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0年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如期舉行。
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電影《金剛川》提檔到今日公映。
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大背景下,結合當前中美關係的「小氣候」,《金剛川》的出現還真有點生逢其時。
電影從立項啟動到拍竣公映,其速度之快,敘事體量之大,無不讓人關注。
在猴哥記憶中,上一次看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時候,可能電影還是黑白的。
這次製作班底相當強大,導演有管虎、郭帆、路陽。
管虎不用說了,早段時間的《八佰》的導演。郭帆,相信大家都看過《流浪地球》。路陽執導了《繡春刀》系列。可以說,要拍出的戰爭的「燃」,還有大場面的刻畫,絕不是什麼問題。
至於演員陣容: 張譯 / 吳京 / 李九霄 / 魏晨 / 鄧超 / 歐豪 / 邱天 / 周思羽,嘿嘿,有幾位還是在《八佰》裡都出現過的。
此等量級的陣容擺在這裡,即使還未看,都讓人期待滿滿,無疑能夠強力接棒國慶檔。
最後一戰!一座橋梁!
補充一下電影的背景的一個知識點,電影從大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的【金城戰役】中選取了一個特別的視角——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
為了在指定時間到達金城前線,志願軍戰士們必須跨越一條叫做【金剛川】的河流。在物資匱乏、火力懸殊的情況下,工兵連戰士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
簡單來說,整部片子要描述是「美軍要炸橋,我軍要修橋」。
不過電影通過不同的視角展現了志願軍如何用勇氣和信念去對抗敵人,簡單故事裡卻包含了複雜人物以及濃厚情感。
好的戰爭電影,應該是更聚焦的「人「,對應人性刻畫,揭示人性的本質,或者展示人性的光輝。
《金剛川》做到了。
電影分了四個部分。分別是《士兵》、《對手》、《高射炮》、《橋》。
1《士兵》電影第一幕,快速交代人物背景。
2《對手》從敵人的視角,一個美軍飛行員的視角切入了故事,展現我軍遇到的是什麼樣的對手。
3《高射炮》全片高潮。
4《橋》故事最後的收尾。所有人的命運的結局。
雖然電影分成了四個部分,但是通過後期剪輯處理,最後在我們看到的成片裡,無論是在故事結構上還是人物塑造上,都做到了相當好的完成度。
影片主要聚焦三個角色,剛好是劉、關、張。在《三國演義》裡劉備、關羽和張飛就是義的代表。
主要角色:劉浩(李九霄 飾)、關磊(吳京 飾)、張飛(張譯 飾)。似乎有一種劉關張再戰「當陽橋」的既視感。
其實影片就是從三個視角呈現一個立體的故事。
在《小兵》《對手》 《炮兵班》 三個故事中,每個小故事的主人公在每一次時間節點經歷的事情,最後才會拼湊出一個完整的「金剛川浮橋保衛戰」。
關於電影劇情的,就不再多說,建議大家到電影院的大屏去感受一下。
《金剛川》這部電影,很好的展示了:中國軍人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一句響亮的口號:「千條萬條,鐵路運輸第一條。」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部隊經受了戰火洗禮,以血肉之軀建起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金剛川》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