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流傳千年的三個字,這三個字還被後世拍成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也是享譽海內外的。這個詞語很多男人都聽說過,已經成為妻管嚴和、懼內、怕老婆的代名詞了,我們今天就來講講這三個字,看看它出自哪裡,出自何處。
這三個字就是「河東獅」。
河東獅中的「河東」是一個地名,是我國的一個古郡,這個地方位於我國山西南部。據史書記載,在當地有一個顯赫的家族,該家族就是柳姓家族。而「獅吼」,就是形容女人的,說這種女人撒潑或者潑辣。
這三個字出自宋朝一個叫洪邁寫的《容齋三筆》中,根據此書的記載,河東獅吼出自蘇軾的詩《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這首詩中是這樣描述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龍丘指一個人,此人叫陳季常,他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陳季常為什麼有一個這麼特殊的名字呢?這和他住的地方密切相關。
根據《容齋三筆》的記載,陳季常叫陳慥,字季常,因為居於黃州歧亭鎮,所以他自己叫自己龍丘先生。《容齋三筆》中說,這個人喜歡結交朋友,也喜歡蓄養妓女,不過陳季常的媳婦脾氣不好,「其妻柳氏絕兇妒」。
《容齋三筆》也有陳季常的簡歷,此人是北宋年間的太常少卿,還做過工部侍郎,他是陳公弼的第四個兒子,祖籍洛陽,在公元1070年的時候,陳季常隱居在湖北歧亭鎮杏花村。他和蘇軾認識在1080年。
公元1080年正月二十四晚上,蘇軾前去黃州任團練副使的路上,偶然碰見了陳季常,陳季常對蘇軾說,岐亭有個古名就叫龍丘,所以他陳季常又叫龍丘,他還告訴蘇軾,當地的人都不知道我陳季常的來歷,他們因為看見我常戴著一束方山冠,所以他們又叫我方山子。
蘇軾和陳季常見面交談的這一幕,在《蘇東坡(方山子傳)》中也有記載,史書描述,蘇軾在黃州的四年多時間內,曾四次到杏花村拜訪陳季常,而陳季常也有7次前往黃州看望蘇東坡,兩人的情誼是很深厚的。
1082年的一個秋天,蘇軾從黃州到杏花村看望陳季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兩個人一見面就相談甚歡,他們一直喝酒暢談到深夜,還很有興致,這時候陳季常的媳婦柳氏提醒老公,天已經很晚了,還是讓蘇東坡大學士早些休息吧。
對媳婦的提醒,陳季常根本不搭理,而蘇東坡和陳季常又聊起了往事,聊著聊著兩人還吟詩了,其詩名曰《臨江仙》:「龍丘子自洛之蜀,載二侍女,戎裝駿馬,至溪山佳處,輒留數日,見者以為異人。其後十年,築室黃岡之北,號曰靜庵居士,作此詞贈之,其詞曰:細馬遠馱雙侍女,青巾玉帶紅靴;溪山好處便為家,誰知巴蜀路,卻是洛城花。」
柳夫人徹底無語了,這兩個大男人在這裡唧唧歪歪什麼呀,柳夫人很不耐煩,於是柳夫人大聲一吼,嚇得陳季常手中的拐杖都倒了。因為這一吼,後世便出來了「河東獅」這個典故,而這個典故也就是出自著名的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