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新劇《法證先鋒4》播出兩周,從已出街的幾個案子來看,精彩程度遠不及「法證」系列的前兩部,比當年令不少人吐槽行業劇式微的第三部還要糟糕。從網絡評分體系來看,截至2月27日,前三部《法證先鋒》的豆瓣評分分別是8.5分、8.2分、7.6分,第四部跌至6.1分,勉強從及格線低空飛過。
明明是正兒八經的TVB出品,監製也是延續了前作的梅小青,為何「法證」走到第四部,口碑越來越差?
《法證先鋒4》海報,扮chok是標配。2006年6月,《法證先鋒》在香港首播,可謂在一眾刀光劍影的傳統刑偵劇中,殺出了一條「用證據說話」的新路子。2008年5月,《法證先鋒2》問世,雖然因男女主三角戀戲份多而被觀眾詬病,但至少在案件上,保持了前作一貫的硬核水準。2011年10月,《法證先鋒3》首次以臺慶劇的身份登場,男主是當時已連續兩年憑藉《巾幗梟雄》系列摘得最佳男主角的黎耀祥,可見三色臺的重視程度。
不誇張地說,這個系列,給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港劇熟面孔打開了一片天:歐陽震華、林文龍、蒙嘉慧、鍾嘉欣;佘詩曼、鄭嘉穎;黎耀祥、張可頤、徐子珊、吳卓羲、蕭正楠、陳茵微、胡定欣……且不談那些多部出現的甘草人物們,光是這個主演名單,就已囊括不少視帝視後、一線小花小生,足以打通TVB至少20年的任督二脈。
《法證先鋒4》劇照。去年約滿離巢的李施嬅(左),在《法證先鋒2》最終案中,亦出演過幹練的女強人李蕎。正值TVB演員青黃不接的時期,從卡司上,我們的確看出小青姐的用心和難處。為了在人物上與前作區隔開來,除了已經離巢的李施嬅,黃浩然、陳煒、朱晨麗、湯洛雯、鄭俊弘,加上狄龍的兒子譚俊彥,梅小青幾乎已經把能打的牌都打了出來。這些演員,在五年或者十年前,或許還是大製作的配角和甘草,如今隨著年歲的增長和大批小生小花的離開,他們也逐漸成為TVB賴以生存的中堅力量。有些演員,演技和底蘊不差,只是在得獎運上有所欠缺。而這樣的配置問題,在近幾年的港劇中屢見不鮮。
有人會說,原主演之一黃心穎出軌許志安引發的換角風波,滅了本佔據2019年臺慶檔期的《法證先鋒4》威風,撤檔重拍又上檔,難免有些「再而衰」的晦氣。講真,在這個所有觀眾家裡蹲,綜藝全靠雲錄製的大環境下,但凡質量稍微說得過去的劇集,都能有番作為,哪怕無法大爆,承包個一兩天的熱搜,也是冇問題的。
可惜,《法證先鋒4》話:我偏不。
出席《法證先鋒4》殺青宴的黃心穎(左)、監製梅小青。換角風波後,頂替黃心穎出演記者的湯洛雯。首先,主角個性不夠鮮明,臉譜化嚴重。
從「法證」系列的前兩部,我們記得行走的百科全書Tim Sir,兩位幹練又可愛的Madam梁小柔、馬幗英,喜怒不形於色的法醫Sam,和他蜜汁般配的古靈精怪的汀汀,從拆彈專家轉型化驗師的Ivan,還有一個個案件中活靈活現的受害人、各懷鬼胎的疑犯們。
令人惋惜的是,到了第三部和第四部,「法證」系列的主角人設越來越臉譜化。第三部,我們或許還對Pro Sir狗血的家庭離婚有點印象,到了第四部,人物臉譜化的程度到達了頂峰,我們記住了愈發精密的實驗室儀器,用超清觸屏滑動展示的各種證據,化驗師扮Chok就話天下第一,卻不再記得那些主演們的個性、生活中的小細節。有時候,你把主演A和主演B的職業一換,幾乎對劇情發展毫無影響。
超清觸屏的使用其次,案件編排不夠燒腦,一眼就能猜到真兇。
刑偵劇之所以叫刑偵劇,推理是一大看點。從《法證先鋒4》前兩個案件看,幕後黑手實在過於明顯,深諳TVB套路的觀眾盆友們,都不用仔細揣摩證據鏈,只聽BGM的變化和特寫鏡頭的多少,就可以輕而易舉判斷出真兇,毫無隱蔽性。
能一眼看穿的角色,就算不上是好角色。以前兩個案件為例,兇手多為衝動殺人,雖然人設各異,但是演戲的套路幾乎一模一樣,連發怒的微表情和肢體語言也可以複製粘貼。所謂的幕後真兇,大多是看問題時產生了極端思想,卻不會令人有深入挖掘其背後動機的欲望,即使得知了真相,也不過寥寥數筆收場,索然無味。
連前幾部中最為經典的「小丑兇殺案」,到了第四部,都能編排出個最白目的版本,實在令「法證粉」好失望。如果好好的刑偵劇,連猜兇手的樂趣都煙消雲散,那看它幹嘛,是市面上的穿越劇不燒腦,還是甜寵劇糖不多?
第四部第二案,是延續了前幾部的「小丑」系列。此外,臺詞生硬不說,場景切換更是莫名其妙。
以往法證部和警方、法醫等人下了班,去酒吧聚會,hea一下,不但能從頭腦風暴中,給破案提供新思路,在案件結束後,也能巧妙地把升華主題的重任,植入到風趣的言談中,不會給人一種說教感。而《法證先鋒4》中,主演一講起專業術語,就宛如學生仔背書,催眠指數五星。更別提那些奇奇怪怪的轉折點和案後嘮嗑。看場景麼,知道是促膝長談,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家長督促小孩的進階網課,硬讓老師變主播,著實無趣。
串場臺詞的目的,是輔助觀眾理解,並銜接案情,不能為了講臺詞而講臺詞,為了凹人設而凹人設。嗑嘮不好,乾脆刪了,別硬要嘮。畢竟,吃慣了頂級和牛的觀眾,實在啃不下注水肉。
還有一點,令筆者如鯁在喉,就是劇中人物的西皮感太差。
以往的「法證」系列中,不談Tim Sir和小柔、Sam和汀汀,Ivan和Bell,就說第三部的「零錢兒」和Wind,也是讓西皮粉數糖數到手抽筋的。為什麼在《法證先鋒4》裡,男主高安和女友Monique的感情戲如此無趣,還比不上他跟小姨子的互動甜?說到底,還是人物臉譜化和臺詞生硬的關係,兩人即便是發糖的戲份,那個情感上的生疏,還不如第二案中陳森及其女友的對話來得炙熱。如果人物之間的火花不足,即使案件的布局再精妙,都像是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上勁兒。
一部電視劇,尤其是偏劇情向的刑偵劇,想要成功,演員重要,編劇更重要。想在內容上推陳出新,僅憑硬體的更新是遠遠不夠的,就好比小丑案中的同步驗屍和取證,聽上去很專業,可是看下來,對劇情的推進幾乎沒有任何作用。這樣的廢筆,在《法證先鋒4》比比皆是,這才是令法證迷們最嘆惋的一點。
一個時間跨度如此大的IP劇,更應該從「心」出發,跟上觀眾的節奏,而不是給個空殼,讓觀眾來適應劇集的「慢」。否則,等了九年,哪怕再如數家珍的經典,期望越大,最終得到的失望,也越大。長此以往,受傷的,又何止觀眾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