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過死亡嗎?雖然這是人生必經之路。還記得過去的某個夜晚,我曾害怕到無法入眠,想像不出死後會去什麼地方?這種不確定感讓人毛骨悚然。那天后,我問過很多人這個問題?大家的答案都是害怕。可當我更深入地問:你怕什麼?往往沒人能一下子答上來,大家都在說,你想這個幹什麼呀!
因為死亡,是人類的終極話題,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所以死亡,成了很多人的禁忌話題。某日,我了解了佛教中samsara輪迴的思想,我不再懼怕死亡。
佛學中說,宇宙,「宇」是無限空間,「宙」是無限時間,「人」在時空中輪迴。在廣闊的時空中,個人的時空微乎其微,從起點到終點,抽象成一個點。
大宇宙觀,是讓我們不要執著,站在真善美的原點,不後悔,不迷茫。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電影《Samsara—輪迴》,是由印裔法國籍導演賓納倫執導,鍾麗緹、古桑等主演的劇情片,取材於藏傳佛教故事的經典,由當年斬獲奧斯卡和全球多項大獎的《鋼琴師》製作班底和印裔法國導演賓·納倫籌備長達七年的作品,它沒有華麗的技巧,卻舒緩大氣,樸素乾淨,自然空靈,耐人尋味。
追尋電影,我了解了一些藏傳佛教的知識:三年三月三日的「本尊閉關」、明妃,也跟著電影中一些隱喻的句子「一滴水如何才能不乾涸?」「融入大海」,一直思考。
我不認同很多人認定男主懦弱,不負責任。從修行大角度去想,他順心而為,出家則努力修行,心動則歷劫紅塵,最終紅塵破滅,再次出家。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男主的生命歷程,從小被送到寺院,認真修行,行三年三月三日閉關,活佛說他是個很好的僧人。其實,他並未有過真實的生活體驗,從生理反應到心理波動,他沒有羞恥和掩飾的。他對上師說,不經歷紅塵怎麼看破?
所以他還俗,回到村莊。學習過活,結婚生子,甚至偷情,他擁有,他沉溺,比正常人更像正常人,他會糾結,有貪嗔痴。他從來就是這麼個做事太盡的人。吃太多不覺好吃,因為內心不堅定,只是行為順應,所以又一次在深夜逃走。
琶瑪,作為女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很多人將她歸為「誘惑」的載體,「色相」的呈現,。其實影片中女主身上展現出的,是另一條修行之道,是在家人的修行之道:不逃避紅塵、不規避欲望、不指望救贖、不幻想完美的修行之道。
記得男主達世出關後,河流邊看見了一塊石頭。石頭上寫著一個問題: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乾涸?
影片的最後,當達世停在寺廟前無從決擇時,他再次看見了這塊石頭,石頭的背面給出了答案:讓它流入大海!
這個生活價值觀,電影通過琶瑪與孩子的對話形象地表達了出來。琶瑪是智慧的象徵,她用行動告訴修行者達世:人像一滴水在洪流中,或沉去,或摔碎,或折斷,或腐爛,或被困,但我們的歸宿都只有一個:回歸大海!但我們從未意識過這滴水,本來就是大海。這難道不是佛祖的拈花微笑嗎?一花一世界呀。
影片最後,再次穿上僧衣的達世離開了家,琶瑪在寺廟方向等他。如同他來自塵世,她來自佛域。而兩人停的位置,恰恰是一個轉角,前面是寺廟,是出家,背後是回家,是俗世。
琶瑪說:耶輸陀羅,聽過這名字嗎?釋迦牟尼,所有人都認識他,可耶輸陀羅呢?耶輸陀羅嫁給釋迦牟尼,她非常愛他。有一晚,釋迦牟尼離開她和兒子,他們正熟睡,他去尋求覺悟,成為佛祖。他走時什麼也沒說!耶輸陀羅關懷病人,她早於釋迦牟尼救助他們,她早於釋迦牟尼理解民間疾苦。說不定他的覺悟由她啟發!或許耶輸陀羅想過,離開釋迦牟尼和路荷。我們怎知道耶輸陀羅,在釋迦牟尼離開後沒有憤怒?沒感到寂寞痛苦?誰會想起她?
琶瑪是身心合一的,所以琶瑪對達世說的那段話很有意義,因為身心分裂的人理解佛陀的話他永遠用字面的意義去理解。但琶瑪的理解很直接,她就是個母親,琶瑪用非常肯定地語氣說「母親怎可在半夜撇下兒子離去,只有男人做得到,達世,只有男人做得到」。
琶瑪講完就想著家的方向走去,也許如網上所說,她是空行母,為點化而來。
有些時候,看著藏傳佛教那些磕長頭的人,我在想他們在祈求什麼?輪迴中的來生嗎?如此這般虔誠。Samsara,讓我想起了一首藏族民歌。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
雪從天上一點一點地下
在和雪約定的地方
我想起我的母親
要為更多的人去磕頭朝聖
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
但我們的命運卻不一樣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
我的命運不好
去了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