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醫護人員在義大利一家醫院的新冠隔離區工作 截至本周早些時候,英國累計新冠死亡病例破5萬,12日英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創新高。法國、德國等國12日強調眼下的防疫措施可能延長,呼籲民眾遵守規定。此外,11月12日,擁有4000萬人口的美國人口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第二個新冠「百萬州」。
英國
「把感染率降下來很重要」
英國12日報告24小時新增新冠確診病例33470例,為該國疫情暴發以來最高;確診新冠病毒後28天內死亡的病例為563例,略低於前一天的595例。
英國衛生部門先前聽取專家意見,修改認定辦法,只將「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後28天內死亡」的病例認定為新冠死亡病例。按照這一統計標準,英國本周早些時候累計死亡病例突破5萬例,排在美國、巴西、印度和墨西哥之後,為全球第五高、歐洲最高。
英格蘭國民保健署高級官員史蒂芬·波伊斯說:「感染率明顯在上升,把感染率降下來很重要,是減少死亡病例和醫療系統壓力的關鍵。」
12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英國新冠感染率10月陡增,月末是月初的2倍。由於疫情反彈嚴重,英國英格蘭地區本月5日開始第二輪「封城」,至少持續至12月2日。
歐洲
封鎖是艱難而必需的選擇
歐洲第二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多國醫療系統承受巨大壓力,為遏制疫情蔓延,封鎖仍是一個艱難而必需的選擇。
面對洶湧來襲的疫情,德國衛生部長延斯·施潘12日說,今年12月到明年1月的冬季假期,德國人可能無法像以往那樣舉辦大型聚會和慶祝活動。希臘已實施全面封鎖措施近一周,簡訊平臺系統數據顯示,民眾夜間出行申請激增。為避免大批民眾外出加劇病毒傳播,希臘決定從11月13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宵禁。斯洛維尼亞政府12日決定收緊防疫措施,包括再次關閉非提供生活必需品或服務的商店、暫停公共運輸、全面禁止公共場所聚集活動、收緊邊境防疫政策等。
此外,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本周發表聯合聲明,說兩家企業合作研發的一款候選新冠疫苗有效性超過90%。但即便順利得到生產批准,兩家企業今年之內生產的這款疫苗也只能供應2500萬人。歐洲眼下的抗疫現實不容樂觀。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長洛塔爾·威勒說:「今後幾個月,我們依然需要咬緊牙關。」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2日在法國巴黎說,各國不應寄望快速的疫苗研發能應對眼下疫情。「歐洲國家正在努力(抗擊疫情),病毒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阻止它的辦法也沒變化。」
美國
專家擔憂「節日季」疫情惡化
深陷秋冬季加速惡化的新冠疫情中,美國近日遭遇一個又一個冰冷數據:11月9日,美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000萬,從900萬例升至1000萬例僅用了10天。11月10日,美國新增新冠確診病例逾13萬例(來自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數據),再刷全球紀錄。11月11日,美國新增新冠確診病例逾14萬例(來自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數據),再刷全球紀錄。美國過去7天平均日增確診病例數超過12萬例,再創新高。11月11日,擁有2900萬人口的美國人口第二大州德克薩斯州成為美國第一個新冠累計確診病例破百萬的州。11月12日,擁有4000萬人口的美國人口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第二個新冠「百萬州」。
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起的追蹤全美疫情項目最新數據顯示,本周全美報告的新增確診病例超過87.5萬例;27個州本周新增確診病例數創新高。與上一周相比,本周新增確診病例上升約41%,新增住院病例上升約20%,新增死亡病例上升約23%。
數據還顯示,過去兩周美國累計住院病例數幾乎翻倍,全美47個州報告住院病例上升,目前累計住院病例數超過6.7萬,為疫情暴發以來最高紀錄。該項目此前還說,美國近兩周新冠住院病例數大幅上升、刷新紀錄,表明美國進入了疫情暴發以來最糟糕階段。
展望未來數周,感恩節和聖誕節接踵而至,「節日季」的美國疫情形勢不容樂觀。許多專家擔憂,節日期間本來就有親友聚會的傳統,公眾可能放鬆警惕,近期如果不能加強疫情防控措施,疫情還將持續惡化。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重要成員安東尼·福奇12日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儘管對疫苗這一「援軍將至」表達了期待,但同時也再次強調,美國民眾還是要採取一些「最基礎」的措施才能有效應對病毒傳播,包括強制戴口罩、避免聚集、保持社交距離、洗手等,「這些真能帶來不同」。
美國部分地區日前開始「升級」防疫措施。比如,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11日宣布,自13日起,紐約州所有酒吧、餐廳、健身房應在晚10點前關門,私人住宅室內聚會人數限制在10人以內;同時敦促民眾戴口罩,遵守防疫規定。文並圖/新華社
相關新聞
美媒稱全球三成航線因疫情消失
新華社電 美國彭博社12日報導,持續數十年的航空業繁榮因新冠疫情戛然而止,不到一年內,全球運營航線消失三成。
根據歐艾吉航空國際公司數據,今年1月底時,全球在營航線共47756條,其中超半數在美國、西歐和東北亞地區;截至本月2日,航線僅剩33416條。
澳大利亞東海岸旅遊小鎮赫維灣最後一條直飛大城市雪梨的航線新近被「砍」。新加坡航空公司9月宣布取消一條新加坡直飛澳首都坎培拉的航線後,坎培拉與海外的直航航線「全軍覆沒」。消失的航線不僅侵蝕航空業的經濟影響力,還會減少由航空業提供的全球人員流動和社交機遇,而後者帶來的損失更難量化評估。
根據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等行業組織撰寫的《2019航空效益報告》,疫情暴發前,全球航空業提供就業崗位約6550萬個,其中超半數與旅遊業相關,對全球經濟影響力估值達2.7萬億美元。
為彌補國際航線停航帶來的損失,不少航企開闢新的國內航線。跟蹤航班實時動態的FlightAware網站數據顯示,美國國內10月底商業航班運量已超過疫情前一半水平。
新加坡國內市場無可拓展,新加坡航空本周早些時候重啟了新加坡直航紐約的世界最長航線。
據主營航空業分析的西留姆公司統計,僅在亞洲地區,本月在營航線中有790條一年前尚不存在,但新增航線遠不足以抵消停運的2279條航線。
美國航空公司執行長道格·帕克10月8日告訴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該企業飛往美國13個城市的航班11月底前將停運。除非獲得更多政府援助,美國部分地區恐徹底斷航。
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歐洲、中東和北非旅行旅遊業務部門主管迪爾克-馬爾滕·莫萊納爾說,航企會盡力保留能把客流引向較大型交通樞紐的航線,而那些邊際利潤最小的航線最先被「砍」。「今後幾年,一些(利潤)超薄的航線沒理由繼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