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錢」怎樣「淹腳目」

2021-01-09 中國經營網

「臺灣錢」怎樣「淹腳目」

2017-03-23 14:05 作者:亢霖 來源:中國經營網

  「臺灣錢淹腳目」是一句閩南話,也可說是一句「臺語」,其實從字眼就可以看出意思:錢鋪滿一地,都高過了腳脖子,形容嘆為觀止的富庶程度。「臺灣錢淹腳目」是夢想,也曾成為活生生的現實,有「亞洲四小龍」之首這樣的說法為證。

上世紀50年代,臺灣經濟的主要支撐力是美援,發展模式是「進口替代」。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領導人是蔣介石,如果告訴你老蔣是個財經專家,你一定笑掉大牙,可老蔣和他的副手陳誠會用人。搞經濟的核心人物是尹仲容,他的主要功勞是把美援好鋼用在刀刃上。他的美譽很多,比如「使臺灣富裕的初期功臣」「臺灣工業之父」,後一個稱號證明,臺灣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實現了初期工業化。
  經過上世紀50年代的兩次4年經建計劃──臺灣當年也搞年段經濟計劃,不過不是5年——美國認為臺灣已經擺脫貧窮,可以自管自了,就要求削減美援,還要求臺灣當局說明何時終止美援。尹仲容於1959年底作成「加速經濟發展計劃大綱」及19點財經改革措施,推動第三期四年經建計劃。1960年9月,「行政院」公布《獎勵投資條例》,以租稅減免為主要手段,希望在美援停止後,繼續吸取更多外資,促進工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獎勵投資條例》於1960年頒布,到1973年,平均每年投資增加率為15.5%,其中民間企業投資平均佔半數以上,僑資和外資也成為重要來源。沒了美援,臺灣仍有錢來發展經濟。
  尹仲容於1963年病逝,他的助手李國鼎接棒。尹仲容畢業於上海交大電機系,是大陸實幹官僚的代表,李國鼎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研究所,雖也是大陸背景,卻奠定了此後臺灣經濟技術官僚多具歐美學歷的特點。在成就上,李是尹當之無愧的繼承者。
  1965年,美國結束對臺灣十多年的經濟援助,臺灣得完全靠自己了,不免艱難,不過得到幸運女神青睞,趕上了越戰和「文化大革命」。
  越戰對臺灣經濟成長的幫助,就像韓戰對日本一樣,由于越戰需要,美臺軍事聯結更為密切,美軍不少後勤軍需品在臺生產,高雄港和基隆港是美軍軍艦經常造訪的港口,臺中清泉岡空軍基地是美軍巨無霸B-52戰機的基地。臺灣又獲得了「保護」,可以安心搞經濟。戰爭還帶來商機,扶持了不少臺灣民營企業,張榮發、王玉雲等都是崛起于越戰年代的企業家。
  「文革」為大陸帶來災難,反成了臺灣相對的機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大陸內部混亂和對外應付蘇聯,使臺灣獲得較長時間的「安全」。此外,大陸經濟「自力更生」,完全對國際社會封閉,相對的更多商機就落到了臺灣。在此期間,臺灣雖在「外交」上有所挫敗,經濟上卻迎來「黃金年代」。
  有機會,還要走對路,在上世紀60年代初若干工業產品已夠滿足島內市場需要,漸有剩餘情形下,是繼續走當時多數國家地區的「第二次進口替代」,還是另尋他途?當局審時度勢,鑑於臺灣資源匱乏,缺少外匯、資金、技術基礎設施,卻有廉價勞動力,決定採取「出口導向」的政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設立加工出口區。1965年開始營建高雄加工出口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1969年,又設置楠梓、臺中兩個加工出口區。高雄、楠梓、臺中的加工出口區帶動經濟高速增長,形成「起飛期」。1978年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標誌性的「經濟特區」政策,就是借鑑了臺灣的出口加工區。
  1963年起,臺灣工業產值比例就超過農業產值比例;1968年起,製造業產值比例也超過農業產值比例。從1963年到1973年,臺灣「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0.1%,工業比重上升到49.5%,成為十足的工業社會,「國民平均所得」由國民黨敗退臺灣時的不足100美元增長到1400美元。
  1960年以後,臺灣出口的急劇擴張和經濟快速成長,主要建立在「低廉工資」這個比較利益上,農村提供了充沛的廉價勞力──這難道不是提前走上了大陸將走的道路。
  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吸引眾多農村勞動力往城市集中,包括鄉村少女也蜂擁而至。上世紀60年代初期,臺灣有首流行歌曲叫《孤女的願望》,講一位失去雙親的少女,從鄉下跑到臺北工廠找工作的心情。《省都的一信》《田莊兄哥》等歌曲,主題也都是講鄉村青年到城市工業社會找出路。在當年的經濟大潮中,臺灣「外來務工人員」也多有坎坷和辛酸,不過他們不用辦暫住證。
  那年代還出現了「客廳即工廠」的景象,許多小工廠接了外國訂單又人手不足,就發包給家庭主婦,讓她們將工作帶回家裡做,省廠房又省工資。婦女們就一邊帶小孩,一邊在自家客廳做著按件計酬的加工品。那年頭出現全島皆工廠,到處是工人的現象,那是一個「愛拼才會贏」的感人時代。
  大陸終於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臺灣的腳步不停,從1979年到1988年再次升級換代,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1980年12月15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簡稱「竹科」)成立,李國鼎、孫運璿等經濟領頭人想法子從海外招攬人才,規劃電子科技產業,帶動臺灣整體經濟提升。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大地震,竹科停電,日本的媒體報導說,竹科停擺一天相當於50億美元的損失,影響全世界個人電腦的正常供應。竹科在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地位,當然也就是臺灣地位。
  這一時期,臺灣商人跑大陸、走全球,推銷「臺灣製造」產品(MIT),賺取大量外匯,臺灣的經濟更加具有世界競爭力。臺灣人均所得從1979年的近1900美元,增長到1988年的6200美元。
  臺灣經濟為何會騰飛?除從宏觀歷史闡述原因外,還有更簡單更本質的答案:臺灣人太能幹了。臺灣人為什麼這麼能幹,有種說法是中國人本就能幹,這在此後大陸的經濟發展中似乎也得到了證明。臺灣經濟現在不如以前牛了,由「亞洲四小龍」之首變成之尾,相對於迅猛發展的大陸更顯黯淡。不管風雲如何變幻,臺灣的未來究竟會怎樣,取決於臺灣人究竟是不是真能幹。


