額能達到二三千元。
2018年,隨著直播平臺在全國範圍內蓬勃發展,集寧國際皮革城也開始在這方面嘗試探索,經過公司企劃部多次奔赴杭州、廣州、東北等地調研、學習,同年7月皮革城直播銷售正式開啟。
「剛開始我們從社會上招募了23個主播,都是有一定的粉絲量基礎和具有帶動性的網紅達人。經過兩個多月的培訓,他們晚上在直播間做集合專場,衣服都是從各店鋪中優選來的,白天以走播的形式,進入合作商鋪線上銷售。」集寧國際皮革城電商部經理徐雪峰介紹。
在熱鬧的「直播帶貨」市場中,一場成功的直播並非易事,需要多方合作才能成就。談起直播之初的不易,國際皮革城副總丁琪記憶猶新,「最初,商戶對直播不了解,對我們的作法也不理解,覺得線上售賣價格低盈利少,還會激發商戶之間競爭矛盾,不少商戶找到我們提意見,抱著不支持不參加的態度保持觀望。那段日子,員工們頻繁出入每家店鋪,思想工作可是沒少做。」
為了從思想上轉變商戶對新生事物的認識,企劃部的員工一邊帶著商戶去海寧等地參觀學習,一邊著手為直播做準備,小到手機調試、燈光效應、場景布置,大到直播技巧、重點,平臺政策等,無一遺漏地為主播和商鋪提供全方位服務。
「實體店客流每天達到二三百已經是不少了,但在直播間,5、6萬人是平平常常,關注的人多了,銷售額自然增長。直播銷售的好處日益顯現,商戶們的觀念也有所轉變,目前商戶自己開直播的已經有150多家,主要集中在快手、抖音等平臺,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可觀的。」徐雪峰高興地說道。
據了解,2018年集寧國際皮革城線上銷售額達到1900多萬元,2019年上升至3300多萬元,2020年雖遭遇新冠疫情,但線上銷售量也呈上升趨勢。
在這場直播經濟大潮中,受益的不止是商戶,作為每一場秀的主角——主播們,在國際皮革城也享受著相當優惠的待遇,公司給每位主播兌現每小時50元的補貼,再加上與商家的合作抽成,主播們的收入相當可觀。
快手上的本地網紅徐剛,是一名計程車司機,直播三個月後,他入手了自己的第一臺汽車——帕薩特。
「家家上直播,人人是主播。」是集寧國際皮革城瞄準巨大市場潛力,加快直播電商領域發展的最終目標。為此,公司在建內蒙古集創直播電商創業孵化基地,預計明年1月投入運營,屆時將聯手數十餘家直播機構、近400家國內大牌,開設300多個直播間,招募孵化年輕主播。同時,基地還對商戶進行專業培訓,幫助商戶學習直播帶貨和運營帳號的技巧,進一步優化直播電商環境,為年輕一代創業者提供更全面、更有力的支持,為推動全市直播電商產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機遇。
記者手記
「網絡直播」是近年來的消費熱詞,它為商家和消費者搭建起橋梁,擴大了傳統行業的銷售半徑。疫情之下,更是催生了「網絡直播」的快速發展。據商務部大數據監測顯示,僅今年一季度電商直播已超過400萬場。
年輕人利用直播實現創業夢想,貧困戶利用直播脫貧致富,鄉鎮領導利用直播搞活家鄉經濟,傳統行業利用直播實現逆勢增長……眾多見諸報端的「直播」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由此帶來的良好經濟社會效應。
2020年9月5日,在北京舉辦的2020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電商直播模式同樣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進一步促進直播電商與各行業的融合發展,建立「直播+」模式,帶動生活服務業、產業供應、消費扶貧等各領域的全面發展,是今後「直播經濟」發展的重點,良性的發展趨勢呼喚來自國家、社會的扶持與支持,我們將以擁抱前行的姿態迎接「全民直播時代」的到來。
相信意氣風發的烏蘭察布人,能夠乘勢而上,搭上這趟「直播經濟」的快車…… (記者/張麗娟)
來源:烏蘭察布日報
原標題:《【關注】烏蘭察布「直播」成為「新經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