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往往是中國民族和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尋找中華文化的重要線索,作為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小說之一《水滸傳》相信你並不陌生,裡面有戰爭,有血腥,有勾心鬥角,有人情冷暖,但你可以發現,貫穿整個水滸的,除了上面所講的,還有「忠義」二字。「忠」與「義」可以說是解讀《水滸傳》文學價值的關鍵和意義所在。
「忠」「義」的由來
「忠」、「義」二字原本來源於儒家道德觀念,其本質是對社會的約束,忠是自下而上的附庸和歸屬;而義則是個體情感的連接和義務。
最早將「忠」「義」連綴在一起的漢代蘇武的《報李陵書》,在這封信中:
蘇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錢湯鍍,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
蘇武為了回報君主的恩典,推孝盡忠的言辭直接道出了「忠義」的本質,在東漢末年以後,「忠義」作為一個詞語就開始頻頻出現了。
同時,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儒家以「禮」為核心的人學等級逐漸開始影響世人,並固化,在封建王權的支配中,「忠義」開始成為了政治品格,進入史書中。
總體來看,從先秦到唐宋,忠義一詞就開始存於廟堂和百姓之中,在封建禮數的薰陶之下,對君主的忠誠,不存私利的行為才能稱為忠義之士,而百姓中如果有人為國家和君父報仇也能成為美談。而這一切都是《水滸傳》中的忠義背景所在,只有理解忠義的內在含義,在能理解《水滸傳》中忠義所體現出的價值。
水滸的忠義
在水滸中,忠義往往是被迫害的對象,比如忠義之心的林衝被迫殺人上梁山,楊志的生辰綱被劫,再到亡命而逃的楊志和魯智深相見,被形容是「人逢忠義情偏洽」。
從政治理性上講,水滸傳中所闡述的忠義是具有破壞性的,作者將江湖中的俠義之情和朝廷忠義相結合,看似矛盾的個體,卻顯露出某些悲情和困惑。
《水滸傳》把黃權神聖的故事,下降到了一群盜賊身上。
如開篇的:「洪太尉誤走妖魔"。
這種戲劇化的手法本就是消解神聖化,這篇小說中出現的忠義,既是意識形態也是本書的基本框架。作為民間倡導的忠義,不在是傳統的理想和道德,而是與人倫道德之中相背離中顯現出的複雜內涵和價值觀,這也是水滸一直受人喜愛的原因之一。
《水滸傳》中的「義」也並非傳統的儒家之義,這裡面所隱含的意思也很多,比如慷慨的仗義疏財,拔刀相助之義,同生共死之義,知恩圖報之義等等,這個義字是出自梁山的本心,也合乎語言的本意。
《周易乾卦》所云:「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
水滸的忠義是複雜的,也是多變的,它不僅是階層、時代的話語,在其深刻內涵之下,也具有廣泛的探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