  作者為某媒體駐臺灣記者,專欄作家

* 除《中國經營報》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中國經營網立場。

* 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經營網」 或「來源:中國經營報-中國經營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經營網(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繫:010-88890046 郵箱:banquan@cbnet.com.cn

相關焦點

  • 王金平:處理好兩岸關係,定能重現「臺灣錢淹腳目」
    ▲王金平(圖源:臺媒)臺立法機構前負責人王金平14日痛批蔡英文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臺灣「外交」情勢險峻。他直言,若兩岸關係處理好,一定能重現「臺灣錢淹腳目」的景況。據臺媒報導,王金平14日出席活動時稱,蔡當局上臺後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外交」情勢險峻、外貿進展停滯,臺灣面臨不斷內耗、社會不和諧的困境。
  • 臺灣錢淹腳目投機炒房風再起?
    長久以來臺灣龐大的超額儲蓄總是虎視眈眈的瞄準房地產市場,最近臺商大量回流導致股、房雙漲,對於「臺灣錢淹腳目」這個富人與窮人看法兩極的議題,正是最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所示警美國經濟呈現「K型復甦」的最佳寫照。
  • 難道臺灣真的變窮了嗎?
    大學生起薪22K新臺幣、二十年實質薪資所沒有上、臺灣經濟停滯不前,臺灣民眾苦哈哈。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們:「臺灣經濟不景氣,錢難賺,記得要省點用」。一句「臺灣經濟不景氣」道盡臺灣人的悲哀,但這一說就是二十年,臺灣經濟也已經失落了二十年。
  • 蔡稱自貿區讓經濟倒退數十年 臺灣人民要樂瘋了!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據臺媒報導,蔡英文5月6日在臉書發文,聲稱島內部分政黨和縣市首長提出「自經區」的概念,把「中國(大陸)貨」在「自經區」轉一手變成「臺灣貨」,恐讓「臺灣製造」和「中國製造」分不清楚。
  • 【石井故事】戲棚下錢銀淹腳目
    帶個細長的臉譜扮演什麼角色       圖|何燕歸【石井故事】戲棚下錢銀淹腳目後來談及這件事,人們都這樣說——誰也不清楚是褒是貶,而「猴精通」的綽號就此叫開了。「戲棚下,錢銀淹腳目!」洪精通總是笑呵呵地回應道。
  • 臺灣榮景 過往雲煙
    但臺灣媒體用大量的版面,完全忽視國際大事一帶一路,令人訝異究竟是臺灣人格局有限,還是有心人愚民策略?  我不反對為豬哥亮專題報導,因他的確是臺灣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更勾起我對已故祖母的年少回憶。豬哥亮之所以能在臺灣家喻戶曉,是伴隨臺灣經濟起飛的秀場文化,及之後興起的歌廳秀錄影帶,跟著「臺灣錢淹腳目」的歲月,在縱貫南北的一臺臺遊覽車上來回播放。 然而那段臺灣輝煌的時光,也正是人心不古、物慾橫流,臺灣「黑金」泛濫的開始。
  • 高雄內門「總鋪師」:看盡臺灣經濟興衰起落
