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錢」怎樣「淹腳目」
2017-03-23 14:05 作者:亢霖 來源:中國經營網
上世紀50年代,臺灣經濟的主要支撐力是美援,發展模式是「進口替代」。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領導人是蔣介石,如果告訴你老蔣是個財經專家,你一定笑掉大牙,可老蔣和他的副手陳誠會用人。搞經濟的核心人物是尹仲容,他的主要功勞是把美援好鋼用在刀刃上。他的美譽很多,比如「使臺灣富裕的初期功臣」「臺灣工業之父」,後一個稱號證明,臺灣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實現了初期工業化。
經過上世紀50年代的兩次4年經建計劃──臺灣當年也搞年段經濟計劃,不過不是5年——美國認為臺灣已經擺脫貧窮,可以自管自了,就要求削減美援,還要求臺灣當局說明何時終止美援。尹仲容於1959年底作成「加速經濟發展計劃大綱」及19點財經改革措施,推動第三期四年經建計劃。1960年9月,「行政院」公布《獎勵投資條例》,以租稅減免為主要手段,希望在美援停止後,繼續吸取更多外資,促進工業發展,帶動經濟起飛。《獎勵投資條例》於1960年頒布,到1973年,平均每年投資增加率為15.5%,其中民間企業投資平均佔半數以上,僑資和外資也成為重要來源。沒了美援,臺灣仍有錢來發展經濟。
尹仲容於1963年病逝,他的助手李國鼎接棒。尹仲容畢業於上海交大電機系,是大陸實幹官僚的代表,李國鼎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研究所,雖也是大陸背景,卻奠定了此後臺灣經濟技術官僚多具歐美學歷的特點。在成就上,李是尹當之無愧的繼承者。
1965年,美國結束對臺灣十多年的經濟援助,臺灣得完全靠自己了,不免艱難,不過得到幸運女神青睞,趕上了越戰和「文化大革命」。
越戰對臺灣經濟成長的幫助,就像韓戰對日本一樣,由于越戰需要,美臺軍事聯結更為密切,美軍不少後勤軍需品在臺生產,高雄港和基隆港是美軍軍艦經常造訪的港口,臺中清泉岡空軍基地是美軍巨無霸B-52戰機的基地。臺灣又獲得了「保護」,可以安心搞經濟。戰爭還帶來商機,扶持了不少臺灣民營企業,張榮發、王玉雲等都是崛起于越戰年代的企業家。
「文革」為大陸帶來災難,反成了臺灣相對的機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大陸內部混亂和對外應付蘇聯,使臺灣獲得較長時間的「安全」。此外,大陸經濟「自力更生」,完全對國際社會封閉,相對的更多商機就落到了臺灣。在此期間,臺灣雖在「外交」上有所挫敗,經濟上卻迎來「黃金年代」。
有機會,還要走對路,在上世紀60年代初若干工業產品已夠滿足島內市場需要,漸有剩餘情形下,是繼續走當時多數國家地區的「第二次進口替代」,還是另尋他途?當局審時度勢,鑑於臺灣資源匱乏,缺少外匯、資金、技術基礎設施,卻有廉價勞動力,決定採取「出口導向」的政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設立加工出口區。1965年開始營建高雄加工出口區,這是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1969年,又設置楠梓、臺中兩個加工出口區。高雄、楠梓、臺中的加工出口區帶動經濟高速增長,形成「起飛期」。1978年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標誌性的「經濟特區」政策,就是借鑑了臺灣的出口加工區。
1963年起,臺灣工業產值比例就超過農業產值比例;1968年起,製造業產值比例也超過農業產值比例。從1963年到1973年,臺灣「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0.1%,工業比重上升到49.5%,成為十足的工業社會,「國民平均所得」由國民黨敗退臺灣時的不足100美元增長到1400美元。
1960年以後,臺灣出口的急劇擴張和經濟快速成長,主要建立在「低廉工資」這個比較利益上,農村提供了充沛的廉價勞力──這難道不是提前走上了大陸將走的道路。
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吸引眾多農村勞動力往城市集中,包括鄉村少女也蜂擁而至。上世紀60年代初期,臺灣有首流行歌曲叫《孤女的願望》,講一位失去雙親的少女,從鄉下跑到臺北工廠找工作的心情。《省都的一信》《田莊兄哥》等歌曲,主題也都是講鄉村青年到城市工業社會找出路。在當年的經濟大潮中,臺灣「外來務工人員」也多有坎坷和辛酸,不過他們不用辦暫住證。
那年代還出現了「客廳即工廠」的景象,許多小工廠接了外國訂單又人手不足,就發包給家庭主婦,讓她們將工作帶回家裡做,省廠房又省工資。婦女們就一邊帶小孩,一邊在自家客廳做著按件計酬的加工品。那年頭出現全島皆工廠,到處是工人的現象,那是一個「愛拼才會贏」的感人時代。
大陸終於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臺灣的腳步不停,從1979年到1988年再次升級換代,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1980年12月15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簡稱「竹科」)成立,李國鼎、孫運璿等經濟領頭人想法子從海外招攬人才,規劃電子科技產業,帶動臺灣整體經濟提升。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大地震,竹科停電,日本的媒體報導說,竹科停擺一天相當於50億美元的損失,影響全世界個人電腦的正常供應。竹科在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地位,當然也就是臺灣地位。
這一時期,臺灣商人跑大陸、走全球,推銷「臺灣製造」產品(MIT),賺取大量外匯,臺灣的經濟更加具有世界競爭力。臺灣人均所得從1979年的近1900美元,增長到1988年的6200美元。
臺灣經濟為何會騰飛?除從宏觀歷史闡述原因外,還有更簡單更本質的答案:臺灣人太能幹了。臺灣人為什麼這麼能幹,有種說法是中國人本就能幹,這在此後大陸的經濟發展中似乎也得到了證明。臺灣經濟現在不如以前牛了,由「亞洲四小龍」之首變成之尾,相對於迅猛發展的大陸更顯黯淡。不管風雲如何變幻,臺灣的未來究竟會怎樣,取決於臺灣人究竟是不是真能幹。
作者為某媒體駐臺灣記者,專欄作家
* 除《中國經營報》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中國經營網立場。
* 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經營網」 或「來源:中國經營報-中國經營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經營網(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繫:010-88890046 郵箱:banquan@cbnet.com.cn