    隨著近期熱映的臺灣電影「總鋪師」炒熱外燴文化,中評社記者實地走訪臺灣總鋪師的故鄉「高雄市內門區」。「內門三寶」包括宋江鎮、火鶴花與總鋪師。高雄市內門區公所主任秘書鄭永辰介紹我們,認識了外燴辦桌經驗長達46年的「阿雄師」龔文雄。
  • 臺灣新聞晚播報:吳音寧是政治素人?玩政治爐火純青!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8年7月12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北農總經理吳音寧遭爆結盟最大尾菜蟲保官位,淡江蘭陽校園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包正豪在臉書表示,別再說吳音寧是政治素人,她根本玩政治爐火純青。
  • 當臺灣人遇到土豪長輩,能拿多少壓歲錢?
    Z問我:「臺灣也有壓歲錢吧?」當場我就蒙了(黑人問號臉)。 EXCUSE ME(大寫加粗)?這什麼問題你說說看?我們也是中國人好嗎? 當~然~有~囉~ 臺灣主要在除夕當晚發壓歲錢,多半分布在兩個時間點:一是在吃完年夜飯之後,二是過了午夜12點放完鞭炮吃餃子的時候。
  • 臺媒:「戒急用忍」遺害最深 臺灣錯失大陸崛起機遇
    臺灣「行政院長」賴清德近來經常出現爭議性發言,其中一些應是失言,形象難免受傷,但只是個人皮毛之傷,無關宏旨,有的發言卻傷害的將是臺灣,就必須嚴肅以對。例如對於中美箭在弦上的貿易戰,賴清德的解讀是「臺灣可能從中得利」,他的盤算是「如果貿易大戰無法解決,勢必會讓臺商離開中國大陸到美國、東南亞等其他國家,甚至回到臺灣來。」
  • 臺灣對大陸疫情的冷血反應是怎麼回事?
    身為臺灣人,我想談談臺灣的這種「仇陸」心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透過回顧臺灣近代歷史,指出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從1895至1945年,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地歷史」;其二是從1949年兩岸分斷迄今,臺灣作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反共反華戰略最前線的「新殖民地歷史」,期間國民黨在臺實施戒嚴白色恐怖和「反共教育」,將大陸同胞惡魔化、醜陋化,廣泛影響了幾代臺灣人對祖國大陸產生一種憎惡、恐懼甚至鄙視的心理,種下臺灣人對自己民族的「近親憎惡」的毒果。
  • 臺灣《聯合報》:賣萌、撒錢與卡關是蔡當局的續命仙丹?
    然而,臺灣已不再是像港澳那樣「錢淹腳目」,許多政策經費都捉襟見肘,臺當局債務也很驚人。原因是,去年臺當局已補助縣市政府經費,但因執行率不佳,許多錢沒花完。簡言之,蔡當局一心想著用補助討好百姓,卻連撒錢的本事都沒有。當局想要擴大內需,讓民眾有感,卻不知道如何才是正辦。賣萌不行,撒錢無方,但民進黨當局很在行的事,就是「卡關」。
  • 大陸動真格,這一國家聽說臺灣官員來訪,外長直接嚇跑了!
    結果,臺灣「友邦」個個蠢蠢欲動,除了和臺灣斷交的巴拿馬外,還有多個國家醞釀和臺灣斷交,和大陸建交。這事讓蔡英文當局很頭疼,現在蔡英文常常躲起來門都不敢出,怕被罵或被人扔臭雞蛋。臺灣現在還剩20個所謂「邦交國」,其中不少都是拉美的窮國、小國,很多國家可能你連聽都沒聽說過。其中,多米尼加就是拉美的一個臺灣的所謂「邦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